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了由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等10个单位分别编制的《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12D401—3)、《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2G901—1)、《细水雾灭火系统选用与安装》(12SS209)等11项标准设计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自11月起实施。  相似文献   

2.
对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应用模糊数学原理,推导了场地类别的模糊二次评价方法,得出了场地类别的模糊向量和模糊特征周期,实现了场地类别划分的连续化;在此基础上,基于收集到的杭州市254个建筑场地波速钻孔实测资料,通过建立场地类别地质模型,实现了场地类别、特征周期的模糊等值线,与实测资料对比,结果表明:由该模糊等值线得出的建筑场地抗震类别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场地类别是统一的,模糊特征周期与规范给出的特征周期基本上是吻合的,该模糊等值线对建筑抗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岩土力学》2009,30(4)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主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编委、《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编委。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判定与评价;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原则: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桩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工程地质环境动态系统,是人类从事经济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动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影响工程建设地区(段)地质环境动态质量好坏的区域地壳、山体、地面稳定性入手。阐述其三方面的稳定程度,提出了评价稳定性半定量的要权重指数和分区(级)意见,建立了工程地质环境动态质量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式和分级方案。  相似文献   

5.
《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部分)修改技术要点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理解、贯彻落实《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部分)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提升我国煤矿防治水整体技术水平,有效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发生,本文介绍了《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部分)的修改背景,并对修改方案与过程进行了说明。同时,根据我国近年来煤矿水害防控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所发生的重特大水害事故的深刻教训,修改编制了《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部分)的技术要点和标准,对推动我国矿井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这本专辑由沈照理教授(1932—2020)的生前挚友、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共同发起,以纪念他90周年诞辰。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伊始,沈照理教授即来校任教,并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工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教育司主管的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作为中国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构建了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出版了《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教材,前瞻性地对地下水污染、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矿泉水和古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带领我国学者参与水岩相互作用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和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在2004年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会议上获得“中国水岩相互作用之父”称号。 沈照理教授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我国率先开展地下水中氮污染及氮循环机理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地下水中氮元素的归宿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2)倡导和推动我国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提出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关注环境问题,使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更广阔、更持续的发展空间;(3)建立了古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在不同古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在金属成矿、油气成藏中的作用;(4)较早开展了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和修复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这些成就为近年来我国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深叶茂,桃李芬芳。可以告慰沈照理教授的是:他开辟或倡导的学术方向已经并将继续取得长足进步,从本专辑收录的论文,即可部分地看到这些进步。 本专辑共分为三个专题。其中“水文地球化学进展”专题共7篇论文,该专题在继承沈照理教授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向岩溶关键带、地下水地表水界面和地球深部等领域进行了拓展。专题以《高碘地下水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为开篇,系统总结了不同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下高碘地下水成因模式,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了全国高碘地下水赋存情况,开展了地下水系统中有机碘形态定量表征、碘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微观机理识别和迁移活化过程定量模拟研究,为供水水质安全和预防水源性高碘甲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紧随其后的是《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对深部地下水分布与循环理论研究、深部地下水作用下地热与锂资源成藏、深部地热干热岩与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开发、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质储能等方面涉及的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热源机制、深部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技术、人工干预下深部资源环境演变特征、水力压裂诱发地震以及断层对流体触发的敏感性和触发过程演变等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给予重点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另5篇论文分别从水文地球化学进展、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进展、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地下水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氡在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专辑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专题共8篇论文,该专题除聚焦于沈照理教授关注的天然劣质水成因外,将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向岩溶碳汇领域扩展。其中《城镇化地区高砷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带地下水砷氟碘分布及共富集成因》《化隆—循化盆地不同类型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过程》《华北平原高氟地下水中稀土元素分布和分异特征》《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盐分来源及咸化过程》5篇论文阐述了孔隙地下水中地质背景天然劣质水的成因以及人类活动驱动的影响;《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与碳足迹》《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碳酸盐风化碳汇研究》《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岩溶无机碳汇强度》3篇文章从水岩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了岩溶区碳汇的形成过程。 本专辑的“地下水环境保护”专题共有8篇论文,该专题延续了沈照理教授将水文地球化学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原理应用到含污染物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思想,并通过微生物技术的融入丰富和发展了该研究思想。这部分论文中提到的主要污染物涉及了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原位热修复技术与能效分析》《微生物场影响下的场地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初步研究》《天津平原区加油站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特征及其生物降解机理研究》)、无机污染物(《高氯酸盐自然衰减的柱实验研究》)和放射性物质(《砂岩含水介质中铀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等,涵盖了场地调查评估、室内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基于图像法的多孔介质双分子反应溶质运移IM-ADRE模拟》)和场地技术应用的环节,从物理、化学和生物视角(《准饱和地下水中驱替速率圈闭气体饱和度和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长江经济带某石化场地中污染物分布与微生物特征》)提出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修复机理和技术。 值此专辑出版之际,感谢所有作者(包括论文未在本期刊出的)、审稿专家、廖福博士和编辑部同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坚信,沈照理教授开创的科学事业一定能够代代相传,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7.
场地湿陷类型与湿陷等级评价的概率方法杜纪民(轻工部西安设计院岩土工程公司,710048)赵法锁(西安地质学院水工系,710054)1前言为了提高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wB...  相似文献   

8.
污染土的污染程度评价内容包括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对环境(人与植物)影响的评价。目前国内土木工程界仅关注前两类指标的评价,环境评估时仅关注第三类指标的评价。而对污染的建设场地而言,单一指标的评价方法欠全面。本文探索建设场地污染地基土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客观、全面评价污染土的污染程度,为后期修复与处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浙江地质》2010,(10):46-47
“五五”普法以来,我局认真落实《国土资源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和《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06—2010)》,坚持内外齐抓,多措并用,普治并举,在强化法治意识、提升法治能力和改善法治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综合《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与美国超级基金法案的风险评价导则中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和要求,以武汉某化工厂污染场地为例,探讨土壤中锑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并从人体健康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出发,就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锑污染物对成人和儿童进行健康风险定量计算,并评价锑污染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该废弃场地内污染土壤虽然不属于危险废物,土壤中有机物和大部分重金属含量均处于相应标准限制以下,但部分区域锑含量偏高,最高质量分数达到1 262.7×10-6,66%的土壤样品锑质量分数大于推荐修复值26×10-6;污染土壤的非致癌风险非常大;污染土壤对生物具有一定的生态毒理学影响,场地土壤须进行修复后才能使用。  相似文献   

11.
《冰川冻土》2012,34(4):F0004-F0004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l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地理文摘》(中、英文);《地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相似文献   

12.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通过热泵系统消耗少量电能即可用于建筑物供暖制冷,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地埋管换热系统单位延米抉热功率在设计中应用混乱的问题,本文从公式推导及现场试验数据分析出发,研究了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和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0225--2009)中关于现场热响应试验的方法及理论计算的关系,导出单孔的换热系数是单位热阻的倒数,它可以代表埋管的换热能力。提出其与直接测出单位廷米换热功率的区别,从而指导工程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13.
《冰川冻土》2011,33(5):F0004-F0004
国内收录情况: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地理文摘》(中、英文);《地理...  相似文献   

14.
《冰川冻土》2011,33(6):F0004-F0004
国内收录情况:“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地理文摘》(中、英文);《地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兰州市高坪不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并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和方法,对两类不利场地提出了地震动参数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贵阳市区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贵阳市区为例,选取自然生态系统指标、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和农田污染系统指标,建立了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于评价模型的建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以下简称《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以下简称《法制宣  相似文献   

18.
《贵州地质》2008,25(4)
9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应邀到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讲学,举办了题为《成矿系统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地球系统、成矿系统与勘查系统》的学术讲座。在系统全面生动地论述了矿床学的任务、地球系统、成矿系统、矿产勘查系统、成矿系统与矿产勘查系统的关系之后,翟裕生院士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心得$D20字座右铭“兴趣+责任(动力)、学习+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地铁环境振动对某中心城区拟建住宅办公楼的影响,本文使用高灵敏度测试仪TROMINO对该建筑场地进行了24 h环境振动测试,得到了场地3个方向加速度和速度的实测数据。采用1/3倍频程分析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不同时段场地振动变化规律,并将分析结果与国际标准ISO 2631关于此类建筑场地的振动限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地铁运行时的环境振动峰值远大于无地铁运行时;无地铁运行时,地面振动加速度幅值介于10-5~10-1 gal之间,且无明显振动主频;有地铁运行时,振动幅值介于10-4~100 gal之间,并在晚高峰时段达到最大值0.8 gal;地铁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主频介于40~50 Hz之间。低频段内(2~8 Hz)场地振动加速度最大值约为0.030 gal,中高频段内(8~250 Hz)场地振动速度最大值为26.715 μm ·s-1,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甘肃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比较生态足迹指数、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自然资本指数(NCI)等作为衡量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指标的不足后,选择能值分析及其指标作为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和指标。通过对甘肃1994—2004年的净能值产出率(NEYR)、能值投入率(RIR)、环境负载率(ELR)和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SI)等7项指标的计算及趋势分析,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得出:甘肃经济还处于较低水平,开放程度依然有限,能值消费和利用结构也是低层次的,近年工业化步伐虽然加快,但要实现甘肃的可持续发展,仍需重视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进口低能值、高能量的产品而输出高能值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自组织最优化状态(能源利用高效率)和系统对外最大功(强势竞争力);甘肃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的波动下降与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无关系。重视经济增长和控制其对环境系统的压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平缓降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