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以镇胜高速公路晴隆县K85线路建设中所诱发新滑坡为例,分析了古滑坡体发育特征和新滑坡成因特点,表明了古滑坡的地质特殊类型对公路建设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晴隆古滑坡具有地貌隐蔽性、岩性复杂多样和对环境改变响应敏感等特征,复活的新滑坡是在古滑坡的基础上受公路施工切坡和降雨诱发而形成的.在确定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失稳机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并根据古滑坡特殊地质条件,提出了进行分级开挖、逐级治理滑坡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望谟县金鼎山滑坡的专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查明了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滑坡的形成机理,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并且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调查研究表明该滑坡为降雨诱发的牵引式滑坡,其治理以抗滑支档结合地表排水为主。  相似文献   

3.
陈洪凯  唐红梅 《山地学报》2003,21(6):739-744
三峡库岸城区滑坡90%属于由第四纪松散土体组成的散体滑坡,滑坡区属于城区重要组成部分,降雨及三峡库水位降落是此类滑坡孕发的动力因素。本文以重庆万州清泉路滑坡为例,基于库岸城区滑坡防治原则,构建了实用的滑坡治理与沿江路建设一体化模式,推导了抗滑桩的内力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一体化模式的结构组成及受力特性。研究成果对于三峡库区城区滑坡的治理与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民七组滑坡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案进行分析,探讨了新民七组滑坡的具体情况,结合这一情况分析了导致滑坡出现的具体原因,如地形地貌原因,地质岩性原因,含水岩组和富水性,最后总结了如何对灾害进行防治,同时对比两种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够为新民七组滑坡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帮助,为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某公路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某公路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坡体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大量的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在自然状态下是稳定的,而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不稳定;此滑坡防治应以加强排水措施为主,并在前缘修筑挡墙,同时加强监测.查明滑坡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是滑坡灾害评价和防治的基础,研究思路及其成果可供类似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苏州绕城高速公路K19滑坡工程为例,对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特征、滑坡成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受地形地貌和物质结构条件控制,受人为工程切坡和降雨诱发而形成的。最后,在确定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失稳机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提出了进行滑坡防治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7.
滑坡作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滑坡进行防治和治理,从而避免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介绍常见的滑坡治理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滑坡治理的方案,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滑坡作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滑坡进行防治和治理,从而避免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介绍常见的滑坡治理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滑坡治理的方案,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东山岭滑坡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空间分布形态和变形破坏特征,探讨了东山岭滑坡的形成原因,并采用滑坡剩余推力传递法对东山岭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山岭一带高陡的山体斜坡地形和结构松散的厚层风化残坡积土是形成滑坡的内因,人工切坡和强降雨作用是东山岭滑坡活动的主要诱发因素。依据东山岭滑坡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削坡卸荷和筑坝填土"的滑坡治理工程方案治理东山岭滑坡。  相似文献   

10.
2019年2月17日,贵州省兴义市发生山体滑坡,由于事前采取了有效的监测预警与防范应对措施,没有导致任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现场调查,一旦继续遭受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滑坡可能会变形滑动。基于现场调查,查明龙井滑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并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评价该滑坡在天然、暴雨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最后,根据滑坡推力计算结果,分别针对性的对滑坡的3个区提出工程防治措施:滑坡Ⅰ区稳固措施;滑坡Ⅱ区清危、稳固措施;滑坡Ⅲ区采取抗滑桩、截排水沟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关于滑坡推力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改进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峰  黄润秋 《山地学报》2000,18(Z1):69-72
滑坡推力大小的可靠性与计算方法有直接关系。本文讨论了传递系数法的适用性,提出了改进途径和方法:即用改进的瑞典条分法和江布法来计算滑坡推力,并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对于治理工程设计和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专家系统建立了土壤肥力综合评判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不同土体的肥力进行了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层次的土体均为可级,不同培肥土体均为优级。以综合评价总分,比较了不同土体肥力的优劣。简要分析了不同土体肥力差异的原因。由此为紫色土改良、防治其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防灾适宜度多准则评价(MCE)是土地利用防灾规划的关键。根据唐山市地质灾害资料,建立基于距离的防灾适宜度评价准则并量化评价指标。依据决策风险指标计算次序权重,应用层次分析程序(AHP)构建比较矩阵并计算准则权重,分析基于GIS的OWA方法、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的决策风险,确定唐山市土地利用防灾评价策略。基于决策风险和指标补偿原则计算次序权重、准则权重和一致性比率,得到唐山市土地利用防灾适宜度评价结果,据此提出唐山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灾害经济损失的认识、损失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区分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差异,阐述了间接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同等重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评估结果既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提高防灾减损的管理水平。灾害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是有效改进评估方法并提高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的综合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防灾公园规划实践的不足,该文集成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目标决策模型,从适宜性评价、服务域分析、避难网络构建方面探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的综合决策方法体系,同时选择上海市黄浦区开展实证研究,旨在为我国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提供系统的决策思路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居住用地防灾适宜度评价的OWA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居住用地的安全受到多种灾害威胁,防灾决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开发基于GIS的多准则评价 (MCE)方法。文章介绍了在基于GIS的次序权重平均法 (OWA)中,依据重要性等级计算次序权重和应用层次分析程序 (AHP)构建比较矩阵计算准则权重的方法;通过OWA评价方法与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 (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决策风险和指标等级重要次序的影响,并以唐山市为例,建立了各灾害因子的适宜度评价准则,计算了唐山市居住用地的防灾适宜度,对唐山市居住用地的合理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边坡综合信息管理与防灾决策机制的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坡信息资源客观反映其属性特征、工程性状及发展变化规律,是实现防灾决策支持、技术评价和资源共享的基础,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集成管理和防灾决策应用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提出基于数据库管理、工程可视化思想和GIS技术的集成开发原理,采取多系统独立管理和基于属性数据库耦合集成的方式,开发出边坡综合信息管理与防灾决策系统,实现信息管理、可视化决策与WebGIS平台查询的无缝集成.确定了系统的基本架构、技术方案设计、信息流程、功能结构,实现了边坡信息经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分析、嵌入式专项决策系统的应用研究和WebGIS网络平台的查询显示.应用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可为边坡综合信息管理和防灾决策实现信息化、集成化、动态化和决策化提供可行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8.
耿宽宏 《地理研究》1985,4(1):42-53
本文是玉门镇西戈壁铁路防沙林带林沿积沙防治试验的总结。研究当地风沙与林沿积沙特征,制定外堵西风口以断沙源、内引东风以退积沙的措施。经过1971—1977年的试验,证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昆明市东川城区后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云南省是中国遭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而对危险范围和危险程度进行划分和评估是泥石流减灾的重要内容。以昆明市东川城区后山泥石流为例,应用泥石流沟危险度综合评价法对泥石流危险度进行了评价;接着应用流域背景预测模型对泥石流危险范围进行预测,在这些数据和已构建的东川城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基础上,应用GIS生成了以上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图,研究成果为东川城区减灾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ontext of disaster normalization,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has been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urban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resist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disasters caused by extreme weather, it is necessary to shift the focus of building resilient urban communities to the level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Community resilience is a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community resourc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deficiency of storm and flood management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it. This paper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Delphi method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 resilience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ty material space level, community management level and individual level. Then three communities in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are selected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silience of commun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the allocation of flood control facilities and the dail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anagement; (2)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the awaren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the residents in all communities are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communities invest les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wisdom; and (3) Resilient communitie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on-engineering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but also to the application of small-scale green infrastructure oriented toward stormwa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