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士红 《地质与勘探》2020,56(2):239-252
四川省会理-会东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铜资源基地。近年来,随着找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又提交了多处大中型铜矿床,表明该地区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基于获取的地质、化探和物探数据,应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方法,在研究区开展"拉拉式"铜矿成矿潜力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平均袋外误差率为6. 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AUC值为0. 938。利用偏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PDP)分析解释了预测变量与已知矿床(点)的响应关系,按平均精度下降法排序预测要素的重要性,对"拉拉式"矿床的找矿预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前4个变量依次为:Cu元素含量,中-晚元古代(超)基性岩体临近度,Ni元素含量和PC2因子得分。从成矿地质条件角度分析,河口群地层无疑是"拉拉式"铜矿的重要找矿预测要素,但在随机森林模型中的重要性排序相对靠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其它连续数值型预测要素不同,河口群地层是二值(0~1)变量;另外,河口群地层的分布范围受覆盖层的影响较大。根据随机森林模型生成的拉拉地区成矿有利度信息,圈定了6处找矿远景区。红铜山-落凼-红泥坡-姜驿高成矿有利度区带呈北北东向展布,主体上与研究区内重要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预测要素异常空间分布一致;其中蒿枝坝-落凼-红泥坡-姑鲁迷找矿远景区是本区已探明铜矿的主要分布区,其内还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同时,该异常区呈半环形态,结合地质勘探揭示的变质火山岩厚度分布,及其西部受一组后期北北东向走滑断裂限制的特点,显示出古火山活动中心在西部,并可能存在被切割分离的另一半环异常,这为该地区后续地质研究和铜矿勘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四川会理拉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IOCG(铁氧化物铜金矿床)产地(李泽琴等,2002;朱志敏等,2009),产出有落凼铜矿、石龙铜矿、老虎山铜矿、红泥坡铜矿等大中型铜矿。目前已发现的这些铜矿均赋存于古元古河口群上部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而下部层位由于出露较差,长期未引起重视,地质找矿进展一直未有突破。近年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我们在河口群下部的白云  相似文献   

3.
抚顺—清原地区是辽宁省最重要的铜矿产地,但近年来资源量急剧减少,开展铜矿资源进一步找矿工作已十分紧迫。文章依托"辽宁省铜矿资源潜力评价"和"辽宁省矿产地质志"项目所收集到的地、物、化、遥、自然重砂等资料,在建立红透山式铜矿找矿模型、提取证据因子的基础上,应用MRAS软件的证据权重模型模块对抚顺—清原地区红透山式铜矿进行矿产预测。共圈定找矿远景区10个,以计算得到的后验概率(P)将其划分为Ⅰ级找矿远景区4个、Ⅱ级找矿远景区3个、Ⅲ级找矿远景区3个;并利用找矿信息量预测等值线图和色块图对预测成果进行了表达。  相似文献   

4.
中国铜矿现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建平  张莹  王江霞 《江苏地质》2013,37(3):358-365
按照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在中大比例尺勘探数据的基础上,全国分省分预测工作区,对不同铜矿预测类型分别按预测深度、预测可靠程度、可利用性,圈定全国铜矿成矿远景区,并使用地质参数体积法估算全国铜矿潜在资源量。通过对比铜矿查明资源量等值线图与预测资源量等值线图,按照单位面积查明资源量与预测资源量来定量统计分析全国重要的铜矿资源潜力区,为铜矿的找矿勘查部署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铜矿资源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全明  张大权 《地质通报》2010,29(10):1445-1451
从中国60年铜矿勘查程度研究入手,分析了铜矿床的产出与勘查程度的空间、强度的内在联系。统计结果表明,铜矿床的规模与勘查程度呈正相关,发现一个大型铜矿床所需要的钻探工作量为(12.5~16)×104m,发现一个中型铜矿床需要的钻探工作量至少为(4.8~5.48)×104m。面积约占中国2/3的中西部地区,铜矿的勘查程度低或极低,查明铜矿床的数量和储量仅占全国的17%和34%,西部地区还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选择勘查程度较低或极低、又具备铜矿成矿地质背景的区域作为铜矿成矿区带,在区带内利用已发现的铜矿床、矿(化)点和可能具有反映铜矿化显示的化探异常等因素圈定找矿远景区。在提高勘查程度就有可能发现更多资源储量的前提下,采用高勘查程度区铜资源储量的特征和参数,对低勘查程度区的铜资源储量进行类比预测,估算全国铜资源潜力为(5591~18483)×104t,其中西部低勘查程度区的潜在铜资源量为(5591~13660)×104t,可发现大型铜矿床30~70个。铜找矿远景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冈底斯、班公湖,西南三江,新疆东天山,内蒙古大兴安岭,中东部铜矿山深部及外围。  相似文献   

6.
新疆比勒提地区地处西南天山,是金和有色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远景区。通过该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水系沉积物测量,研究了该区成矿地质背景,总结分析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圈定了3处找矿远景区;采用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法(面金属量法),选取研究区内的典型矿床布隆金矿和萨喀尔得铜矿为参考对象,对喀拉铁克金铜铅锌成矿远景区进行了Au和Cu资源潜力评价,估算得出Au潜在资源量309 kg,Cu潜在资源量38 168 t,表明该区具备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四川省已知独立铜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针对省内已知主要铜矿床的类型(拉拉式、李伍式、彭州式、淌塘式、大铜厂式、西范坪式、昌达沟式、乌坡式),总结了各个矿床式的成因,简要分析了成矿控制条件,从分布的时间、空间、岩浆岩与铜矿的关系等进行了成矿规律的总结。根据成矿条件、地质背景等,以典型矿床为代表计算含矿系数,采用地质体积法对各个矿床式的资源远景进行定量预测,对省内铜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疆西准噶尔金、铜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谢米斯台区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发现S24铜矿点.通过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扫面和深部地球物理测量,发现S24铜矿点存在火山机构,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区域断裂联合控制.地表圈出3个矿化体,发现地球物理异常达地下400 m,火山机构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经钻孔验证(孔深350 m),发现地下3层矿化体,估算铜资源量5×104 t.认为S24铜矿点具小型铜矿床规模,将其命名为谢米斯台铜矿.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22.5±1.9)Ma.谢米斯台铜矿是西准噶尔地区形成于早古生代火山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谢米斯台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新疆西准噶尔金、铜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谢米斯台区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发现S24铜矿点.通过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扫面和深部地球物理测量,发现S24铜矿点存在火山机构,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区域断裂联合控制.地表圈出3个矿化体,发现地球物理异常达地下400 m,火山机构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经钻孔验证(孔深350 m),发现地下3层矿化体,估算铜资源量5×104 t.认为S24铜矿点具小型铜矿床规模,将其命名为谢米斯台铜矿.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22.5±1.9) Ma.谢米斯台铜矿是西准噶尔地区形成于早古生代火山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0.
戴军 《地质与资源》2011,20(2):115-119
通过对辽南华铜铜矿外围地区开展地质、物化探综合普查评价,系统地分析了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确定了4处找矿靶区,其中矿洞山为重点勘查区.矿洞山找矿靶区发现的4条构造矿化蚀变带与圈定的物、化探异常吻合较好,经综合分析认为,其成矿条件与已知华铜铜矿和仰山铜矿可类比.电法测量成果为寻找隐伏矿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推断,在矿洞山区极有可能找到一处隐伏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11.
摘要: 安徽省庐江县何家冲地区位于中生代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偏北部地区,周边已发现多处铜矿床,成矿条件有利。通过在安徽省庐江县何家冲地区开展1:10 000地质填图、磁法测量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工作,探讨该区的铜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结果表明:该区存在5处磁异常和3处化探异常,地表新发现了数条脉状铜矿化体。通过综合分析该区地质、物探及化探信息,收集以往钻孔资料,认为该区处于庐枞盆地脉状铜矿成矿时代第二期,即双庙旋回、浮山旋回中—晚期,具有形成热液脉型铜矿的潜力,圈定B1和B2找矿靶区,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藏铜矿资源的分布规律与找矿前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独特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成矿作用过程,形成了区内复杂多样的矿床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铜矿是西藏的优势矿产。综合近年来在西藏开展的地质大调查工作的最新成果,在对西藏各铜矿带的主要类型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其资源找矿潜力,把西藏划分为2个Ⅰ级铜矿资源远景区和3个Ⅱ级铜矿资源远景区,指出一江两河经济区的冈底斯南缘铜-金-多金属Ⅰ级远景区和藏东三江地区的江达-盐井铜多金属、贵金属Ⅰ级远景区是西藏2个最为重要的铜矿资源远景区。尽管目前西藏地区尚属中国西部地质工作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但其巨大的铜矿资源潜力将为西藏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羊拉铜矿是金沙江成矿带内规模最大的铜矿床。文章在大量分析研究前人在该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羊拉铜矿区及其南部地区已有地表工程及深部工程成果,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等方面对羊拉铜矿及其南部通吉格-虽丁-加仁地区铜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羊拉铜矿体往南进行了延伸。同时通过对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床(点)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矿化分布特征等进行总结,初步建立了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体成矿模式,并依据成矿模式和地质条件进行了找矿预测,提出了格日-通吉格找矿靶区及虽丁-加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西昆仑黑恰—三十里营房地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扫面、大比例尺矿产地质填图、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及槽探等工作,在查明地质特征、成矿类型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评价该区矿产资源潜力。结果表明: 研究区主要有黑恰海底喷流沉积(改造)型铁多金属矿、阿克塔河南海相沉积型含钛铁矿及阿克塔河北层控型铜金矿3种成矿类型; 划分了7处成矿预测区,其中A类预测区1个,B类预测区1个,C类预测区5个; 铁矿石预测资源量为1 565.69万t,锰矿石预测资源量为39.73万t,铜金属预测资源量为0.35万t,铅金属预测资源量为1.33万t,锌金属预测资源量为2.58万t,钛金属预测资源量为14.76万t; 圈定了5处找矿靶区,其中A类找矿靶区2处,B类找矿靶区3处; 建议进一步对黑恰铁多金属成矿带开展Fe、Pb、Zn找矿工作,扩大找矿成果; 首次在阿克塔河南早石炭世帕斯群发现海相沉积型含钛铁矿矿体,有望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遥感技术对澳大利亚芒特艾萨地区铜多金属矿的遥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根据ETM遥感影像数据,对芒特艾萨地区的遥感地质矿产解译,总结和分析该区区域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影像特征。在解剖芒特艾萨铜矿等3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基础上,分析各控矿要素的遥感影像特征,初步建立了该类型铜多金属矿的遥感地质找矿模型。根据找矿模型圈定1处遥感地质特征相符的找矿远景区。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划分和进一步缩少找矿靶区,对减少境外矿产投资的盲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遥感技术对澳大利亚芒特艾萨地区铜多金属矿的遥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根据ETM遥感影像数据,对芒特艾萨地区的遥感地质矿产解译,总结和分析该区区域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影像特征。在解剖芒特艾萨铜矿等3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基础上,分析各控矿要素的遥感影像特征,初步建立了该类型铜多金属矿的遥感地质找矿模型。根据找矿模型圈定1处遥感地质特征相符的找矿远景区。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划分和进一步缩少找矿靶区,对减少境外矿产投资的盲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东川昆阳古裂谷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泰  包昌良 《矿产与地质》2003,17(Z1):342-344
从东川铜矿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富集规律和控矿因素的角度入手,对东川昆阳古裂谷演变的整个过程作了简要的说明.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东川矿区铜矿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确定了东川铜矿区以寻找稀矿山式、东川式、桃园式和滥泥坪式铜矿为主要目标.同时根据东川矿区各类型铜矿的分布特点,预测了东川铜矿区新一轮找矿的方向及靶区位置,为东川铜矿区的找矿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矿产勘查成果及找矿经验,分析了尖刀嘴地区成矿地质条件,通过与城门山铜矿和武山铜矿类比,认为该区具备了九瑞地区“三位一体”成矿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铜金矿床找矿前景,从而实现九瑞地区新一轮找铜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航磁、重力、化探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典型成矿岩体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同位素研究成果,对岩体、构造、航磁、重力、化探及矿化标志信息进行提取,建立研究区铜镍找矿模型。采用综合信息地质单元法、特征分析法、地质体积法进行预测区的圈定、优选及资源量定量预测,圈定A类找矿靶区11处,B类找矿靶区13处,C类找矿靶区15处,估算镍资源量358×104t,显示了研究区铜镍矿巨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矿产资源地球化学模型建立与定量预测研究以成矿成晕地质、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各尺度勘查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以现代GIS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研究总结典型矿田(矿集区)、矿床的异常特征,建立成矿带内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为预测区的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提供类比依据,从而进行资源量预测。在资源量预测过程中加入了相似度、剥蚀程度、衬值等要素,有效地加大了预测靶区遴选的可信度,通过类比法与面金属量法两种预测方法的加权平均,使预测资源量合理。文章对草河掌—桓仁地区铜矿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共新增预测铜资源量21 812.9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