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东为东沙隆起,西邻海南岛,北临万山隆起,南至神弧暗沙.盆地面积17.5万平方公里,内部划分为珠一、珠二、珠三三个第三系沉积坳陷(图1).我队在珠江口盆地北部斜坡打了七口井.除珠三、六井因台风或卡钻而中途终孔外,其余各井均钻遇基底(花岗岩或变质岩)而完井.钻探揭示出巨厚的沉积岩层,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新发现了第三系,初步建立了地层层序.上、下第三系见到了多层油砂,经试油,于下第三系获得了工业油流,日产近300立方米.  相似文献   

2.
珠五井位于珠江口盆地北部斜坡,1979年在下第三系中发现了许多层油砂,并试出了高产轻质工业油流.为探讨珠五井中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源问题,我们曾先后进行了有机碳、还原硫、高低铁、沥青“A”、沥青“B”及其族组份等分析项目,并作了饱和烃的气相色谱、芳香烃、沥青质的红外光谱、沥青“A”的C、H元素、沥青“A”中碳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原油全烃气相色谱分析和原油的物性分析等项目.现将各指标的分析结果,予以整理归纳成文于后.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是石油勘探的新区,至目前在盆地北坡钻了7口普查井,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尤其是珠5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为了配合盆地的石油勘探工作,人们对盆地的第三系地层开展了岩相分析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其中对于盆地的主要目的层——下第三系沉积环境的认识持有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1977年开始,地质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先后打了七口深井,大都钻迂基底(花岗岩或变质岩),初步建立了地层层序,证实了下第三系的存在,见到了多层含油砂岩;并在珠五井获得了优质工业性油气流。 该盆地上第三系共分四组,自上而下为万山组、粤海组、韩江组和珠江组,化石以有孔虫为主,其次有介形类和孢粉等。下第三系目前暂划分为两个组:珠海组和宝安组,仅见孢粉化石。 对于珠江口盆地是否存在下第三系过去是有争论的。通过珠七井的钻探,进一步证实了下第三系的存在。在珠七井的下部,见到了一套岩性较特殊、孢粉化石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且时代编老的地层,这套地层已揭示的厚度有336米,我们命名为宝安组。 宝安组可分两段: 上段:厚211.5米。上下为浅灰、灰白色细砂岩,间夹页岩,白云质砂岩及砂砾岩,中部为钙质砂岩及页岩互层,底部为10米厚的褐灰色钙质砂岩。  相似文献   

5.
珠一坳陷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产油区,本次研究选取该区79口井共计261个原油样品的密度分析数据,剖析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原油密度以轻质油(140样品)和中质油(57样品)为主,含有少量凝析油(13样品)和重质油(51样品)。其中,轻—中质油在区内各个油田分布广泛;凝析油仅在惠州凹陷惠州26油田珠江组上段油层中分布;重质油主要分布在恩平凹陷、西江凹陷、惠州凹陷流花油田珠江组上段及其上覆地层,油藏埋深以2 000m为主,且现今油藏温度低于85℃。珠一坳陷所发现的凝析油主要为凹陷内浅湖—沼泽相烃源岩成熟阶段产物,其密度偏轻主要受油源所控制;轻—中质油密度主要受油源和成熟度控制,与浅湖—半深湖相原油、混源油及浅湖—沼泽相原油相比,半深—深湖相原油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随着原油成熟度增加,其密度降低趋势明显;重质油密度主要受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控制,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导致原油轻组分丧失,原油密度变大。本研究成果可为珠一坳陷不同区域、不同层析原油类型、油品特征、资源量计算及产能预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是大港油田近年来重点勘探层系之一,研究目标层段原油特点及油源对比分析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原油物理性质总体表现出高成熟原油特征,具有四低一高的特点,即低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含量、低含硫量及高含蜡量.原油地球化学性质和原油生物标志特征整体反映出生油母质形成于湖相沉积弱还原环境,具有丰富的藻类贡献,也表现出高成熟油特征.通过原油的物理四性分析和层系间油岩生物标志特征对比研究,分析认为其油气来源为两个方面:主要方面来自歧口凹陷和歧南次凹两大生油凹陷的双向供油,另一方面油气来自沙二段烃源岩的自生自储和沙三段的高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供了新资料。并对有关的一些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部对北部湾盆地的石油勘探,已发现三个含油构造;获得上第三系角尾组、下第三系流沙港组一、二、三段、石炭系碳酸盐岩古潜山等五个工业性油层.从现有分析资料的研究表明,下第三系流沙港组为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层,它具有生油泥质岩厚度大(暗色泥岩总厚793.5米,占本组厚度64.8%.地震资料解释在凹陷中部厚达2000米以上,为弱—无反射波组,反映大套泥质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1.0—2.6%,氯仿沥青“A”含量 0.1—0.28%,总烃含量700—1800PPM);有机质类型好(腐泥型—混合型);转化程度高(A/C>0.1,烃/C>0.05);广泛分布于各凹陷中,埋藏深度在1500米以下,按我国陆相生油岩评价标准属于好一最好生油岩,可与我国东部各主要含油盆地下第三系生油层媲美.  相似文献   

9.
已在墨西哥湾海岸盆地中提出了几个生油模式 ,根据大量原油特征以及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成分假设了不同的油/油和源岩/油的关系。该地区的源岩及与之相关原油的物理—化学变化主要由该区的构造演化控制。墨西哥湾最好的源岩与抬升构造阶段有关 ,由于沉降速率不同 ,在该阶段发育的独立构造断块具有不同的沉积相岩套 ,在地堑中沉积了自牛津阶至提通阶时的富有机质缺氧海相碳酸盐。从与之相关原油的分子特征中可以鉴定出其含盐量、氧消耗水平、粘土和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提通阶的原油在整个墨西哥湾海岸盆地(从Tapico -Misantla…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样品的微量元素、有机物、粘土矿物组成的基础上,揭示了研究区生油岩的无机元素和有机质组成特征;并结合沉积环境的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生油岩沉积时的古沉积环境。生油岩的B、Cl-及伽玛蜡烷含量表明,沉积时的水介质条件是半咸水—咸水环境,并伴随湖盆沉积中心北迁过程各层位地层的盐度发生规律性时空]化;生油岩的Fe2 /Fe3 、S2-、Pr/Ph比值、藿烷碳数分布模式及黄铁矿含量反映其沉积时的沉积环境为强还原性;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含量揭示这些生油岩的沉积相带介于中心咸湖相和边缘咸湖相之间。  相似文献   

11.
珠Ⅲ次盆地是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三个次盆地中的一个,为形成于早第三纪的裂谷盆地,是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断陷湖群的一部分。珠Ⅲ次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三期:早期湖相(古新世-中渐新世)、中期海湾相(晚渐新世)和晚期开放浅海相(晚第三纪)。依次形成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湖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是研究区两个石油系统的源岩区。珠Ⅲ次盆地经历了三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渐新世的张性—剪切运动和中中新世末期的拉张运动导致研究区主要含油构造的形成。油气勘探、两种源岩地球化学和热模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该书对渤海湾盆地的下辽河坳陷、渤海海区、冀中坳陷、黄骅坳陷、东濮坳陷;江汉—洞庭湖盆地的江汉坳陷、洞庭湖坳陷;南襄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南海盆地等的第三系地层进行系统的孢粉相和孢粉颜色研究,获得各含油盆地第三系生油岩孢粉相与孢粉颜色的数据和特征,探讨其沉积环境、生油母质与油气成熟度,评价其生油潜力,为我国东部第三系含油盆地的石油勘探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孢粉学研究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主办的中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5月18日至5月23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54个单位的185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45篇论文,还有18篇书面交流材料.这些论文分别就渤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的区域构造、生油条件、沉积环境、储集类型及含油气远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区域构造方面的论文有李德生同志的“中国沿海大陆架新生代含油盆地的地质特征”,朱夏同志的“中国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演化”等;生油方面的论文有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生油岩,如金庆焕等“珠江口盆地生油条件和生油岩评价”,房敬彤的“北部湾盆地油气生成和生油岩评价”,  相似文献   

14.
旅大27-2油田是一个多含油层系,各油组原油黏度差异大。东营组为稀油,地面原油黏度4.8-6.0 mPa.s,适合采用电潜泵开采;而明化镇组稠油油藏地面原油黏度1 052.0-5 369.2 mPa.s,地面原油密度0.968-0.989 g/cm3,常规的电潜泵难以正常开采,若采用常规热采方式开采,将会花费巨大的成本。因此尝试以同一油田的下部东营组稀油作为射流泵的动力液,对上部明化镇两口稠油井选择射流泵试验开采。经对该油田两口稠油井A14h、A15h现场应用,油井产量达到ODP配产,生产稳定。这为该类型油田的后续开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寒武一奥陶系生油岩是塔里木盆地主力油源,尤以满加尔坳陷发育最佳。本文以基础数据为依据,主要论述该套烃源岩的成油期问题,认为寒武系生油岩主成油期为古生代,并在中新生代具二次生油特点;奥陶系生油岩主成油期为海西晚期(满加尔坳陷)和中新生代。塔北、塔中诸多高产油气田中的油气主要为中新生代所形成。  相似文献   

16.
寒武-奥陶系生油岩是塔里木盆地主力油源,尤以满加尔坳陷发育最佳。本文以基础数据为依据,主要论述该套烃源岩的成油期问题,认为寒武系生油岩主成油期为古生代,并在中新生代具二次生油特点;奥陶系生油岩主成油期为海西晚期(满加尔坳陷)和中新生代。塔北、塔中诸多高产油气田中的油气主要为中新生代所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生油岩是形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岩的规模、品质、成熟程度和分布特征,对盆地含油气远景及油气分布规律,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评价盆地含油气远景时,总是很自然地把生油条件放在首位来考虑.中国近海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和莺歌海等六个主要新生代沉积盆.它们在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和所处构造位置以及沉积环境上各有异同.反映在生油层的发育上,既有某些共同性而又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采集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晋江凹陷、九龙江凹陷、新竹凹陷、台中凹陷和台湾凹陷为半地堑结构。新竹凹陷和台中凹陷下拗,演变为前陆盆地。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因岩石圈上隆,其沉积较薄。这种模式决定了在台湾海峡地区,西部的生油气层为下第三系,而东部的生油气层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大陆架发育的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属大陆边缘的被动盆地.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断陷、拗陷和整体沉降三个发育阶段,早第三纪为断陷充填的陆相沉积;晚第三纪为拗陷的封闭海至广海的海相沉积.主要生油层为下第三系陆相地层,储集层除下第三系地层外,上第三系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体和生物滩以及三角洲前缘砂体.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玉松  丁玫瑰 《海洋科学》2008,32(12):102-110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指水深〉300m的陆缘盆地区,包括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及其南部隆起区、神狐隆起南侧、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及其南部的西沙-中沙隆起和一统暗沙隆起区(图1),总面积超过120000km^2。2006年,从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水深1480m的荔湾构造上钻探的LW3—1—1井获得天然气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