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震强度小,频度低,但与之相毗邻的渤海地区却是华北地区强震多发区之一,地震强度大、频度高,成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震危害性最大最严重的区域。从地震地质角度出发,通过对深部地球物理场、构造应力场、地温场及断裂活动性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渤海强震构造区与黄河三角洲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两个地区在地震活动性方面的差别,渤海更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震强度小,频度低,但与之相毗邻的渤海地区却是华北地区强震多发区之一,地震强度大、频度高,成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震危害性最大最严重的区域。从地震地质角度出发,通过对深部地球物理场、构造应力场、地温场及断裂活动性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渤海强震构造区与黄河三角洲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两个地区在地震活动性方面的差别,渤海更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根据福建省境内1972年以来两次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利用速率面拟合法研究福建省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本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探讨这种运动的地球物理意义。资料分析表明,本区内新华夏系构造带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强震活动地点则又受到与这些新华夏系构造交汇的次一级的东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和环状构造活动的制约;在主要构造断块的交接带上则表现为较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的差异性,差异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与本区地震活动的分布特征有着良好的一致性,且地震均落在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变化较大的地区或其邻近海域  相似文献   

4.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②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南北地震带是我国中部规模巨大、近南北向的强震密集带,强震震级极大,频度极高,5—8.5级地震达272次。本带强震活动不存在南北呼应关系或两段跳跃迁移规律,中段和南段在时间域上具有强震活动期的对应关系。本带中段地震活动强度最大,南段次之,北段最弱。最后讨论了本带强震活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远安断裂带是鄂中地区主要的活动发震构造。本文以野外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着重研究了断裂带上的新构造活动迹象及其型式,并且对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沿带地震的产生是大断裂两盘岩块相对错移的产物;而南、北两段地震活动在强度、频度和震中位置上的差异表现,则是与发震断裂本身各段的结构、组合、构造变形以及新活动型式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17世纪初泉州-琼山大震组群发生的相关性与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了17世纪初泉州-琼山大震组群,获得了对强震发生的相关性与地震构造特征的认识:大地震具有发生成因上的相关性;我国东南滨海强震具有圆环状地震构造特征;圆环段与我国主体地区强震活动呈互补性;特别是与我国东北地区地震常呈现出交替活动的负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对湖北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汶川地震对湖北地震活动的影响,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与襄樊-广济构造带同属于扬子板块西部和北部边缘,是扬子板块逆冲插入青藏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下形成的。历史强震统计结果表明,四川中西部及周边强震活动对湖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影响明显,且对应率较高。汶川地震后3年内,湖北及周边地区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同时也指出,近几年湖北及周边的地震活动是汶川地震前期东部地区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滑坡——大光包滑坡是受控于斜坡先期层间构造错动带(软弱层)的大型地震滑坡, 该软弱层不但遭受了强烈的历史构造碎裂, 还在地震中产生了大面积新生震裂, 其成因及对大光包滑坡启动的贡献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焦点。以大光包滑坡为地质原型, 将层间构造错动带概化为含软弱层单元地质体模型, 基于地震波射线理论, 建立了垂直P波入射过程考虑软弱层顶底界面波场转换和时间延迟的动力响应理论模型, 开展了垂直振动作用下含软弱层单元地质体振动台模型试验, 获得了软弱层应力放大特征及受地震强度和频率的影响规律, 揭示振动波在软弱层顶底界面的波场转换和能量分配产生了振幅衰减, 以及因软弱层与上下硬层介质属性差异造成的时间延迟, 共同导致应力分异和叠加, 促使软弱层应力放大; 从而认为, 强震过程中大光包滑坡先期层间构造错动带应力放大导致了带内岩体碎裂, 降低了滑带岩体抗剪强度, 从而促使强震过程中滑坡快速启动。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深部构造的人工地震波记录资料,进行了相对速度幅值、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衰减特征分析,同时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经转换方法给出的地震动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反映出由人工地震记录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与由历史资料转换确定的地震动衰减特征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地质条件的局部地区,这一差异更为明显。这些结果可为缺乏强震记录的地区的地震动估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识别孕震形变场以进行中长期强震地点预测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06~2015年天津地区GPS连续观测站形变和应变计算结果显示,天津地区形变场和应变率场变化复杂,存在南北分带和东西分带特征。天津地区形变场和应变场主要受控于唐山-磁县地震构造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等多组活动断裂的切割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公元1022年大同云、应二州6.5级地震及其地质背景进行了考证。笔者认为,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黄花梁南缘构造复杂部位,即北纬39°32′,东经113°00′附近,其极震区包括现大同、应县、怀仁和山阴县等广大地区;这次地震是山西强震带内的一次历史强震,是在统一的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考证这次地震的震情和地质背景,对研究大同盆地地区地震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及对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中地区,震中距约5 000千米的地方亦产生了3 mm以上的同震水平位移。理论位移与远场GPS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比较两个独立断层模型对应的理论同震位移场发现,震源西部地区远场位移总体上只有1%~4%的微小差异,而东部广大海域的差异则达到同震信号的6%~15%,震中周围差异更大。该差异表明,相对于震源仅局域覆盖的日本本土GPS观测数据对2011年日本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的约束能力有限;3)依据中国及邻区的远场GPS同震观测数据修正2011年日本强震的总地震矩,把该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束在(3.24~4.96)×10 22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8.97~9.10;4)2011年日本强震在华北地区产生的同震应变与该区的长期应力变化背景场大体相反,表明该强震使华北地区的地壳产生了松弛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博州地区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前人研究资料、遥感影像解译资料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新疆博州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特征,用确定性地震构造法探讨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研究表明,新疆博州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与南天山和北天山东段紧邻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同属北天山地震带,具有发生强震的地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漳州断陷盆地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漳州断陷盆地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 ,研究了漳州断陷盆地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研究结果认为 ,漳州盆地北西向九龙江下游西溪断裂是该地区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7.
鄂豫皖毗邻区属中强地震区,主要构造为东大别断块。其边界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和麻城—团风断裂带等)控制了块内英山—霍山北东向对角线多闭锁点右旋剪切破裂带的强震活动,它是研究区的主要强震构造带。根据地壳形变测量,东大别断块相对东西两大断块均呈右旋,这与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地壳扭动的方式一致。然而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里剪压性,麻城—团风断裂为剪张性。其构造力学性质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前者为二级断块的边界构造;而后者是该二级断块内的三级断块的边界断裂。此二级断块内的深部上地幔隆起导致了麻城—团风断裂带的剪切扩张运动。1913年以来麻城、商城地区的强震活动或许与此有关;而霍山地区的较强地震活动,则与英山、罗田上地幔凹陷北缘莫氏面急剧变化有联系。此外,1917年霍山 6~(1/4)级地震和1932年麻城6级地震的孕震构造系统的分析表明:断块内次级闭锁断裂发震和受主干断裂控制的次级断裂发震,是我国板块内部现代强震的一种普遍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河西地区强震地点预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借助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模型,获取了北祁连 河西地区1971~2000年5个时段地壳垂直运动反映的 构造块体及其边界断层运动、变形参量及构造梯度场的时空演化图像,高应变能积累部位和锁定能量强度。研究 了与门源Ms6.4、景泰Ms6.2、永登Ms5.8、景泰Ms5.9、玉门Ms5.9以及2003年10月25日民乐 山丹Ms6.1等 强震孕育有关的背景性前兆特征,初步建立了该区强震地点判定的定量依据:①在较大范围强烈隆起区内及其边 缘、梯度场高值区内及其边缘,尤其是与构造走向较为一致、隆起量5mm/a以上或梯度值8×10-8/a以上能达到 方圆50~100km甚至更大的区域;②强位错(3mm/a以上)锁定区段及其附近,较强负位错应力降或负位错地震 矩(分别为5×103Pa/a和5×1016Nm/a左右甚至更高)区段及其附近;或者显著加强段及其附近,可能发生6级左 右或6级以上地震。对应的异常越突出、项数越多、位置越重合,发震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调制小震法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15次中强地震(M=5.5~6.9)和5次强震(M=7~7.9)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在具有一定地震活动水平的地区,以及台网控制较好的地区,调制小震法对判断中、强震发生的位置,强度和粗略的发震时间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得到的初步结果如下: 1.强震一般发生在调制小震带之间的空段内,空段的位置与长度一般与强震的震源体相当。因此由空段的位置和线性尺度可估计未来大震的位置和震级。 2.中强地震一般发生在调制小震带端部或两个调制小震带交汇区附近以及调制小震相对集中的地区。但较大震级的中强震前有调制小震带显示的空段。 3.中、强震前半年至一年内调制小震向震源区附近集中,频次增高,并出现调制小震比超过自然概率。由此可估计中、强地震来临的初略时间。 4.调制小震带的方向大多与主震的一个或两个P波节面走向一致。因此由调制小震带的方向可以研究未来中、强地震的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 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