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降水实测资料、1°×1°的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00年以来的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9月份,重庆西部地区为伴有区域暴雨的连阴雨过程的多发区;可将连阴雨期间区域暴雨就有无台风西进登陆我国分为两类,两类暴雨的影响系统的差异表现为,没有台风登陆时700hPa/850hPa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切变线或者西南涡;有台风登陆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则为台风倒槽;24小时变温、低层涡度、假相当位温、整层水汽通量以及比湿对连阴雨期间暴雨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同样表征水汽条件的相对湿度的指示意义较差。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TBB资料以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9月12-19日连阴雨天气及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期间欧亚大陆中纬度为“一槽”型,暖湿气流沿台风“海鸥”外围以及副高边缘不断将南海及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川渝地区,为连阴雨提供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比湿的演变对连阴雨期间降水的增强及间歇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负的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与两次暴雨落区一致。连阴雨前期大气为对流不稳定层结,能量条件好,阻塞高压明显,中高纬度的环流经向度较大,有利于冷空气的快速南下,前期的“9.13”大暴雨的对流性特征更明显;后期“9.17”暴雨则表现为稳定性降水,TBB资料在连阴雨期间的强度演变对两次暴雨过程产生的时段和落区的指示意义较好。在整个连阴雨期间近地层多弱冷空气的影响,中层有偏南风,连阴雨天气得以持续,但是两次暴雨过程开始时,冷平流均有明显的增大,表明冷空气有所加强,冷空气的加强触发了暴雨的产生,同时伴有中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从两次暴雨过程时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图也能反映出低层冷空气入侵,中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东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为区域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系统的层结特征与夏季暴雨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稳定的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暴雨云系主要以中低云为主,云顶亮温一般最低为-43℃;低层东路的冷空气对暴雨的作用远远超过中空冷空气;低层锋区附近的强水汽辐合是秋季区域性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2年2—3月浙江异常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2年2—3月异常连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副热带西风急流、低层热力场特征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1)500hPa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为稳定的高压脊区,东西两路冷空气从高压脊两侧的低槽分裂南下交替影响;华西低槽稳定维持,西北太平洋高度场偏高,形成西低东高环流特征。2)200hPa西风急流位置比常年偏北。3)850hPa在西南地区东部有冷温槽,在江南地区有明显的锋区维持。4)低层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5)连阴雨期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存在一支强劲的西南风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   

6.
2007年9月下旬中期-10月上旬,晋西北地区出现了过程雨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气温持续偏低,日照寡缺,地表积水严重,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9月下旬-10月上旬的气象观测资料,从高低空形势、风场特征、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7年9月26日-10月10日秋季连阴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2007年我国北方秋季发生长时间的连阴雨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有重要关系。2007年秋季北方降水异常型表现出了典型的La Nina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次秋季强连阴雨过程分析陈雪珍(运城地区气象局044000)1994年进入汛期以来,运城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伏秋连旱,使我区的秋粮大幅度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全区550万亩小麦无法正常播种,作为全省粮棉生产基地,如此严重的干旱牵动着老百姓和各级领导的心...  相似文献   

8.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9月28日~10月4日,海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连阴雨天气。本从地面、高空形势及它们的物理量场进行分析,阐述连阴雨产生和维持机制,从中总结出连阴雨开始及结束的预报指标,以便在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站观测数据,对佛山市2014年秋季的一次连阴雨天气进行时空分布、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的累计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00%~700%,北部的降雨大于南部地区,温度的变化总体上为先明显下降再缓慢回升;11月1—12日中层波动频繁以及近地面层弱冷空气活跃是该次连续阴雨天气的主要成因,较明显冷空气影响、中层西北风大风速带建立标志着阴雨天气结束。连阴雨期间在降雨强度大、降雨时间集中时段均有深厚的湿层和明显的水汽辐合;而在降雨停歇时段,700 hPa位势高度相对湿度小于90%,且925 hPa为一致的水汽辐散。  相似文献   

10.
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秦巴山区2006年9月22—30日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欧亚中高纬度长波系统的稳定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少动.是形成秦岭山地连阴雨天气的主要环流特征;秦岭山地连阴雨天气的水汽输送主要依靠700hPa高原东南侧的偏南风气流和副高外围的偏南气流。  相似文献   

11.
鲁西北罕见的秋季连阴雨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凤英  常平  杨学斌 《气象》2009,35(10):71-78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提供的1°×1°FNL分析场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9月26日至10月7日鲁西北秋季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分析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乌拉尔山附近维持一稳定的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低纬地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位置明显偏北,亚洲中纬度多短波槽东移,700hPa鲁西北及其北侧多维持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持续相互作用,形成了长达12天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2020年9—11月贵州省出现了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最强的秋绵雨天气,1149站(总数的75.0%)出现特重级秋绵雨。秋绵雨天气造成秋收进度缓慢、秋种进度受阻,同时也不利于水果成熟采摘上市,2020年水稻单产较上年减产1.9%。针对该次秋绵雨天气过程,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及时启动应急保障服务,修正秋收及秋种气象适宜度等级指标,建立6 h、12 h、24 h秋收(抢收)气象适宜度指标,提前预警、及时发布秋收气象适宜度等级,滚动跟进服务,采用多种手段对外发布各种预报、预警信息,减少损失,保障贵州省水稻收获、颗粒归仓以及秋播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空天气图、地面加密观测、多种物理量场等资料,分析了2006年深秋发生在濮阳市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 hPa大尺度环流形势稳定,有利于中低层中尺度系统的形成,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动力机制;500 hPa横槽不断有冷空气扩散南下,在中纬度地区产生小波动,每一个小波动与暖湿气流在濮阳市交汇,配合700 hPa低槽、切变线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造成了持续的阴雨天气;地面气压场上东南沿海气旋波北扩到35°N,既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和能量供应,也阻止了北方冷空气的快速南下,使冷、暖空气在濮阳市汇合;物理量场的变化,对这次连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河南省秋季持续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1°×1°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05年9月14日-10月3日长达18天(18日、22日间歇)的连阴雨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 hPa出现并且维持的高空急流,异常强大的南亚高压,偏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以及边界层的偏东风,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  相似文献   

15.
西北区中东部2000年与2001年秋季连阴雨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纾  章克俭 《气象》2003,29(2):34-38
2000年和2001年秋季(9—10月)西北区中东部——陕、甘、宁、青四省连续两年出现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连阴雨天气。分析了500hPa和100hPa的环流特征及海温,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和海温对秋季连阴雨的影响,总结出西北地区连阴雨出现时亚欧500hPa候环流的几种分型及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6.
一次秋季罕见强连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分析了2007年9月27日-10月11日长治市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灾害最严重的秋季连续阴雨天气的成因,给出了秋季连阴雨的预报着眼点:副高脊线位于25°N以北、西伸脊点位于100°E,北部冷空气南下受副高阻挡,在40-55°N形成平直西风带锋区,锋区南侧偏西西北气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交汇,切变系统频频建立,是山西中南部连阴雨天气的产生机制.降水落区在500 hPa层以下温度露点差≤4℃的重叠湿区内.亚洲两槽-脊型建立,贝加尔湖高脊东移,副高脊线南撤至20°N附近,预示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17.
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连阴雨时期大气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和物理要素的平均场,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且稳定维持,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脊线偏北;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盛行的偏南气流及700 hPa西风带短波槽沿副高西北缘东移,是造成长期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条件均有利于黄河流域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一次罕见的秋季连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潇泓  王小勇  张培燕 《干旱气象》2009,27(4):358-361,409
分析了西北地区2007年9月25日至10月14日一次历史罕见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气候背景、高低空形势、地面形势及中低层湿度场特征。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活动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异常变化,使得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持续交汇于西北地区是造成这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100hPa南亚高压的位置及500hPaU、V风场急流、0线位置对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19.
利用贵州省83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21年逐日降水数据,定义贵州省单站秋绵雨过程,构建了综合考虑秋绵雨最长时段日数、其余时段累计日数、9—10月雨量占年雨量比例的秋绵雨综合强度评估指标,通过小波分析、突变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秋绵雨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全球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绵雨指数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条带状分布,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秋绵雨指数年际波动大,近61 a来以0.064/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秋绵雨指数EOF分析第1模态空间型表现为全区一致分布型,是贵州秋绵雨气候变率的主模态;贵州省秋绵雨存在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1997年为贵州秋绵雨突变点;重秋绵雨年500 hPa高度场欧亚大陆上空位势高度距平呈“北正南负”的距平分布,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850 hPa距平风场南海及其周边地区为显著的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了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ENSO对贵州秋绵雨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当前期8月热带东太平洋偏暖、热带西太平洋偏冷时,对应El Niño年贵州秋绵雨偏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