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电阻 防雷检测工作中,检测防雷接地电阻是基本的工作,因此对接地电阻定义的理解和提高检测接地电阻值的准确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检测某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值超出规范要求时(在操作正确、仪器良好、考虑线阻和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检测人员往往会简单地认为该接地电阻不符合技术要求,其实通过检测得到的电阻值为工频接地电阻,而规范上所要求的接地电阻多为冲击接地电阻,如果混淆了二者的区别,易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接地电阻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接地电阻的概念接地电阻 ( Rg)是表示接地体接地状态是否良好的主要技术指标 ,但它是一个很抽象的物理量 ,简单的讲就是指当接地装置被注入电流 I时 ,装置上的电位相对于远方零电位的升高值 U对 I的比值。Rg 虽具有与直流电阻相同的量纲 ,但它的值实际上是土壤电阻率ρ与电容 C的比率乘以介电系数 ε,因此确切地说应称为接地阻抗 ,即Rg=U/ I=ε· ρ/ C2 常规测量方法适用常规方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原理电路如图1所示 :图 1 测量接地电阻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 Rg 为被测接地体的接地电阻 ,S1和 S2分别为电压极、电流极距被测接地体…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简述了接地的概念和作用以及降低接地电阻的意义所在,其次总结了降低接地电阻的各种方法,如通过影响接地体附近土壤的电阻率,使用降阻剂等,同时接地电阻的大小也和接地体的形式变化,材料选择,埋设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了如何根据系统要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接地电阻测量值的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防雷装置接地电阻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误差原因,文章介绍了防雷装置接地电阻测量值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以达到让目前的防雷检测工作更加规范和准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钳式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剖析了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中普遍存在的使用误区,进一步明确钳表的使用范围,即钳表在建筑物防雷接地电阻检测中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接闪器(辅助导线)、引下线、接地体、两接地休间的土壤四者存在唯一回路的情况下,钳表的测试数据才能视为两引下线间的接地电阻值,更多的是运用其来判断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间的电气连接情况。  相似文献   

6.
防雷装置接地电阻的认识和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通过对防雷装置接地电阻的定义、测量方法、测量的不确定度以及测量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从技术角度进行系统性归纳。  相似文献   

7.
接地是避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是防止人身受到电击,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保护线路和设备免遭损失,预防电气火灾,防止雷击和防止静电损失的基本措施。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他形式的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接地电阻越小散流越快,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小,其跨步电压、接触电压也越小。通过对几种行之有效的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分析、比较,并从它们各自经济实用性等方面阐述了优劣,为今后的防雷接地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降水对接地电阻值的影响,对柳州市气象局国家基本观测站自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的日降水量和接地电阻值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少雨季节,降水量对接地电阻的影响表现为负相关性,在多雨季节降水量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比较复杂,有负相关也有正相关,降水对接地电阻恢复到降水前值的恢复时间主要取决于降水时间和降水量,但由于受到温度、日照等其它气象因素的影响,同样的降水对接地电阻恢复到降水前值的恢复时间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关于降低变电站接地电阻的实际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生 《广西气象》2006,27(A02):12-13
针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在变电站内打斜井的方法,在变电站原地网的外围根据土壤电阻率布设相应的电解地极,用电解地极产生的电解质,降低原地网外一定范围内的土壤电阻率,从而改变了地网所处的土壤地质环境,降低了地网的接地电阻。广东惠州500kV博罗变电站地网改造的结果表明:原地网接地电阻1.05Ω,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在地网外围布设八口斜井,总长度1800m,布置电解地极80套,变电站地网的接地电阻降至0.201312,降低了80.8%。为解决因土壤电阻率较高,接地面积不够,而要降低接地电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8种常见的不同接地体入手,介绍了计算、预测人工接地体接地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庞华基 《山东气象》2006,26(3):35-37
简述脉冲式接地电阻测试仪的使用技巧,探讨在防雷检测的接地电阻测试中经常碰到的疑难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可能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复杂土壤深井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一种较为简单可行的计算方法,对移动通信基站在复杂土壤环境下的深井接地进行了设计计算尝试,并通过对三水某新建移动通信基站接地工程前期设计与施工实测值的比较,验证了该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一种较为简单可行的计算方法,对移动通信基站在复杂土壤环境下的深井接地进行了设计计算尝试,并通过对三水某新建移动通信基站接地工程前期设计与施工实测值的比较,验证了该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常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日常检测工作中可能引起测量误差的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人工影响天气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自然降水过程一般分为成云和降水形成两个阶段, 人工影响虽然可能在降水形成阶段起某些作用, 但最终决定降水的因子还是使云产生的抬升运动和被抬升气块中的水汽含量。人工增雨作业部位和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云产生抬升运动。因此, 在加强云宏、微观条件观测的同时, 要特别加强对抬升运动和被抬升气块中水汽含量的观测, 而且相应的云降水数值模拟工作也要考虑能反映降水系统的动力场和水汽场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对中文气象学学术类期刊《征稿简则》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存在同类期刊部分技术要求不统一、内容简略、实例偏少、部分内容陈旧、部分技术要点缺失、回避论文发表费标准等敏感性问题、不方便作者下载查阅等缺点,不利于作者参考。为此,建议各期刊编辑部联合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内容及时更新、全面阐述技术要点、详细说明论文发表费的收取标准和理由,将《征稿简则》积极上网,供作者随时下载,有利于作者撰丈参阅。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新型接地体与化学长效降阻剂的结构、特性及其在地网施工中根据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土壤电阻率,如何正确使用该产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2019年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引发的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受淹为例,利用浙江省水文站和气象站降水量观测资料对国家级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实况格点降水数据(CMPAS-5km,CMA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进行检验评估;然后,基于CMPAS-5km计算的面雨量和降水分布权重栅格驱动FloodArea二维水动力淹没模型,在“暴雨情景”下进行洪涝模拟,并借助哨兵1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entinel-1 SAR)资料和地面验证点开展模拟受淹验证。结果表明:CMPAS-5km降水与站点降水的时空一致性较好,与水文站、“水文站+气象站”两套资料的过程降水量相关系数均达0.89,与水文站逐小时平均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79、均方根误差为1.7 mm·h-1;在台州受淹模拟区,CMPAS-5km、水文站及气象站三者的小时面雨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过程累积面雨量分别为305.5 mm、304.1 mm和283.7 mm;CMPAS-5km在数据稳定性、时效性、精细度及数据接口上较其他两套资料有优势;在SAR影像中新增水体明显区域与FloodArea模拟结果匹配较好,模拟水深与4个验证点的实际水深的误差均在±22%以内。

  相似文献   

20.
Measured and projected increases in carbon dioxide content of the atmosphere point towards a significant global warming. The regional effects of such a warming will be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ur methods of arriving at tentative regional scenarios are discussed and illustrated by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Methods used include numerical modelling, extreme warm and cold year ensembles, dynamical/empirical reasoning and pala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from the Hypsithermal. A surprising degree of consistency is revealed between the various approaches to a scenario for a CO2-warmed Earth and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which prevailed during the Hypsithermal. The best overall analogy to a CO2-warmed Earth seems to be this epoch, especially as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it to be one of higher CO2 concentrations. High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further investigations using numerical models which include an interactive dynamic ocean and hydrologic cycle including variable cloudiness, as well as more detailed reconstruction of climat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Hypsithermal in areas sensitive to any circulation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