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汽车工业作为工业化中期的主导性产业,集中了机械、材料、冶炼锻造、信息等各项现代技术,具有关联性强、技术衔接要求高的特点,是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支柱性产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全球汽车工业已经确立了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的生产格局,后起之秀韩国在世界汽车工业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尽管不断有新的技术、工艺、创意被融入到汽车工业的生产之中,但与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汽车工业仍属于传统产业,其边际利润率递减。  相似文献   

2.
论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趋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总结当前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和区格局。发现不同国家的海外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的国际化程度与产业的技术强度没有直接关系。R&D的流入/流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3.
汽车作为商品以及汽车制造作为一个工业部门大约“诞生”于100年前。它们的第二次诞生则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由福特工厂引用流水生产线而成。在这以后很快由于福特汽车的批量生产,一般中等收入的美国人已有能力拥有它,到1925年有一半的美国家庭购置了汽车。虽然德国和法国最先发展了汽车制造业,但是长时期以来在欧洲汽车只是奢侈品,汽车公司遵循的仍是旧的生产原则。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各国狭窄的市场范围阻碍着汽车的批量生产。汽车工业在经济中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按生产指标它大大落后于冶金、煤炭、纺织等老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4.
汽车工业是世界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其发展已近一个世纪,并始终处于不断创新、发展壮大的进程中,被视为“朝阳产业”。本文在回顾汽车工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当代汽车生产的三足鼎立局面,以及跨国生产及战略东移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福建新兴的工业城市──永安俞宏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永安别称燕城,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沙溪上游,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福建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化纤和塑料制品的生产与出口基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永安就有人类生息活动。商周至汉初,在永安的小...  相似文献   

6.
美国旅游名城──迈阿密1城市发展与现状迈阿密位于美国东南隅佛罗里达半岛东海岸南端,迈阿密河入海口,东濒比斯开湾,西界埃弗格拉兹大沼泽地。由于地处边睡,为美国开发较晚的城市、1836年,美国人征服了好期定居于此的印第安森密诺尔人,始建达拉斯城堡。但由于...  相似文献   

7.
美国西部(约西经100°以西)的自然条件和中国的新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直到1848年开始的黄金热之前,还是一个仅有少量游牧业的荒芜之地。目前已经变成了一个以石油、化工、造船、汽车制造、原子工业、肮天工业为主的发达经济区。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经高于人口的比重。美国西部的开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对于开发新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后的重整与国际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规模的重整和广泛的国际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特征。作者首先从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能力与品种结构、规模经济和空间分布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近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重整的效果及所形成的行业特征;其次根据利用的外资和技术的来源以及涉及的技术形态分析了其国际化的程度及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位置;最后总结了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在散乱的格局和跨国公司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研究也不应仅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外差距。本文通过归纳并分析国内外各类文献、媒体资料,将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为整体再利用和单体再利用两大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又将单体再利用模式分为六类。接着,归纳总结了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四种主要模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在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褐色土地问题治理欠缺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汽车工业空间组织之变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汽车工业出现一百多年来空间组织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导致空间演化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80年代以前世界汽车工业空间组织的主要特征,并将其演化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初始分散阶段、大规模生产初期的高度集中阶段、“核心—边缘”结构阶段和网络化分散阶段。其次介绍了8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特点,特别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广泛扩散。最后归纳了新的生产方式下汽车工业空间组织的影响因素和特征,即网络化聚集,并简要地讨论了这种发展趋势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沿线是中国品牌汽车主要出口市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汽车市场变化对中国品牌汽车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空间自相关、新兴时空热点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汽车市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消费市场整体增长较为缓慢,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不同区域的汽车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南亚地区汽车产销规模大而且增长较快;③大部分国家汽车市场主要依赖进口,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汽车市场潜力较大;④新兴时空热点分析方法识别出印度、俄罗斯、伊朗及印度尼西亚为连续热点、加强的热点、持续的热点等三种时空变化模式;⑤ 面板数据动态差分GMM模型表明“一带一路”沿线滞后一期汽车销量、人均GDP、服务业增加值、汽车产量、城镇人口等因素对汽车销量有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在中美经贸关系频繁波动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汽车市场的重要性,在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国际化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汽车市场具有惯性效应这一特点,中国汽车企业可侧重印度、俄罗斯、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已有汽车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变迁,带动城市空间发生重构。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生产片段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对地区产业链的研究有助于寻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本文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刻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考察汽车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与扩散特点,探讨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地域特征差异,并分析影响微观企业空间布局的驱动力量。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集聚程度较低,2001年出现少数集聚中心主导的向心集聚,2010年核心城市与多个新兴集聚点共存;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朝阳、通州、大兴等)、天津市环城4 区(西青、东丽等)以及河北的沧州、廊坊是汽车零部件和配件企业的主要集聚区,而汽车修理企业则倾向于在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丰台、朝阳)、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的唐山和石家庄布局。基于条件logit模型的定量研究,验证了市场条件、集聚经济和政策引导等因素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变迁,带动城市空间发生重构。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生产片段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对地区产业链的研究有助于寻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本文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刻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考察汽车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与扩散特点,探讨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地域特征差异,并分析影响微观企业空间布局的驱动力量。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集聚程度较低,2001年出现少数集聚中心主导的向心集聚,2010年核心城市与多个新兴集聚点共存;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朝阳、通州、大兴等)、天津市环城4 区(西青、东丽等)以及河北的沧州、廊坊是汽车零部件和配件企业的主要集聚区,而汽车修理企业则倾向于在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丰台、朝阳)、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的唐山和石家庄布局。基于条件logit模型的定量研究,验证了市场条件、集聚经济和政策引导等因素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钢铁产业、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产业为对象,分析和对比其空间分布特征。以这3类产业的大中型企业为样本,依据企业选址的实际数据,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基于模型中效用函数系数,研究这3类临港产业选址行为的差异,尤其是偏好“选址临港地区”程度的差异。同时,从原材料来源、海运方式分担率、产品需求分布等方面分析3类产业临港偏好程度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石化产业靠近沿海沿江区域的现象最明显,其离散程度介于钢铁产业和汽车制造产业之间;钢铁产业除选址在沿海沿江地区外,还有部分选址在离矿山较近的内陆地区,其离散程度最大;而汽车制造产业选址靠近沿海区域的现象不显著,其离散程度最小。2)产业选址效用随到港口、原材料供应地、产品市场可达性的提高而增加,随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减少。3)从标定的选址效用函数的各项系数看,3类产业选址时对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这可以反过来解释各产业临港偏好程度的差异性。4)临港产业临港需求的产生主要受产业运输成本驱动,表现在利用海运方式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以及就近服务于产品需求地以降低内陆运输成本2方面。经比较发现石化产业的综合运输成本高于钢铁产业,因此石化产业表现出最强的临港偏好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中日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汽车产量在2009年实现了年产破千万辆,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汽车年产超千万辆的国家,我国的汽车产业迎来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关键转型时期。日本汽车产业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里获得了巨大成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强国,中日两国同为汽车“后发优势国家”,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研发模式、产业化道路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本文提出如何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在关键的转型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应选择的发展模式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佳洺  孙威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8,37(12):2541-2553
以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空间平滑和条件逻辑选择模型等方法,重点关注企业在城市内部微观尺度下的区位选择,并对北京典型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北京中小型制造企业倾向于在集聚区分布,符合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的特征,而服务业则是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布局;② 尽管微观尺度下多样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依然有重要影响,但是与宏观尺度下不同的是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过度多样化并不利于其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说区域专业化劳动力规模而非专业化程度更为重要;③ 政府对地铁等公共设施布局选址将对现代服务业的微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最能精确刻画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彼此关联关系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源泉。依据我国宏观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资料,对20世纪末各个地区产业增长的驱动力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不同地区产业发展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市场驱动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海地区大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非本地市场为动力的发展格局,60%以上的产业对非本地市场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内陆广大地区,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其本地市场。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产业发展潜力的差异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导致许多产业向沿海集中。这种态势也预示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在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市场拓展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也是必须给予政策扶持的重点。此外,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沿海地区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对水平,国际市场的变动将直接冲击这一地区产业的发展,或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8年-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空间布局进行描述,借助EG指数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发现零部件企业集聚“沿海沿江”特征明显,企业区域间分布趋向均匀,新增零部件企业空间不均衡性呈“高—低—高”趋向,沿长江经济带区域是其区位选择的热点区域。针对新增零部件企业构建基于地级以上行政区为地域单元的的泊松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地方化经济能显著提高新企业进入的可能性,且以自身行业为主导;当地方化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出现拥挤效应;除集聚外部性因素影响外,新增零部件企业对土地、交通及国内市场潜力要素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新创企业区位选择不仅是企业重要的决策活动,也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地理空间格局演变。在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背景下,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12)”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2013)”中新创企业及城市属性数据,采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新创企业的时空分异与区位选择。研究发现:① 1998—2012年,中国汽车新创企业活跃地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尤其是2010—2012年,新创企业呈现向中西部大规模扩散趋势,西部成渝地区逐渐成为新热点区域。② 从新创企业区位选择时空综合机制来看,全球化影响不显著,而市场化和分权化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劳动力、集聚经济、市场潜力与区位商等因素能促使新创企业成立,而国有企业占比则会阻碍新创企业成立。③ 在时间特征差异上,全球化表现不显著,分权化则始终保持对新创企业的显著影响。市场化的劳动力因素影响作用变化说明新创企业区位选择正逐渐从关注劳动力成本转向于关注劳动力质量,而集聚经济和市场潜力在多样化和城市化经济的冲击下作用减弱。④ 在空间特征差异上,全球化的出口因素在东部地区影响显著,但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不明显,市场化中劳动力因素和市场潜力在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因素则显著为正,除此之外,外商直接投资、集聚经济、区位商和国有企业占比对不同区域新创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大体相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情景下,揭示新创企业时空分异及区位选择机制,强调“区位机会窗口”对某些地区实现企业区位空间调整及其把握企业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性,不仅能丰富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典型区域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型和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