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震层位的标定是地震勘探构造解释的基础,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道对比是层位标定的一个主要方法。层位标定精度除了受地震资料本身的质量及测井资料质量影响之外,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准确性取决于地震剖面极性、反射系数、平均速度、地震子波等关键因素的精度。通过介绍确定各种参数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在标定地震发射层位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标准,如利用相关系数对比时相关系数应大于0.6;利用平均速度对比确定的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剖面形态差异较小;时深调整前后测井曲线在形态上不应存在差异等。另外为提高对比精度,对目的层段时深关系进行调整时,应结合其他资料,如电性曲线、岩性剖面及钻井地质分层等信息,使之符合地质规律。  相似文献   

2.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震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1)利用VSP资料能准确地反映地震波在地震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的优点,进行漂移校正,以提高深-时转换的精度;(2)利用密度测井资料与声波时差曲线联合计算反射系数序列,以提高反射系数序列的精度;(3)利用分时窗提取子波技术,解决长期以来合成地震记录中存在的子波问题。将此方法用于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在提高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吻合度和分辨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标定中的测井资料精细处理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过程中,利用测井资料标定地震解释层位是一项最基础和重要的工作。面对各种质量和来源的测井资料,传统的测井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满足地震标定的要求。这里结合岩性油气藏的特点,针对不同时期井眼扩径条件下采集的测井资料,提出了用于地震标定的环境影响校正、降分辨率、降速度,和低速带的增速校正等一套完整的测井精细处理方法。通过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使地震标定的相关系数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野外测量的露头资料,结合邻区钻测井数据,制作模拟地震合成记录,对穿过Garmsar区块Kuh—e—Gugird背斜的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层位标定,从而建立地质与地震之间的纽带。通过反复实践,并将所得结果与邻区利用常规方法,即测井资料获得的合成记录标定的情况进行对比与验证,结果表明,二者能较好地吻合起来,该方法对缺少钻测井资料的新区地震资料解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当前石油地震勘探中薄层研究的下列主要方面:关于薄层的标定,主要方法有垂直地震剖面法、理论合成记录法、平均速度法和多档滤波法;薄层厚度求取的主要方法有:相对振幅—时间厚度法、间接振幅法、反射波特征点法、积分振幅与视时差乘积法、窄带滤波法以及标定曲线法和振幅谱能量等方法;薄储集体圈定及横向预测,主要着重于由界面型剖面向岩层型剖面转换方法的研究,如:地震岩性模拟技术、合成声波测井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2)
乌什凹陷沉积盖层、地震反射层及构造层的研究对乌什凹陷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井旁速度谱拟合曲线、声波合成地震记录、VSP测井资料、结合具体井位钻井资料,以及乌什凹陷和温宿凸起的地层分布、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对该区地震反射层特征、层位关系以及构造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该地区从三叠纪以来,地层整体上呈连续沉积,但部分地层缺失;(2)该地区地震反射层有T3、T5、T6、T8、Tg反射层及T6-T8-2反射层系;(3)将该区划分为前中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三大构造层。  相似文献   

7.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基础,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后续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判断地震剖面对应子波的极性,合成记录标定才会准确,因此,地震资料极性的判断是最基础的工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采用正极性子波和负极性子波分别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然后对比二者与地震道的对应关系这种常规的判断地震资料极性的方法很难判别地震剖面的极性。笔者以苏里格气田地震剖面极性判定为例,根据相位扫描原理,通过正演模拟以及公式推导表明:地震剖面的相位与相位校正量互为相反数。在实际资料分析中,利用相位扫描方法,对比井阻抗与井旁道反演的相对阻抗,得到相位校正量进而得到地震剖面的相位,帮助判断地震剖面的极性,该方法直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操作与推广性。  相似文献   

8.
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是以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将反映构造形态的地震资料转化为反映地层岩性特征的波阻抗资料。基于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流程包括5项:测井资料处理,层位解释,子波提取,合成记录制作与层位标定,模型建立与修正。该项技术应用于成庄煤矿和大佛寺井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其中预测大佛寺井田4煤层的厚度与实际揭露厚度基本吻合;在成庄煤矿,与常规地震剖面仅有两个同相轴相比,9煤和厚15煤在波阻抗剖面上不仅有清晰的反映,而且T3波与T15波之间有多个层位呈现,其纵向分辨率明显提高;另外该区9煤沿层波阻抗切片与沿层振幅切片相比,前者可准确地划分出煤层厚度变化范围及无煤区。结合测井约束反演方法的特点,对煤炭资源勘探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实际应用中府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低信噪比地区的地震资料质量差,速度拾取困难等问题,提出用声波测井速度约束速度谱拾取的方法。采用厚度加权法提取声波低频速度,用线性预测方法对低频速度进行浅层补偿和向下延伸,获得声波测井浅层和深层的速度信息。通过合成记录层位标定获取时深关系,进而求取时间域的测井均方根速度。提出了用VSP井的均方根速度校正声波测井均方根速度的方法,最后将校正后的测井均方根速度投影到井旁的CMP道集速度谱上,因为有井速度约束,速度趋势明显,减少了拾取的随机性,从而提高速度拾取的精度。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基于地震资料的不同尺度小波变换方法下的沉积旋回识别特点,秉承前人运用测井数据连续小波变换进行地层旋回划分的依据和思路,以合成记录标定为桥梁,成功利用地震资料对歧口坳陷古近系沙三段31砂组进行旋回划分.通过建立理想声波曲线模型,总结了旋回界面和旋回内转换界面与能谱图和不同尺度小波系数曲线对应特征,并对实际测井资料进...  相似文献   

11.
阐述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出反射系数。根据地震波传播机制,通过三维地震数据统计得到子波,由此计算出原始合成记录。再根据过井剖面建立褶积模型,对子波进行整形,得到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子波,最终得到与地震数据的波组特征相吻合的合成地震记录。为精细储层描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解决地震解释中层位追踪的闭合,经岩芯、测井数据、速度资料、属性剖面、合成记录制作等分析,对滨参1井重新进行了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与前人标定的结果比较,基底顶面T5反射时间由2 100 ms调整为1 843 ms;城子河组顶面T4-2的反射下调一个相位。依据本次标定结果新的解释方案,绥滨组 东荣组由原解释方案的全区分布改为局部分布,且向北有增厚趋势;对城子河组顶面埋深由1 692 m调整为2 246 m,城子河组厚度的计算也相应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廖茂辉 《物探与化探》2014,(1):174-179,184
测井曲线的质量易受井眼环境因素的影响,井径扩径段井壁凹凸不平、泥浆侵入、泥饼等容易造成曲线畸变失真,特别是探测深度较浅的密度和声波时差曲线。笔者利用曲线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把畸变失真的曲线校正到了真实的测量范围。校正后曲线制作的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相关性较高,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快速高效、易操作,为井震标定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井震基准面旋回匹配的概念与方法。该方法通过测井和地震层序地层分析,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为约束,利用合成记录建立测井和地震反射之间的匹配关系。采用该方法可获得更可靠的井震匹配关系,并能赋予各主要地震反射轴的层序地层意义,搭建起地震层序地层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之间的桥梁。孔南地区沙河街组30多口井的井震基准面旋回匹配研究结果表明:层序Ⅰ包括4个主要反射轴,A1、A2和A3分别代表了层序Ⅰ内部的3个四级层序初始洪泛面,A4反射轴相当于层序ⅠC3U旋回上升半旋回的初始洪泛面;层序Ⅱ内部主要包括B1和B2 2个正相位连续反射轴,分别代表了层序Ⅱ内部2个基准面旋回的洪泛面;层序Ⅲ内部主要发育了C1和C2 2个明显的正相位较连续的反射轴,其中C1相当于层序Ⅲ的C2U旋回与C3D旋回的分界,C2反射轴对应于层序ⅢC3U旋回的初始洪泛面。各三级层序内部的正相位反射轴通常为四级层序的初始洪泛面或最大洪泛面。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表为巨厚黄土塬区,地表结构复杂,低降速带厚度变化快,沟中弯线受地形条件限制,测线成网困难,直测线采集资料信噪比和分辫率都较低,难以满足目前岩性勘探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在经过理论论证和生产试验后,研发了一套针对黄土塬地区的非纵地震勘探技术,这种技术兼顾吸收了黄土塬沟中弯线、黄土塬多线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不仅避开了黄土塬近炮点强能量干扰,而且还展宽了叠加道集方位角。针对非纵地震资料特点,在保真保幅处理理念指导下,通过非纵资料处理技术攻关,提出了针对非纵资料的三维静校正技术、创新性应用三维噪声压制模块压制非纵测线相干噪声、改进了基于VSP测井合成记录的井控处理理念,形成了一套巨厚黄土塬区低信噪比非纵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序列。   相似文献   

16.
声波CT在基桩检测及桩基勘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益杰 《物探与化探》2008,32(3):338-340
从实践的角度介绍声波层析成像的原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为保证反演精度,提高原始数据质量,特别强调慎重选择震源、记录仪器、传感器,以及合理选择采集参数与成像参数,并通过实例介绍声波CT在基桩检测及桩基础勘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储层预测研究中,某些复杂地区存在声波时差曲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很难真正反映储层特征的问题,为此提出了综合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电阻率等特征曲线,在不同的地层单元内,用多曲线信息融合的方法进行约束反演,其目的是构建一条既能较好反映岩性,又能保持时深关系前后一致的拟声波时差曲线,进行随机反演,使结果更能突出储层与围岩的差异,提高剖面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而言,地震反射方法的纵向分辨率较高,横向分辨率较低。为提高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解决探测倾角较大的地层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隐伏岩体等问题,在这里进行了地面地震层析技术的试验应用研究。针对非线性地面地震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就该方法对地震地质模拟记录和实际地震记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CSDP)确定采用自主研发的轻便型海洋钻井平台"探海1号"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实施首口科学钻探井(CSDP-2井),其科学目标是探查中部隆起的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和油气地质条件,解决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残留盆地长期悬而未决的地层属性问题,同时为区域地质、海陆演化与海相油气资源前景研究和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据此确定钻孔的选址原则为:钻探海域水深不超过30 m,在预定2 800 m的钻探深度范围内钻遇多套完整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根据钻探目标和选址原则,针对中部隆起没有钻探资料的状况,以区域地质特征和周边钻井对比为参考,以地震资料多属性解释为手段,标定了地震反射层位,解释并编制了反射层构造图,拟定了钻探井位,预测了钻探层位;采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预测了有利储层。上述工作形成了无井勘探区的钻探井位部署技术流程和方法,经钻探厘定了三叠纪-奥陶纪海相沉积层,并发现了多个油气显示层,达到了预定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