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古应力场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球科学》1995,20(5):526-534
通过系统研究郯庐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形变和应力场,再配合断理解带内部构造研究,分析了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断裂带经历了一次以走滑为主、两次以正断层活动为主、三次以逆断层活动为主的断裂活动,使断裂带内部结构异常复杂,形成反转构造,构成中国东部大型断裂带具有普遍意义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郯庐断裂及其邻区的重磁场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给出了断裂带分段位场特征。结合4条地学断面资料,对郯庐断裂性质、深部地壳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郯庐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不同段落重磁场特征不同。以郯庐断裂为界,两侧断裂走向不同:西侧6条断裂走向为东西或近东西向,可看出郯庐断裂东侧是向北东向移动;西侧向西南移动,并以走滑为主的大型左旋平移断裂带。根据深部地壳构造特征,郯庐断裂是一条近于直立、一直延伸并切过莫霍界面的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地壳结构以破碎为主并表现上宽下窄的特征。根据重力场特征,推断郯庐断裂南部边界到武穴(广济)为止,没有继续南延过长江。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样式解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样式.各种构造样式和地层间切割或覆盖关系的匹配研究,为限定断裂带活动期次及时代,建立郯庐断裂带北段变形序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不同构造样式反映了断裂带由老至新经历了以下5个重要的变形事件:①密山县知—镇韧性剪切带黑云母40 Ar/39 ...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北段形成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窦立荣  王瑜 《地质论评》1996,42(6):508-512
对郯庐断裂带北段内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测定断民支岩的黑云母单矿物^40Ar/^39Ar坪年龄为100±2.3-95.7±2.74Ma,同时测定了带内的辉绿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00±5.9Ma,而辉绿岩中辉石单矿物的^40Ar/^39Ar坪年龄为105Ma。结合断裂切过下白垩统泉头组,表明左行走滑断裂形成于100Ma左右,即早白垩世末期。  相似文献   

5.
蔡明刚  鲁人齐  苏鹏  刘冠伸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28-67z1030
正活动断层是大陆地震的主要载体。活动断层有的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于地下。隐伏于地下的断层称为隐伏断层或盲断层。大地震和强震不只是发生在突破地表的活动断层上,还可以发生在隐伏活动断层上。如华北地区1668年郯城Ms 8.5、1679年三河—平谷Ms 8.0和1976年唐山Ms 7.8等大地震都是未知隐伏活动断层产生的,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构造模式讨论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郯庐断裂带是世界上具有数百km位移的最大的大陆走滑断层之一,作者评论了当前研究者提出的将其作为大陆内平移断层,地缝合线-边界转换断层,大陆内转换断层以及碰撞嵌入构造等四种模式,从断裂带的形态与规模,两侧地块的可对比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平移时间,北突的苏北地块为碰撞后左行平移的结果,以及断裂尾端附近大别山带的压缩等,作者认为郯庐断裂带为西北环太平洋边缘内侧的平移断层。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换断层。认为郯庐断裂带可能是在“古郯庐带”的基础上于早侏罗世重新活动、白垩纪强烈活动的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动力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依据区域构造层划分,从最新地层内的断裂动力学分析开始,层层深入,层层筛选,采用计算机程序对所获的断层面上的擦痕统计分析计算,求得每个点上的古应力场状态,继而求得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状态。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断裂活动的古应力场特征。最后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古应力场演化序列表,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述断裂带的构造事件演化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根据郯庐断裂带两侧(东经115°-121°、北纬30°-40°)117个热流数据,绘制了该区热流值平面图,并从断裂带两侧热流值的分布及高、中、低热流值频度分布特点,得出该断裂带中、南段(鲁西、皖北地区)热流值在50-80mW/m2范围内的频度最高,总平均值为67.67mW/m2,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值(63mW/m2),也比中国大陆平均值(66mW/m2)略为偏高。沿断裂带存在一条明显的热流梯度递变带,东侧平均热流值(67.78mW/m2)明显高于西侧平均值(55.35mW/m2)。3条热流值剖面图显示由西向东穿过断裂带热流值有台阶、折线及跳跃型上升特点。笔者认为,这种东高西低的形貌反映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侧地壳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量反映的东侧下地壳存在低速低阻层及莫霍面位置偏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总被引:167,自引:9,他引:167  
徐嘉炜  马国锋 《地质论评》1992,38(4):316-324
1980—1990的十年间,作者主要根据自己和参考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对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地质成果,论述了该断裂带的范围、性质、产状、结构、形成时间、断裂两侧的水平位移、两侧地块的对比及其成矿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o underst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quasi-brittle materials like rock under tensile stress, observations on the failure process of granite and marble plate specimens under tension are summarized and presented. Micro- and macro-failure properties of rock plates under uniaxial tension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using an acoustic emission technique.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micro-fractures are captured to locate the sources. An algorithm based on arrival time difference is developed for this purpose. The results reveal clearly the failure processes of rock which include initiation, nucle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micro-fractures when the axial stress is close to the peak strength of rock.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heterogeneity between granite and marble specimens leads to different fracture shapes and different behaviors of associated acoustic emission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emissions for two-dimensional tensile test is also carried out. The simulated characteristic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方法,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活动进行了详细研究,厘清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合肥盆地白垩纪拉伸方向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从早白垩世早-中期、晚期到晚白垩世,拉伸方向由NWW-SEE向、NW-SE向到近SN向转变,具顺时针旋转特征。与西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对比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南段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活动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拉伸方向的演变可能是西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的地震剖面显示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深部存在一生长断层转折褶皱。本文对地震剖面的构造变形以及褶皱两翼的生长前、生长和生长后地层的变形几何关系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利用断层转折褶皱几何变形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分别对西部凹陷南段、北段的生长断层转折褶皱进行几何变形过程的模拟,提取构造特征并与实际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渤海湾北段分支断层台安 大洼断层在早新生代就存在逆冲推覆过程,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沙河街组三段下至馆陶组沉积前(E2s3下~N1g前),其逆冲推覆速率为 0.116 mm/a。  相似文献   

14.
准确确定Kaiser点是研究声发射测量地应力的关键.通过对模拟岩心的水泥块进行单轴受压破坏过程的声发射试验,得到了试件在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声发射强度、声发射累积数与时间的关系图.分别对试样用突变点法、最大曲率法、双切线法、重加载法(抹录不尽现象、两次加载相减法)、多方面综合判定法以及声发射强度信号的统计分析法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方面认识了试样的Kaiser点的特性,总结并分析了确定Kaiser点的方法以及各自的适应性,并进行了优选.研究表明,试验确定了试样的物理特性,各种方法都能从不同角度和机理上解释Kaiser点现象,综合判定法能相对更加全面、准确地确定Kaiser点.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hesecondpre pilotdrillholeofChineseContinentalScientificDrilling (CCSD PPⅡ)ProjectislocatedintheeastofDabie Suluultra highpressuremetamorphic (UHPM)belt,andthesouthofSuluareainthenorthofMaobeiVil lage ,DonghaiCounty ,JiangsuProvince ,China .PPⅡwasdrilleddownto 10 2 8.6 8mdepthwith 75 .5cmbits ,andcasedatadepthof 6 9.5m .TheinvestigationintodrillcoresrevealsthatPPⅡpenetratesmetamorphicformations .Fivemajorlithologicalunitsareidentifiedasfollows :parag neiss,ortho…  相似文献   

16.
沙尘天气过程临界起沙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临界起沙摩阻风速u*t或临界起沙风速ut是土壤可蚀性的度量指标之一,是表征沙尘颗粒进入大气的重要因子,也是沙尘暴预报模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野外实验、模式参数化和统计理论是近年来确定临界起沙摩阻风速u*t或临界起沙风速ut的3种主要方法.利用不同方法获取u*t或ut的结果可以相互校验.野外实验的实测结果可为获取适用的起...  相似文献   

17.
多元平稳随机过程游程计算方法的探讨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学成  丁晶 《水科学进展》1996,7(3):231-238
在一元平稳随机过程游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平稳随机过程游程分析方法,并推导出一系列计算公式。多元平稳随机过程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空间和时间均独立的多元平稳随机过程;空间独立,时间相依的多元平稳随机过程;空间相依,时间独立的多元平稳随机过程;空间和时间均相依的多元平稳随机过程。采用统计试验法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将理论方法应用于黄河流域历史干旱重演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同步发生年干旱现象的重现期为5.78年,连续1年以上发生的重现期为7.76年,连续3年以上出现的重现期为1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岩矿记忆信息恢复基岩潜山裂缝储层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傅强  王家林 《地质论评》1999,45(4):434-438
基岩储层具有当今油气储层研究的两大难题,即特殊且致密的基质岩性和储集空间。变质岩作为基岩岩性之一,其储集空间-裂缝的形成与动力作用密切相关。构造动力是致密基岩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岩石矿物将记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动力特征。在准确采取定向岩心的基础上,利用声发射技术(AE)和岩组学方法可以恢复基岩储层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受应力期次和应力方向,从而了解储层的动力机制。应用上述原理恢复辽河大民屯凹陷  相似文献   

19.
20.
岩石断裂的研究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断裂力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然而由于岩石材料的性质,该理论在岩石材料研究方面遇到了局限,岩石断裂研究具有其特殊性。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岩石断裂准则,以及岩石断裂研究新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