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古地理及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包括3部分:(1)扼要回顾了中国及邻区晚海西阶段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构造古地理特征。根据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地壳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把中国及邻区晚海西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分为4个构造域,10个亚构造域。(2)论述中国和世界石炭纪生物古地理分区。根据四射珊瑚和腕足动物群分析,把全球早石炭世生物古地理区系分为两个生物大区、6个生物区和8个生物亚区。在中国境内对生物亚区内部生物地方中心的分异作了进一步划分。(3)简述中国石炭纪古地理和某些有关的沉积矿产。中国石炭系矿产除了重要的煤以外,还有石膏矿、铝土矿和不同类型的铁矿。这些沉积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到古气候、古地理和构造条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及地壳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训 《古地理学报》2004,6(4):448-458
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的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古地理面貌,而且随着地壳上地幔的构造演化而不断发展,盆山构造的形成受到了地壳活动和演化的控制。一般来说,中国西北的主要山系是古生代或早中生代的造山带,但它们形成现在这样巨大的山系主要发生在晚新生代。如天山山脉的构造演化,三叠纪天山曾经一度隆起成山,两侧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磨拉石;侏罗纪时由于剥蚀夷平成为一个准平原,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可以对比的含煤岩系;从白垩纪到早新生代,它再度隆升,直至第四纪时形成雄伟的高大山系,两侧形成相应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他一些山脉,如祁连山和昆仑山,也具有类似的发展演化过程。最后,控制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则是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构造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貌、地震、压应力分布、地壳运动的GPS速度矢量、新生代沉积、新生代火山岩、古地磁、深部地幔结构等特征,论证中国大陆及邻区自新生代以来呈现整体右旋运动特征,动力可能源于全球旋转背景下欧亚印度板块的碰撞,随着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后岩石圈加厚,以及周缘走滑断裂释放应力,导致在40Ma左右中国大陆具有明显整体右旋运动特征;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25Ma之后中国大陆整体进入较明显的向右旋转时期,并延续至今;简要讨论了中国大陆自新生代以来呈现的右旋运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皎  何登发 《古地理学报》2014,16(4):441-460
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在综合分析最近十多年来的Sr、Nd、Pb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岩浆源区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冈底斯中段火山岩的岩浆源区逐渐从普通地幔向EMⅡ方向演化;西段晚期火山岩源区的演化方向为俯冲带壳幔混合源→造山带上地壳源→下地壳源。②西羌塘岩浆源区主要为不具富集或亏损的幔源物质;囊谦盆地、大理海东火山岩源区较深,为大洋型软流圈地幔+消减组分混合源;藏北羊湖、雄鹰台鲸鱼湖、西昆仑以及北羌塘巴毛穷宗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EMⅡ;鱼鳞山超钾质火山岩为经历了大陆地壳物质强烈交代作用的EMⅡ型岩浆源区;西秦岭火山岩源于亏损地幔,腾冲新生代火山岩源区为受到地壳物质交代的EMⅡ。③西羌塘、可可西里、西昆仑和腾冲新生代火山岩具两种演化趋势——鱼鳞山、普鲁、雄鹰台鲸鱼湖岩区和腾冲火山群向EMⅡ方向演化,而泉水沟、黑石北湖、阿什库勒则分别沿0Ma的地幔上地壳混合线方向演化。④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岩浆源区。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及邻区晚古生代晚期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区域物探、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野外调查,在重新厘定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晚期区域断裂构造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石炭—二叠纪的沉积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今分布于中朝、塔里木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之间的古亚洲构造域,既存在于前中生代,也存在于中新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不能等同于古亚洲洋及其构造域.作为古亚洲构造域一部分的古亚洲洋开始于晚寒武世-奥陶纪,结束于中三叠世.古太平洋及其构造域形成于晚古生代,印支期后,成为滨太平洋构造域.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与古亚洲构造域并存,形成两个构造域的板内造山带、局部盆山构造和东北高原.早白垩世形成以滨太平洋构造域为主体的北北东向盆山体系.  相似文献   

8.
周启永  陈佩英 《贵州地质》1993,10(3):201-207
贵州及邻区大陆地面的真正“现代化”,始于石脑运动之后的晚第三纪。在区内晚新生代沉积环境中,沉积盆地仅占很少一部分面积,因而,沉积盆地的演变并不能反映广大陆地地面的演化历史。据此,本文提出“沉积地面”的概念,它泛指沉积盆地及其与剥蚀区之间的既有剥蚀、又有堆积的广大地面,其较狭窄的含意仅限于剥浊—堆积地面,可分为风化壳地面和表生改造成岩地面。根据新构造运动性质、地貌特点和沉积地面不同,把区内晚新生代岩相古地理演化划分为两个阶段和数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亚及邻区位于亚洲大陆古老地块之间的巨型构造活动带,在这个地区发育众多类型的沉积盆地。在形成演化机制上,发育有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等单型盆地和这些单型盆地组成的叠合盆地。在形成时代上,发育前寒武纪沉积盆地、古生代沉积盆地和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发育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上,基底性质、成盆机制、沉降特征、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性等具有较大的差别。沉积盆地类型和形成时代与油气分布规律和含油气远景密切相关,拉张裂谷型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克拉通裂谷-坳陷型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中亚褶皱区构造演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俄罗斯地质学把中亚褶皱区划分为两类构造区;镶嵌构造区和线状构造区。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前是由于陆缘增生作用而形成的,增生作用发生于晚里菲,中-晚寒武世,中-晚奥陶世和中-晚志留志;后包括华力西和印支褶皱带,是大陆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东海新生代构造运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面积大、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单元的发展史有一定差异,因而与沉积和构造圈闭发育有关的地壳运动时代、幕次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的对比就为人们所关注,更主要的是它们对矿产的形成,特别是油气的聚集息息相关。为此作者据国内外有关东海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从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同位素测年和变质期,以及岩浆活动诸方面对之进行了评述与对比,并特别强调了早第三纪末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龙井运动对东海油气田形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且呈多字型特征,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断续相循,成生活动时期很新(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偏共轭剪切形成之NWW向扭动构造向中西部延伸并复合叠加在西域系(古河西系)之上。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在中国大陆板内碰撞效应的产物,与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已经厘定的其他构造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应力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降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南北向巨型隆起,隆起形成干早白垩世早期延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前挤压推覆,侏罗-白垩纪松驰下陷,白垩纪盆地西部及中部隆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盆地受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第三纪挤压降升。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中新生代盆地特点及几个构造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研究应纳入全球构造总格局中,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以活动论、阶段论和转化论的观点,把盆地地热史、沉积史、构造演化史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构造理论,并指导普查勘探。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坳陷。柴达木盆地构造成因的研究, 可以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机制和生长历史。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地震勘探剖面, 得到如下认识:柴达木盆地一级构造为新生代宽缓复向斜, 其振幅和半波长分别从柴西的> 16km和~170km变化为柴东的 < 4km和~50km。褶皱首先在柴西贴近阿尔金断裂附近形成(65~50.5Ma), 并向柴东扩展(23.3Ma)。复向斜的形成与较老的柴北缘逆冲断层系(65~50.5Ma)和较年轻的柴南缘逆冲断层系(35.5~23.3Ma)有关。盆地内部新生代上地壳缩短作用, 由柴西的> 48%, 向柴东减小到 < 1%, 说明在柴西和柴东之间, 存在地壳加厚机制的渐进转换:柴西主要为上地壳缩短, 柴东主要为下地壳缩短。   相似文献   

16.
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辽河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分布规律和岩石学特征表明:辽河盆地新生代的构造环境的为大陆裂谷。地壳深部资料显示了辽河地区存在上地幔隆起,它控制了浅部构造的发育。而辽河盆地新生代断裂构造组合,反演出辽河盆地新生代4期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为此,笔者将造山和成盆作用纳入统一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块群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块群主要有额尔古纳、兴华、松嫩、佳木斯和兴凯等地块,它们都不是从西伯利亚克拉通分裂出来的,而都具有独立的演化史.额尔古纳、兴华地块参与到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弧盆体系中,组成岛弧-山弧或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松嫩、佳木斯和兴凯地块分别为泛古洋和古太平洋作用区内亲西伯利亚和亲华北的地块,具有前白垩纪较复杂的演化史.在较详细讨论了东北地块群的构造演化的基础上,认为东北大地构造格架,除可以划分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外,还应划分出滨太平洋松嫩-佳木斯联合地块、环太平洋兴凯地块、胶辽地块和那丹哈达地体.  相似文献   

18.
应用平衡剖面法计算了济阳拗陷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第一主张应力方向:Ek-Es4时期,盆地主应力方向为NNE向;Es3+2时期为NNW向;Es1-Ed时期为NWW向;新近纪和第四纪为近N-S向.区域第一主应力方向与盆地断裂活动性、构造变革面、盆地沉降史均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济阳拗陷是以断陷为主,叠加走滑的复合型盆地,经历了裂陷+走滑-走滑-裂陷-拗陷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陆内裂陷、断裂走滑活动及会聚构造带的形成、陆内岩浆活动、强烈的抬升第一系列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20.
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华北及扬子陆块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秦巴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料,将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由震旦纪—第三纪的发展、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震旦纪末—志留纪活动阶段;志留纪末期—晚三叠纪相互牵制阶段;晚三叠纪—第三纪稳定阶段,由此认为,秦巴地区相应的3个阶段分别为:洋壳—陆壳发展阶段;陆壳的拉张→裂陷→收缩阶段;陆壳的固结、隆起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