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半分布式地形指数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地形指数的概念,对TOPMODEL进行了改进。利用植被指数NDVI进行了植被截留的时空差异分析。利用1992~1995年和1997年的逐日流量资料,对修河流域清江站以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了梯田、经济果林、种草及水土保持林4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效应模拟,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2.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保持住水土才能维持人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本文从水土保持工作中进行了一下具体探讨,通过多角度措施分析,认为国家采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国家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加大生态修复措施的投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牛文鹏  高俊  郝名利  杨敏  吴丹 《地下水》2022,(5):250-253
以广佛环线西环段城轨线路工程为例,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隐患问题。基于对该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具体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时段内预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为31 428 t,其中施工期29 507 t,自然恢复期1 921 t,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桥涵及站场工程区是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将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应分区采取防治措施,将主体工程区划分为8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分区实际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防治对策。从同步布设的20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监测结果看,工程建设区内各项防治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方案确定的目标值,防治措施实施后具有显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辽宁朝阳县羊山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对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生态补偿量计算和补偿措施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客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原则、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等因素,通过动态资源存量分配,提高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达到治理效果,在治理末期使羊山沟小流域内林草面积可达2 531 hm~2,林草覆盖率提高至82.36%,降低土壤侵蚀模数2 000 t/km~2,初步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相似文献   

5.
陈泊 《地下水》2019,(3):201-202,219
在相同降雨侵蚀条件下,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的土壤侵蚀情况。通过对土壤性质和水土保持效应进行研究,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影响因子,搭建水土保持措施分析运行平台,完成水土保持措施分析模型的构建。依托降雨侵蚀条件计算、水土保持措施计算分析,实现了降雨侵蚀条件下的水土保持措施分析。经过仿真实验证明,建立的降雨侵蚀条件下的水土保持措施分析模型具有有效性,还能为水土保持评价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提供依据,成为了水土保持措施分析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洪宇 《地下水》2019,(1):203-20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中,工作人员以水土保持情况为研究目标,并通过构建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体系,科学计算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量化价值。注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首要考虑,根据情况优化评价指标,便于全面掌握地区的水土保持状况。本文以朝阳县七道岭为例,主要以案例分析法展开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7.
无定河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的临界现象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炯心  孙季 《水科学进展》2006,17(5):610-615
以1956-1969年作为“基准期”,基于该时期的资料建立了流域年产沙量与若干降水特征指标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运用该方程计算出了“措施期”(1970-1993年)在假定无措施的条件下的历年产沙量。由此得到该年的水土保持减沙效益百分比,并点绘了减沙百分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显示,水土保持效益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在总体趋势上表现出3个阶段:①缓慢增大;②急剧增大;③保持不变甚至于减小。点绘了减沙效益与各年末的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累积保存面积的关系,也显示出非线性变化,可以用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来拟合。两条直线之间的转折点反映了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临界值,两条直线分别代表水土保持增益高回报区和低回报区。该曲线可以为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余明 《地下水》2019,(3):205-206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生活工业污染、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等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提出应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依据,开发与研究水土保持技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对不同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研究、分类与整理,认真贯彻落实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江西省生态文明状态得到应有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徐明晗 《地下水》2022,(3):251-254
为检测不同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效果,选择某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ENVI与ArcGIS软件设计不同植物措施应用下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方法。划定研究区域内五种植被类型,实验结果显示:在水源涵养功能评估中,五种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以及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的排序由大到小为草地、灌木草地、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耕地。在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评估中,耕地的土壤潜在侵蚀量与实际侵蚀量远大于其它四种植被类型,剩余四种植被中灌木>灌木与林地混合区域>林地>草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的排序中,耕地远小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余排序分别为草地>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灌木。由此可见,五种植被类型中,草地对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效果最强,耕地最差。  相似文献   

10.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资助下,自21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漏失创新性研究。2013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阐明了水土漏失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了适宜岩溶区特点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土壤侵蚀回归模型,创建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模式和技术规程,开辟了岩溶石漠化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火龙果生态产业,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1.
姜德文 《地学前缘》2021,28(4):42-47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观是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指导思想。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规律,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有其科学性与不可替代性,防治水土流失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水土流失在中国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而且治理程度及年治理进度较低,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小促大,大面积、快速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以系统治理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重视山地经果林开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为扰动破坏区,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白银 《地下水》2018,(6):242-243,246
西卓煤矿位于陕西省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中深部,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合阳县整个县区水土流失概况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矿区地表物质组成、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等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分析,发现矿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对同类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提供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水土保持方法——植物篱生物工程措施。其特点是:溶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于一体,方法简单陈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特别适合于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防治。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水土保持方法——植物篱生物工程措施。其特点是:溶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于一体,方法简单陈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特别适合于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防治。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0,(2)
以营口市为例,针对坡耕地、四荒地、水蚀林地(园)地、侵蚀沟道、山洪沟道和历史遗留矿产资源开采破坏的迹地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提出应以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与配置为核心,针对不同水土流失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采取以保护和培育好现有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生态植物措施为重点,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依法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通过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人为破坏水土资源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辽宁省某试点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分布状况及空间插值分布特点,分别对生态修复林、农田、农作物和无措施坡耕地沿顺坡方向按照"S"型设置多个采样点,通过土壤质量参数的试验测定,分析水保措施试点工程中土壤质量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中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等质量因子具有明显积极促进作用,对生态修复林地、育保土壤质量和生态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和振海  刘勇 《地下水》2012,(4):135-135,144
针对宜君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当地水土流失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规划、制定目标、预防保持水土流失措施,加快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将致使生态环境失衡。选取辽宁省北票市大凌河小流域进行流域稳定性、适宜性和汛期影响评价。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展开研究,采用水文比拟法对大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出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大凌河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12.13%增加到21.31%,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改善;流域地区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3112.13万元;整个大凌河流域的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土保持的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有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主要基于现状而导致其实用性不足的特点,提出了根据流域或区域对生态环境功能的需求来确定其生态建设规模并计算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思想。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安塞纸坊沟流域为例,针对该流域以水土流失为首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在已有的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水土保持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进而计算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对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以及不同水土保持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效益与生态环境用水代价,纸坊沟流域以允许土壤流失量1 000 t/(km2·a)为目标为宜,此时该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约为1.77×106 m3,占该流域年降水总量的39.0%。通过与基于生态系统现状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说明提出的思想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大规模地展开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泥沙输移比急剧下降为0.2~0.4。泥沙输移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为沉积汇的形成所致。这种人为沉积汇表现为水库、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导致了泥沙输移比大幅度减小。在目前状况下,人工沉积汇的拦沙作用相当于坡面措施减蚀作用的2 4~6.3倍,表明坡面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尚有待提高,并亟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