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威马逊”和“海鸥”降水做了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台风影响期间,贵港均处在一个深厚的湿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都比较大,大气层结很不稳定,造成了台风影响期间的降水.但是由于水汽的辐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贵港水汽的输送较沿海明显偏小,不是很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西自动气象站资料及钦州市各部门台风灾情资料,对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给钦州市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台风影响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总结,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0年第10号台风“莫兰蒂”属于少见的近海突然加强的微型台风,给福建省中北部沿海地区造成较严重的影响.通过分析1 °×1°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发现:副热带高压加强、台风中心附近存在次级环流、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导致台风空间水平尺度减小、广东南部MCC(中尺度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4.
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楚  王忠东  郑峰 《气象科技》2013,41(6):1109-1115
利用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此次台风大风影响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快速加强西进是造成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鞍型场、3个台风相互影响使得“莫拉克”台风移速减慢,导致台风大风对浙江沿海的影响时间增长。“莫拉克”登陆福建后其西北侧华北高压以及东南侧海上高压的存在使得地面气压梯度维持,导致大风影响时间增长和影响范围增大。垂直方向环流将高层动量下传导致低层风速猛增。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产品VCP21进行速度退模糊后可以作为台风大风分布范围和极大风速预测的一个参考依据,预测时其在沿海海面效果要较内陆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广西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降水资料,对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深秋台风“海燕”(1330) 和盛夏台风“威马逊”(1409)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深秋季台风“海燕”特大暴雨中冷空气作用明显,而夏季台风“威马逊”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由于西南季风的作用,“威马逊”影响广西期间其水汽输送比“海燕”强,“海燕”则完全靠台风本身的水汽输送;而动力条件上,“海燕”则较“威马逊”强,表现为相对风暴螺旋度最大正值中心比“威马逊”大,同时广西上空的水汽辐合层厚度也比“威马逊”要厚得多。广西的降雨开始于东边界水汽输入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小、南边界由水汽输出转为水汽输入且开始出现明显突增现象时,而最强降雨时段则发生在南边界水汽输入达到峰值的前后。相对风暴螺旋度正值中心与强降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有至少6 h的提前量,因此,相对风暴螺旋度在台风暴雨预报中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6.
邱拓  刘锦丽  李勋 《气象科技》2015,43(5):833-838
利用OPENGL工具,并结合计算机图形学三维成像相关算法,实现了组网气象雷达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显示。文中给出两个台风实例,将2014年经过海南的台风“威马逊”和“海鸥”以及相应风廓线雷达风场资料导入该三维显示系统,结果表明:该平台可以全面直观地构建台风的三维结构,并可根据需求显示其内部强回波结构;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与风廓线雷达风场资料相结合,提高了大气风场的监控能力。此项工作对SWAN起到了一定补充作用,并可进一步推进三维雷达组网产品的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E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0906号"莫拉菲"造成广东、广西、云南台风暴雨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与台风西北象限强风速辐合区位置相对应,强风速中心值与其前部风速辐合越大,地面降水越强;台风云系边界越清晰、结构越密实,相应地面降水量越大,且闭合200 K ...  相似文献   

8.
超强台风“威马逊”近海急剧加强特征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蕾  陈茂钦  李煜  邢蕊 《气象科技》2015,43(6):1149-1156
利用NCEP/NCAR提供的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对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近海急剧加强的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海较高的海表温度、中低层丰富的水汽净流入为“威马逊”增强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维持近22 h对流层深层、高层及低层介于0~4 m/s弱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威马逊”两次以超强台风登陆的必要条件;台风中心附近对流层高层强烈辐散、中低层正涡度值的增大和正涡度柱向对流层上层的伸展导致“威马逊”急剧增强;“威马逊”台风急剧增强具有一定前兆性,急剧增强与环境风垂直切变及对流层中低层涡度值的响应时间分别为12 h和9 h。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雷达探测“艾利”台风风场不对称结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8月25日, “艾利”台风在靠近我国台湾东北部海域后不同于正常路径, 先后发生两次左折, 先是西北转偏西, 再偏西转西南, 这种路径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通过“艾利”台风的雷达观测事实, 从单多普勒雷达和双多普勒雷达均发现在台风前进方向的右前方, 即西北象限风速极值大于其他象限, 进一步证明了“艾利”台风的风场分布遵循波数为1的非对称性, 从位于台风不同象限的福州长乐和厦门两站雷达资料, 以及常规的地面观测、高空探测资料和NCEP数值预报再分析资料都得到证实。研究表明, “艾利”台风处在大陆高压东南侧, 台风外围存在一支7 m/s左右的环境风场引导气流。因此, 西北象限风速极值大于其他象限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是由环境风场和台风本身两方面共同造成的, 这种不对称分布有利于维持“艾利”台风向西南方向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由于单部多普勒雷达不可能同时探测到台风的西北、东北和西南3个象限的风速极值, 而双多普勒雷达或多多普勒雷达联合探测台风, 则可以同时探测到3个象限的风速极值, 根据风速极值可能存在的不对称分布情况来预测台风的路径转折趋势, 因此重视双多普勒雷达或多多普勒雷达联合探测对于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4年7月18日~20日台风“威马逊”影响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较为稳定,利于“威马逊”稳定西北移,移动方向和变压场的变化较为一致.“威马逊”影响广西期间,水汽来源充沛,为大范围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EC、Japan、T639模式台风路径预报离陆地越近越准确,EC预报偏差总体小于T639和JAPAN模式;三种模式的24小时强降水落区与实况偏差比较一致,降水强度EC和T639与实况较接近,JAPAN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2011年17号台风“纳沙”的路径,环流形势,结合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等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暴雨过程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台风造成的风雨影响,第二阶段则是冷空气渗入后与台风减弱后的环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大范围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1°* 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第15号台风“巨爵”、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两个偏西路径台风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这两个台风登陆后均在副高加强西伸中偏西行,均于生命最旺盛时期在广东阳江登录,均具有强度变化快、路径稳定、风雨影响大的特点;但台风“巨爵”暴雨主要由“巨爵”残涡和“方头”副高共同作用产生,其中地面弱冷空气的渗透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边界层在粤西强的水汽辐合是暴雨产生的最主要原因,雷达回波上反映出列车效应是影响“巨爵”强降水过程的最直接原因,强降水局地性强,明显发生在其移动路径后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有点特殊的台风暴雨;台风“韦森特”降水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强降水主要受台风云系本身的影响,中心随台风中心的西移而西移,是比较典型的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时多普勒天气雷达、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自动站资料对超强台风“威马逊”第4次登陆广西沿海时台风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台风眼区气压呈“漏斗”形变化,具有气压低、风速弱、空气干而暖的特征;登陆过程中眼区保持圆形,半径约为30 km,是典型强台风结构;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大风区具有非对称性,右象限大于左象限;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能够精确、直观地描述台风不同部位经过测站时的垂直结构特征,从低层到高层风向先后经历了“东北风—东风—东南风—南风”的转变过程,风速整体上呈现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其垂直速度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的结构及其云和气流的变化特征;两种雷达风场产品的风向一致,但是VWP产品的风速比风廓线雷达的要小,VWP产品出现无效数据时,可以用风廓线雷达产品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4.
“巨爵”、“凡亚比”粤西强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等,对两个2009年第15号台风"巨爵",2010年第11号台风"凡亚比"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在形势分析上具备大范围暴雨的发生和持续各种特征。但也存在降雨的范围和强度,持续时间,是否有冷空气作用的等不同。副高的快速推进,造成的台风和副高之间的挤压作用,可能使得强降水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第23号台风"菲特"影响期间浙江大风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副高以及地面高压加强是导致浙南沿海大风提早出现的主要原因;台风"菲特"北侧东西向高压区的维持,使浙江始终维持大的气压梯度,导致台风大风向内陆扩展和影响时间增长;台风"丹娜丝"与台风"菲特"的相互影响使得"菲特"移速减慢,导致台风大风影响时间增长,同时台风"丹娜丝"与冷空气以及台风"菲特"减弱后环流的共同影响,使得浙北大风维持,进一步延长了台风大风对浙江的影响时间。台风"菲特"影响期间台风环流中的中尺度系统导致台风影响区域内风速的进一步增大。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产品结合组合反射率产品可以有效监控台风大风分布范围。地形的影响导致台风大风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NCEP2.5*2.5资料的诊断分析方法,对路径相似的0103号台风“榴莲”和1409号台风“威马逊”的路径成因和暴雨成因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带状分布,台风将稳定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而“北槽南涡”形势的出现将有利于台风暴雨维持或增幅;活跃的西南季风环流和水汽输送带对台风在桂南地区的强降水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台风过程中垂直螺旋度极大值中心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垂直螺旋度中心值减弱越快,差值越大,则表明单位时间内系统释放的能量越大,造成降水越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caps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广西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1°X1°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第13号台风“启德”引发广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具有尺度小、移动快速的特点,涡度场在垂直、水平上具有深厚、对称的特点,散度场垂直分布特征显示台风流入层在850hPa以下.(2)西南季风给台风的发生发展提供水汽和能量,但因势力较弱且稳定,不利于台风云体的发展扩大,使台风维持了尺度小的特征,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下有利于台风快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3)台风进入北部湾后,西南风风速有所加大,加强了台风中心附近的辐合上升运动,这与广西特大暴雨的发生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900hPa以下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特大暴雨发生区域对应较好,对特大暴雨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邵国云  孙旭光 《气象科学》2021,41(6):728-738
利用1945-2018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定义并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可能形成机制.结果 表明: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MTYE)主要发生在7-10月,其生成源地关键区位于西北太平洋135°~180°E的12°N附近.相对于单独发生的台风,多台风事件的台风平均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19.
2017年8月1日18:10-18:30受1710号台风“海棠”外围螺旋雨带影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出现EF1级龙卷.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龙卷发生在“海棠”残留低压和副高边缘间的东南暖湿急流中,其发生前1h地面出现小尺度涡旋并沿着地面辐合线移...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简称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分析了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加强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着重探讨台风强度变化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并从低频场出发寻找台风强度变化的前期信号。研究结果表明:(1)“威马逊”有两条主要的水汽通道,分别为孟加拉湾通道和南海通道,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大于南海通道;(2)“威马逊”近海加强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有紧密的联系。在热带低频系统作用下,孟加拉湾通道的低频偏西水汽和南海通道的低频偏南水汽在南海汇聚,为“威马逊”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3)对于在海南岛东部登陆的台风,其登陆强度与超前5~7 d孟加拉湾通道的低频偏西水汽输送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南海通道的低频偏南水汽输送有较弱的负相关。若前期从两个通道截面流入的低频水汽输送通量位于低频振荡的谷值时,则有利于其后5~7 d台风在南海加强,反之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