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盘江坳陷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明辉 《云南地质》1999,18(3):248-265
笔者从南盘江陷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油气沥青显示及分布规律,源岩及沥青源对比,烃源岩层系判别,有效烃源岩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布区评价,古油藏的成藏与破坏,烃源岩演化史研究。通过正,反演相结合,一方面,从成因角度确定原生型油气系统;另一方面,研究区为构造残余盆地,具有多源多期成藏特点,从演化角度研究残存型,次生型,破坏型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2.
云南思茅坳陷的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思茅坳陷是中国西南兰坪-思茅大型中,新生代盆地的主体部分,该盆地处于特提斯构造域,是具有巨厚学积盖层的深坳陷,盆地内烃源岩非常发育,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可能有多种类型的油气圈闭,思茅坳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3.
南盘江坳陷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盘江坳陷二叠系划分为12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层序延续时限为3Ma。进而将三级层序划分为4个Ⅰ型层序和8个Ⅱ型层序。三级层序虽然在不同地区发育完整性有所不同,但总体可以进行对比。三级层序构成两个超层序。超层序SS1沉积期,南盘江坳陷主要为台、盆相间古地理格局,具有狭窄的台地边缘一台地斜坡沉积。钦防地区为半深海环境。超层序SS2沉积末期,右江地区从台、盆相间格局演化到盆包台格局。上扬子古陆主体为开阔台地一局限台地,而靠近川滇古陆则变为陆相环境。  相似文献   

4.
南盘江坳陷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生华  陈洪德 《云南地质》2004,23(2):233-240
南盘江坳陷石炭系划分为12个三级层序。其中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分别包含5个和7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平均延时6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5个Ⅰ型层序和7个Ⅱ型层序。上述十二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超层序内部的三级层序发育齐全,其最顶部的一个三级层序(WQ12)处于石炭系.二叠系过渡层。SS1低水位时期,右江地区为台-盆相间古地理格局,钦防地区的海盆则有所缩小;海侵时期盆地内部成为统一的台地和盆地,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则台地扩大,台盆缩小。SS2海侵时期,南盘江坳陷再一次分化成台.盆相间地理环境,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则表现为水体变浅,岸线向盆地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5.
黔南坳陷海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黔南坳陷典型古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有借鉴意义.本文利用沉积、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手段,建立了黔南坳陷麻江古油藏、凯里残余油气藏地区和雪峰隆起西缘的二叠系-震旦系地球化学综合剖面,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时空分布.黔东南地区,纵向自震旦系至二叠系均有烃源岩发育,其中早寒武世初期和二叠纪发育有两套优质烃源岩,以下寒武统盆地相、斜坡相的黑色页岩发育最好,有机质丰度高(TOC普遍大于2%),类型好(偏腐殖型),厚度大,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大爆发等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作用下,由热液活动、上升洋流等共同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控制的产物,是本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二叠纪盆地相和泻湖相中发育的优质烃源岩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油气成藏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万安盆地位于万安断裂西侧, 是一个大型的走滑拉张盆地.其中部坳陷为富生烃坳陷, 发育有渐新统湖沼相、海湾相泥岩和下中新统浅海相泥岩2套主要烃源岩, 渐新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下中新统烃源岩次之.万安盆地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中部坳陷及其相邻的西北断阶带、北部隆起和中部隆起, 而在北部坳陷、南部坳陷和东部隆起上仅见油气显示.研究表明, 万安盆地这种油气分布特征明显地受中部富生烃坳陷所控制.   相似文献   

7.
大杨树盆地勘探和研究程度较低,但近年来在其南部坳陷九峰山组部署的多口探井中获得了工业油流,显示出良好的勘探远景。目前对研究区九峰组烃源岩及油气来源缺乏系统地研究和认识,本文利用有机碳、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评价了九峰山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了原油性质,并探讨了油气来源。结果表明:九峰山组一段(九一段)和九峰山组三段(九三段)发育一般—优质的烃源岩,w(TOC)分别平均为1.76%和2.59%,w(S1+S2)分别平均为4.44 mg/g和7.36 mg/g,w(氯仿沥青“A”)分别平均为0.21%和0.09%;九一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其次为Ⅰ型,而九三段以Ⅱ1型为主,其次为Ⅱ2型;九一段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主要为0.70%~1.60%,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而九三段Ro主要为0.50%~1.10%,处于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成熟生烃门限深度约为1 300 m,生烃高峰约为1 750 ...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巴什托普油田的曲3井、麦3井原油来自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其中麦3井原油混有少量的石炭系成份。曲3井天然气属高成熟的腐泥型气,来自寒武系-奥陶系源岩。柯克亚凝析油气田(包括浅部西河甫组与深部卡拉塔尔组油气藏)的原油、天然气(过成熟的混合成因气)为石炭-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源岩的混合产物,但前者的贡献大些。  相似文献   

9.
基于野外采样分析,初步明确思茅坳陷主要烃源岩丰度特征,龙潭组的煤系地层与和平乡组下部的海相深色泥岩为坳陷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层段。工区发育大水井组的颗粒灰岩与景星组的石英砂岩二套主要储层。通过对2012年4条二维地震测线的解释,共发现盐店、翁孔、那武及嘎胡四个主要构造圈闭,并在工区南缘的那武附近发现呈北东向展布的背斜群。综合多种成藏有利要素分析,思茅坳陷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复式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集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简明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复式油气聚集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了低凸起、陡坡式、中央背斜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等六种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其中,低凸式、陡坡式、中央背斜式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洼陷式、凸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油- 源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二、沙三段(!)和沙四上—沙四、沙二段(!)3个含油气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个含油气系统中已发现的油气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其成因模式受控于输导要素组成、油源断层分布位置、烃源岩内砂体的发育规模以及断-砂空间组合等;其中,油源断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东营凹陷不同成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主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1年度西林—潞城地区26条MT测线924个测点资料,建立了岩石电性特征表,构筑了合理的地电模型,对南盘江坳陷右江断凹区,包括隆林凸起、右江断凹及乐业断阶中的凌云凸起等构造单元的主要构造层位和断裂进行了追踪判别,揭示了三叠系底、石炭系—二叠系底和泥盆系底三个主要地质界面的高程形态,给出了主要断裂和向斜的构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区域及局部构造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对构造单元具有划界作用的一级断裂共计11条,均为逆断层,大部分NW—NWW向,多数延伸达10~100km,南倾,倾角50°~60°,浅部较陡,深部较缓,具同沉积断裂性质。主要向斜包括小河口、八桂、央边及西平等四个,全落在右江断凹,构造幅度在三叠系底面上为850~1400m,石炭系—二叠系底为1000~1750m,泥盆系底为1500~2500m。区内还分布有十多个出露或隐伏的背斜和凸起构造,全区尤其是右江断凹,构造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江陵凹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为例,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对该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输导体系之间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关系.指出江陵凹陷可以划分为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系统,该系统形成于新沟咀组下段一荆河镇组沉积期,主要形成时期为古近纪荆河镇组沉积末期,保存期为新近纪一第四纪;总结了油气藏的形成特点,揭示油气藏形具有多层系同期成藏的规律,因此,江陵凹陷具有多套勘探层系,可以进行立体勘探,应加大原、次生油藏兼探的力度和步伐,扩大江陵凹陷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14.
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研究了东濮断陷含油气系统,提出了"纵向分层、横向分洼、洼中分层"的新思路,将东濮断陷含油气系统精细划分为4个级别:东濮断陷含油气系统为一级,是以古近系沙河街组(Es)为烃源岩,以三叠系(T)和Es为储层,即Es—T、Es的含油气系统。指出二级系统Es3—T、Es4、Es3、Es2为主力含油气系统,前梨园、濮城等主力生油洼陷中Es3—T、Es4、Es3、Es2三级含油气系统是油气勘探的靶区。油气勘探实践在一度认为没有油的地方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新层系、新类型和高产稳产区块。在濮城洼陷以Es43亚段为烃源岩的Es43-T、Es4、Es3、Es2四级含油气系统中,位于北部中央隆起带的文明寨、卫城地垒上新探明了三叠系致密砂岩裂缝油气田,其裂缝含油,基质不含油,裂缝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尺度,既为油气渗流通道,也能作为油气的储集空间,探明规模储量数百万吨,突破了渤海湾盆地的找油模式,丰富了油气藏类型,该勘探和研究对东部老油区的挖潜勘探将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Since Dow (l972)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oil system atthe AAPG annual meeting in l972, after unremitting effol.tsand progressive perfection, it has become the petroleum systemaccepted by numerous geologists at present. The concept of pe-troleum system was introduced to our country in early l990s(I)ou, l999). In fact, as early as the 1960s, based on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at Songliao ba-sin and Bohai Bay basin, some viewpoints similar to petroleumsystem have be…  相似文献   

16.
冀中廊固凹陷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目前廊固凹陷油气成藏机制不够清晰,油气运移和输导体系仍不明确等问题,首先从反映油气运移和输导体系通道的参数筛选入手,重点分析含蜡量和油田水矿化度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其垂向的分布组合样式,总结出A型(常规层析型)、B型(快速通道型)和C型(孔隙—裂缝型)3种油气藏输导体系类型,并按构造区带分析了不同输导体系约束的油气藏的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研究输导体系对油气藏的深度、规模、类型和相态的控制作用。最后根据输导体系类型划分方案建立了4种成藏模式,为油气勘探方向和勘探目标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含油气系统中粘土岩所扮演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粘土岩较为重要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脱水作用,并以其为基础阐述了粘土岩在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和成藏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粘土岩在烃源岩、盖层、储层、圈闭的形成、油气的生成和运移中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及博格达山前凹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多期生烃、成藏和改造时刻构成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多个关键时刻。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形成几个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区域构造演化对烃源岩演化、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激光拉曼探针等微观技术对临清坳陷东北部的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分、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6种类型的包裹体:单相盐水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液态CO2三相包裹体、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中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40°C的较多.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l-,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以及微量的C2H6等,包裹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古近系和新近系中主要为未成熟-低成熟的液态烃流体活动;在古生界及部分上部层段中主要为成熟、高成熟的气态烃流体活动.根据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冷冻温度计算得出研究区的流体压力为10~95 MPa,其中,在烃类流体大量排出运移时期经历过压力由突破到释放的过程;初步评价了区内的油气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从含油气系统到成藏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不同研究重点,油气系统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含油气系统阶段、复合含油气系统阶段和成藏油气系统阶段。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源控”到“藏控”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指导油气勘探从粗放到精确的认识过程。以油气藏为研究中心、侧重于油气运移和成藏的成藏油气系统的提出使我们对油气藏的刻画更为精确、定位更为准确,并为油气勘探走向精确勘探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油气系统概念是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怎样用系统化的思想研究复杂的油气成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