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挝万象盆地属于沙空那空盆地的次级盆地,沉积了厚层的钾石盐矿,而钾石盐中还存在着部分水不溶物,通过研究不同成钾区域的钻孔发现:水不溶物主要包括硬石膏、方硼石、白云母、石英、水氯硼钙石、碳酸盐矿物以及零散的黄铁矿,通过水不溶矿物在钻孔中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发现,钾盐从析出到结束,水不溶物出现规律性特征:钾石盐含量越多方硼石含...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老挝钾盐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钾盐矿床之一,开展该矿床钾盐析出阶段沉积环境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钾盐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钾盐矿层中的水不溶矿物比可溶盐类矿物保存了更多的原始信息,是研究成矿卤水演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老挝万象盆地海夏峰矿区ZK16钻孔为研究对象,利用镜下鉴定、XRD及SEM等方法对该钻孔钾盐矿层的水不溶矿物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水不溶物中的主要矿物为硬石膏、方硼石、水氯硼钙石、石英、白云石、菱镁矿、方解石、白云母等,其中以硬石膏、方硼石是主要的水不溶矿物。自生石英及碎屑白云母的存在及其分布特征指示了钾盐在沉积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陆相水体的影响。【结论】综合研究揭示,研究区钾盐沉积可以分为波动沉积、浅水沉积、稳定沉积和改造作用等4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3.
老挝万象平原钾盐矿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区域地质、区域重力、钻探、岩相古地理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调查与研究,老挝万象平原钾盐矿具如下特征:含盐地层为古近系塔贡组(E1tg),由膏盐岩与陆源细碎屑岩组成3个明显的沉积旋回,总体为一向北扬起的复式向斜构造;主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塔贡组下段膏盐岩亚段(E1tg1-1)中,埋深78.80~528.30 m(平均272.57 m),厚4.28~237.88 m(平均50.24 m),单工程氯化钾的品位9.70%~30.76%(质量分数,平均15.63%),顶底板均以石盐岩为直接围岩;矿石类型以光卤石矿石为主,钾石盐较少;矿床属碎屑岩系中的钾盐矿床,为海源陆生.  相似文献   

4.
老挝万象盆地钾镁盐矿主要富集在塔贡组下段膏盐中,主要由石盐岩、光卤石、钾石盐、含光卤石钾石盐及少量溢晶石等组成,属单层结构类型。钾镁盐矿中的微量元素Br、Rb和氯化物有直接的关系,是在万象盆地内找钾的直接标志,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原始盐溶液的浓缩发展过程。而Sr、B地球化学性质稳定,随卤水浓度的增高而富集在卤液中,可间接指示含钾的层位。证实了万象盆地的卤水来源于南部呵叻盆地,并有地表水体及深部卤水补给的可能性。研究万象盆地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丰富古代固体钾盐成矿理论、指导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研究及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挝万象盆地钾镁盐矿主要富集在塔贡组下段膏盐中,主要由石盐岩、光卤石、钾石盐、含光卤石钾石盐及少量溢晶石等组成,属单层结构类型。钾镁盐矿中的微量元素Br、Rb和氯化物有直接的关系,是在万象盆地内找钾的直接标志,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原始盐溶液的浓缩发展过程。而Sr、B地球化学性质稳定,随卤水浓度的增高而富集在卤液中,可间接指示含钾的层位。证实了万象盆地的卤水来源于南部呵叻盆地,并有地表水体及深部卤水补给的可能性。研究万象盆地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丰富古代固体钾盐成矿理论、指导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研究及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钾肥是农业三大肥料之一,钾盐作为钾肥的主要原料,一直是中国最为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据资料统计,我国钾肥自给率约50%,钾肥的短缺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寻找钾肥生产基地,重点是对毗邻的老挝和泰国积极寻找优质钾资源,弥补我国钾盐资源缺口,稳定钾肥资源供给体系,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亚盆地钾盐矿床的形成时代目前被限定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较为宽泛.盐类矿物沉积之后若未被改造,可测定其形成时代;若被改造则可利用同位素测年研究其沉积后作用.为了得到中亚盆地钾盐矿床的形成时代和/或了解盐类矿物受到的后期改造过程,利用Rb-Sr同位素定年对矿床中的盐类矿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无法形成可靠的Rb-Sr等...  相似文献   

8.
老挝含盐盆地白垩纪时期位于新特提斯域东南部,晚白垩世沉积了巨型钾盐矿床。其中,万象东南部的他曲盆地钻孔含盐系中硬石膏δ34SV-CDT值集中分布在13.8‰~15.3‰,与同期海相蒸发岩δ34S值近似,表明石膏为海相成因。据此,也进一步证实老挝含盐盆地成钾物质大多来自于同时期的古海水,但同时也受到大陆水的掺杂。依据老挝含盐盆地与思茅盆地钾盐矿床沉积时代相近,同时结合勐野井组石膏硫同位素组成,笔者初步认为两盆地在硫同位素组成上具有相近的海源特征,推断它们在海侵期可能曾连通。  相似文献   

9.
呵叻高原蕴含着丰富的古钾盐资源,沙空那空盆地龙湖矿区是其中重要的成矿区域,更是研究海相成因钾盐矿床的良好载体。自呵叻高原发现钾盐矿床以来,地质勘探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相继展开。基于该区的成矿特征,Hite(1979)和Warren(1999)提出的不均匀成矿模式和截顶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思茅盆地赋存有中国唯一的前第四纪固体钾盐矿床,该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客观地认识矿床成因、合理地构建矿床成因模式,不仅是钾盐矿床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而且关乎盆地内钾盐资源勘查方向的选择。【研究方法】本项研究以思茅盆地L-2井和MZK-3井的盐岩、盐岩上覆和下伏碎屑岩、盐岩中的碎屑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L-2井全岩样品87Sr/86Sr值为0.708220~0.727458,平均值为0.712776;盐岩水不溶物87Sr/86Sr值为0.711342~0.741999,平均值为0.716574;(2)MZK-3井盐岩上覆碎屑岩层87Sr/86Sr值为0.713318~0.723147,平均值为0.717255;盐岩下伏碎屑岩层87Sr/86Sr值为0.712470~0.738988,平均值为0.719307;(3)碎屑岩样品经过87Rb校正恢复至初始沉积状态的87Sr/86Sr值为0.710880~0.727678,平均值为0.712828;(4)盐岩样品87Sr/86Sr值全部明显小于大陆地表风化系统的平均值,有个别样品87Sr/86Sr值大于现代海水。【结论】基于思茅盆地基础地质和钾盐矿床地质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盐岩和碎屑岩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得出:思茅盆地含钾盐岩与碎屑岩处于不同的锶同位素平衡体系;含钾盐岩的物源主体为海水,成盐过程中陆源淡水的补给可使87Sr/86Sr值增大;碎屑岩沉积于陆相环境,在与固态盐岩或盐岩水溶液接触之前已处于早成岩阶段A亚期;钾盐的成矿模式为勐野井组沉积期深层源盐通过走滑拉分形成的断层迁移至地表,在由高处向汇水盆地迁移过程中捕获了处于早成岩阶段A亚期的碎屑颗粒,形成了现今的含泥砾盐岩;部分含泥砾盐岩在迁移进入汇水盆地之后,经历了溶解-重结晶的过程,形成了盆地内成分较纯的盐岩;后续沉积的碎屑颗粒形成了防止盐岩溶蚀破坏的保护层;新生代的喜山运动使早期形成的钾盐矿床发生调整改造。  相似文献   

11.
老挝万象凹陷钾盐矿床变形改造富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光河  徐兴旺 《地球科学》2022,47(1):136-148
呵叻盆地是特提斯成矿带重要的钾盐成矿盆地,但是其变形构造与钾盐分布规律不清而严重制约了该区域钾盐矿床的勘探与开发.在宏观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分析基础上,以老挝万象凹陷中一个区块为例,实施了三维地震勘探,在高精度地震资料和钻井自然伽马测井严格约束下,得到了地下准确的构造变化和钾盐矿分布资料.结合盐构造变形特征和地震勘探剖面进...  相似文献   

12.
老挝万象盆地蕴藏有丰富钾盐矿,钾盐成矿后受到了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后期构造运动对万象盆地的钾盐矿产生了怎样的改变?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在挤压走滑背景下,后期的构造运动对钾盐进行改造,并使得钾盐矿体发生了塑性柔流和脆性滑移。万象盆地萨塔尼钾盐矿区的三维地震勘探结果表明,无论水平切片还是垂直剖面上,都清晰地显示了构造运动对钾盐矿和地层的后期改造。钻探岩心也显示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柔流变形。通过钻孔测井资料对三维地震勘探进行标定,可以准确外推钾盐矿体的横向变化并预测定位钾盐矿的空间位置。最终在老挝万象盆地萨塔尼一个很小的矿区详勘发现了一个超大型钾盐矿床,因此三维地震在万象盆地钾盐矿后期改造和勘探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挝万象地区基础地质调研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经区域地质调查、专题研究及钻探工程,老挝万象地区基础地质调研取得的主要进展是:①该区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会辛南组(P2HX)、南拉组(P2NL)、南康尚组(P2NK)、南立组(J1NL)、南舍组(J1-2NS)、班辛黑组(J2BH)、普帕纳帕陶山组(K1PP)、班纳德组(K1BN)、班塔拉组(K1BT),塔贡组(E1TG)及班塔博组(E1-2BT),其岩石地层特征可与中国滇西兰坪-思茅地区的同时代地层相对比;②在上述11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中均获古生物资料,分属14个生物地层单位,其生物地层特征可与中国滇西兰坪-思茅地区的同时代地层相对比;③万象地区的构造变形可划分为成盐前(晚白垩世)、成盐期(古新世)、成盐后(始新世)3个时期,一级构造为塔贡叠加复式向斜、班普夸快叠加复式背斜;④含盐地层塔贡组(E1TG),为一套乳白、淡红色膏盐层及棕红、紫红色陆源细碎屑岩,膏盐层与陆源细碎屑岩构成3个明显的沉积旋回,据此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6个岩性层,具工业意义的钾镁盐矿均产于塔贡组下段膏盐层(E1TG1-1)中;⑤塔贡组(E1TG)可划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相,在成盐过程中沉积环境发生过较明显的迁移改组,膏盐层形成于气候持续干旱、盆地基底持续下降、卤水持续补给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The Khorat Plateau on the Indochina Terrane is known to have formed during the closure of the Tethys Ocean, although the origin of its potash mineral deposits is a topic of current debate. Data from a borehole on Savannakhet Basin is used in this study to re-define the evaporation processes of the study area.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halite from various borehole-derived evaporite strata have elucidated the fluid sources from which these ores formed. Measured δ11 B indicated that ore deposits formed primarily due to evaporation of seawater, although non-marine fluids affected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evaporation process. Fluctuations in B and Br concentrations in carnallite-and sylvite-rich strata indicate the influence of fresh water. Boron concentration in carnallite unit indicated the influence of hydrothermal fluids. From the relative timings of these various fluid influxes, the evolution of these evapor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1) an initial marine evapor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posit's formation, where seawater(and minor fresh water) trapped on the uplifted Khorat Plateau produced sediments and salts with Br contents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marine-derived evaporites;(2) a transgression stage, where seawater recharged the basin;(3) a hydrothermal infiltration stage, which was coeval with the late Yanshan movement; and(4) a stage of fresh water supply, as recorded by fluctuations in B and Br contents, inferring intermittent fresh water influx into the basin. Thus, although evaporites on the Savannakhet Basin primarily formed via marine evaporation, they were also influenced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by the addition of non–marine fresh water and hydrothermal fluids.  相似文献   

15.
敬信盆地第四系下更新统沉积环境以冲积扇相为主,发育有下部孔隙承压含水层(Mx);中上更新统以湖泊相为主,发育有上部孔隙承压含水层(Ms);孔隙潜水含水层的的发育层位为全新统。盆地内各层位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上、下孔隙承压水主要靠孔隙潜水越流补给,其动态变化滞后于孔隙潜水近一个月,地下水向图们江径流、排泄。潜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弱,水化学类型复杂;承压含水层富水性强,上部承压含水层水质优良,下部承压含水层水质稍差,水中Fe、Mn含量较高,并沿图们江向下游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Ma)组成,总厚度2393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一套内陆湖泊相泥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叠层石灰岩沉积。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1)早渐新世,以河流环境为主,古水流以北向为主,反映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2)中晚渐新世,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以东北向为主,古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潮湿;(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主要为湖泊环境,古水流转为南向,沉积岩性由雅西措群项部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转变为五道梁群的泥灰岩为主,反映当时的物源区发生重大转变,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转为干燥。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气候和构造活动历史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碳、氧同位素作为反映古沉积环境、成矿物源和水–岩反应等良好的稳定同位素指标,被广泛应用。通过对老挝龙湖钾盐矿区ZK309、ZK301、ZK311和ZK004四个钻孔农波组盐岩上覆泥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盐岩上覆泥岩沉积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其指示的沉积环境。经分析,所测碳、氧同位素基本代表了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初步推测这些碳酸盐均为当地自生,受后期改变很少,δ13C和δ18O平均值分别为-5.1‰和-4.6‰,其中δ13C值略高于一般陆相碳酸盐碳同位素最大值–5.69‰,δ18O值介于–2.71‰~–10.8‰之间,ZK309和ZK301钻孔碳、氧同位素相关系数均小于0.7,初步指示盐岩沉积之后沉积环境为陆相。δ13C值略高于–5.69‰,推测是后期盐岩层被淋滤,泥岩层受淋滤后的残余卤水影响的结果,这也解释了蒸发岩沉积层序异常(钾石盐覆盖于光卤石之上)的沉积特征。因此,在本研究中,大气水在泥岩碳、氧同位素的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