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0年7月9日凌晨发生在重庆市万州区西部的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从强度PPI、速度VPPI、回波顶ET、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其特征。初步探讨了副高边缘弱西南气流下我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多普勒回波特征,积累经验,为暴雨的临近预报预警建立预报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及WRF-3DVAR变分同化系统和LAPS雷达资料前处理模块建立试验平台,直接同化S波段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速度资料,通过对2008年8月15-16日发生在我国长江中游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各项预报对比试验研究,初步检验和评估不同种类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同化对改进数值模式初始场及其数值预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初步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对提高暴雨数值预报能力有重要作用.无论在24 h累计降水还是在逐时降水预报方面,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均可使降水雨带分布和强降水中心预报的准确性得到较大改善;多普勒雷达反射率资料同化对初始水汽场的改变显著,对初始风场影响较小,而同化径向速度对初始水汽场的改变较小,但可增加初始风场的中小尺度信息,使初始风场产生较大变化.总体上看,虽然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速度资料同化均可改进强暴雨的数值预报,但雷达反射率资料同化对降水雨带和中心预报的改进更为显著和重要.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6年8月7—8日大连地区一次漏报的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2016年大连地区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T639、欧洲和日本3种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差异较大,均漏报了暴雨和大暴雨量级降水。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暴雨与大暴雨量级降水落区均无明显预报指标,而卫星云图上有TBB-45℃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与强降水区域对应;最强短时强降水区域雷达回波上有对流风暴单体,最大回波强度达55 d Bz,高度上升至4 km,50 d Bz强回波从地面伸展至6 km高度,且强度均匀,为低质心强降雨回波;同时,由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可知,提前1 h左右强降水落区有中小尺度辐合线形成,最强区域为中尺度气旋,这个指标配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资料可以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均无明显特征时,作为局地大暴雨预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探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18—20日湖南省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该过程中"列车效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深厚湿层是产生高降水率的水汽来源,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对流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可使强降水维持更长时间,有利于大暴雨产生;低质心、高效率的大面积降水回波(≥40 dBz)较长时间源源不断从湘北经过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湘中以北大范围暴雨甚至大暴雨;冷暖平流和辐合相叠加的径向速度特征、中气旋、低空急流的维持使"列车效应"长时间维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快速识别强降水回波和"列车效应"并对其维持时间作出预测,可为及时、准确发布暴雨预警与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荆州市气象局可移动式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资料和速度场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荆州市的一次切变线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场和速度场资料不仅能较好地判断暴雨的发生、发展,还能较好地分析暴雨形式下的空间风场结构,为暴雨的预报提供极为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2007年8月7日发生在太原的突发性暴雨过程,从天气形势、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前倾槽、300hPa急流、副高边缘暖湿气流活跃是产生暴雨天气的有利背景。b)探空资料分析表明,中低层暖湿平流、高空干冷平流的存在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趋于增大,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c)低层暖平流加辐合和高层辐散叠加的多普勒雷达速度场对大范围强降水发展、维持、消散具有很好的预报指示作用;逆风区、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在强降水临近预报中有明确的指示意义。d)雷达风廓线产品分析表明,低空急流在夜间产生并加强,使降水夜间加强并导致大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几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对暴雨的落区、强云团的出现及结束时间、强雨团的降水强度、强降水的出现时段做出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卫星云图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28—29日发生在秦皇岛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降水强度和落区等方面对多种数值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和线状回波中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北部山区的短时强降水,强降水区域位于黑体亮度温度TBB度最大处,燕山山脉地形抬升作用和中尺度风场辐合是本次过程的触发机制。多种数值模式产品对暴雨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强降水中心都偏北,且未能体现出大于100?mm的大暴雨区域。对产生暴雨天气影响系统位置和强度的预报,不同的数值模式有所差异,ECMWF模式对亚洲地区中高空环流预报的结果更为准确,对弱高空槽系统预报偏差较大。冷涡天气形势下,当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均预报有降水时,降水量级一致或相差不多,并且日本传真图在秦皇岛附近预报有25?mm左右降水中心时,考虑地形作用,秦皇岛北部山区降水量级可增加一个量级或稍大一些。由于各家数值预报对地形作用难以准确把握,从而对地形诱发的中小尺度系统容易漏报。  相似文献   

9.
连续暴雨过程中的中-β尺度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晶  张丰启  吕守敏 《气象》2005,31(10):72-75
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威海市2004年8月4日夜间到6日早上连续3天暴雨大暴雨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5日夜间的中-β尺度大暴雨过程,发现此次降水是发生在副高边缘的高能量堆积区,冷空气的侵入是前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而地面辐合是导致强降水再次出现的主要触发机制,充沛的水汽输送、聚集的对流有效能量为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的路径极为相似,登陆福建北上途经太湖流域后入海的路径也几乎重合,但太湖流域出现的降水却迥然不同,前者仅造成了太湖流域个别测站的暴雨-大暴雨,后者则出现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国气象局的台风最佳数据集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等,对两个台风登陆后的环流背景、台风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莫兰蒂”登陆后的低压环流结构保持良好,北上过程中与外围浅层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明显,海上水汽输送通道畅通,台风倒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尼伯特”登陆后迅速减弱,环流结构出现“空心化”,水汽输送弱,高层弱冷空气与台风残余低涡的叠加触发局地短时强降水,未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从预报回顾看,模式对登陆台风北上过程中强度预报过强是导致“尼伯特”在太湖流域风雨预报过度的主要原因。3 d以上的中期台风降水预报中,经验概念模型与模式集合预报结果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比模式确定性降水预报更合理的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