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VIC水文模型输出的水文要素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法及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及海河流域各水文要素的周期性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和海河流域各水文要素在40年周期尺度上具有一致性;此外,近60年来各水文要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环太行山–燕山山脉山前区域趋势最明显,并且均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密切,1970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持续减弱导致流域内持续干旱及水资源短缺。研究还发现东亚夏季风具有显著80年周期变化,并且可能在2040 s为海河流域带来大量降水。因此,对东亚夏季风的研究可以为预测海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及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陕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已成为国际的前沿和重点。在大理河流域,LUCC(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流域LUCC水文效应的研究势在必行。根据研究区1990年代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LUCC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特征变量时间序列法及降水-径流模型对LUCC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近10年来,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流域年径流和月径流演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LUCC及水土保持具有减少流域年径流、汛期流量以及增加枯季流量的作用,相对于降水因素,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在1990~2000年期间,主要由LUCC引起的年均径流减少量达2616.6×104 m3,占该期间实测减水总量的62.19%。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别拉洪河流域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以别拉洪河流域1957~2004年水文、气象数据为基础,详细分析了降水量、蒸发量及径流量等要素的变化特征;利用累积滤波法、Kendal秩次相关法、径流量年内分配的不均匀系数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对径流量的变化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利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和Mann-Kendall法对径流量序列进行了突变检验;定量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7~2004年别拉洪河流域年径流量显著减少,1966年年径流量发生减少突变;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减少总量的影响率大于60%,是导致该流域水文循环要素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才是年降水量。  相似文献   

4.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的方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水文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归结为3类:流域对比试验法、水文特征参数法和流域水文模型模拟法.流域对比试验法适用于较小流域,试验结果比较容易获得,但不易找到主要影响因子,对比性差,研究周期长;水文特征参数法是一种简洁的分析LUCC水文效应的方法,资料丰富更有助于提高其应用价值,但该法只能判断流域内的水文响应是否发生了变化,无法解释水文变化的机理;水文模型模拟法的种类较多,其中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更适于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文效应,其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且充分考虑了空间异质性,在模拟LUCC的水文效应方面,该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3S技术日趋成熟及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其优势更明显.针对现阶段国外比较常用的10种流域水文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及特点,旨在对流域LUCC的水文效应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海河流域太阳辐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太阳辐射是控制气候形成的基本能量,分析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本文利用海河流域及其周边46个气象站气象资料以及TOMS(the 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反演逐日气溶胶指数资料,分析了海河流域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7-2008年海河流域太阳总辐射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太阳直接辐射下降趋势明显,散射辐射呈增加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流域南部和冀东沿海的人口高密度区相比流域北部的燕山和太行山人口低密度区太阳总辐射减小趋势更为明显.对太阳辐射下降原因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气溶胶的显著增加可能是引起太阳辐射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地理研究》2011,30(6):1137-1146
利用江苏里下河腹部地区8个雨量站和5个水位站1957~2006年的50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面雨量变化趋势,并应用Pearsorl和Spearman方法揭示雨量同水位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汛期面雨量、单站雨量和时段雨量的长期变化都呈减小趋势.最大15日和最大3日雨量是水位变化的敏...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基础,结合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建立了青海湖水位(水量)模型,模拟了青海湖过去几十年水位变化过程。水文因子分析表明,20世纪80~90年代青海湖流域径流和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根据不同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年径流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大,青海湖水位下降速度将会减缓甚至出现上升趋势。这一结果将会缓解青海湖流域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势,并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长江大通-河口段枯季的径流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张二凤  陈西庆 《地理学报》2003,58(2):231-238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长江下游1950-2000年水文、水利工程资料,建立了长江大通以下枯季径流量变化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影响长江大通水文站以下径流量变化的水文过程,探索了这一区间枯季径流量变化的成因与过程。调查研究表明,截止2000年大通以下各类抽引水工程的总数已达64个,抽引水能力达到了4626m^3/s(潮周期内平均轴引水流量)。实际抽引水量呈现很大的年、季波动,这与本区气候干旱情况、农作物生长期、跨流域调水量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大通-河口段沿江两岸大量的抽引水已成为影响长江大通以下枯季入海流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在过去实际抽引江水资料的基础上,估算了过去不同水文、气候背景下长江大通以下枯季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及其对入海流量的影响,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长江大通以下枯季的径流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基于湿地是流域中重要的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思想,结合已有历史资料和遥感资料进行不同时段景观制图和GIS分析,对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和50年 (1949~2000) 来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 流域湿地具有特殊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的景观梯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并且景观梯度特征与流域地形梯度、水文梯度以及地貌结构特征相协调;(2) 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景观纵向结构从连续的基质景观变化为河岸带景观,横向结构从明显的景观类型梯度特征变化为单一类型景观,而景观内部结构特征则表现为镶嵌斑块体的不断丧失;(3) 大规模土地开发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是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渭干河流域水资源及其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渭干河是新疆11大河之一,是渭干河一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塑造者,该绿洲的生存和发展与渭干河水资源的变化趋势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渭干河流域各水文站历年水文统计资料及近几年来实际水文调查,通过流域概况、气温、蒸发、降水、冰川、补给、年内和年际变化、泥沙、冰倩、水质、地下水资源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渭干河多年来的水资源及水文特征变化规律,试图查清渭干河流域水资源量的收支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地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以半分布式的地形指数模型 (TOPOMODEL) 为基础,对梭磨河流域1960~1999年逐日流量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流域面积2536km2 的梭磨河流域,该模型也能取得较好的模拟结果。模拟了流域40年来气候波动和地表覆被变化对流域水文的影响。最后在4种不同的流域土地覆被情景下模拟了1960~1999年逐日径流过程。对于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发有300多mm差距的梭磨河流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流域土地覆被和冠层最大截流量的增加,冠层截流蒸发和流域总蒸发增加,植被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减少,土壤水分增加而流域水分含量和饱和层含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地表以下径流、总径流减小。重现期小于20年的洪峰流量减小,但对4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影响很小,甚至有增加洪峰流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梭磨河流域气候波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陈军锋  张明 《地理研究》2003,22(1):73-78
利用一个集总式水文模型(CHARM),模拟了不同的气候与土地覆被条件下长江上游梭磨河流域的水量平衡,定量区分气候波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文影响的“贡献率”。模型模拟的初步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径流深增加了45.7mm,其中,由气候波动所引起的年平均径流深的增加占63.9%,由土地覆被变化所引起的径流深的增加占20.8%,其他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径流深的增加占15.3%。  相似文献   

13.
青海河湟谷地气候及干旱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利用1961—2002青海河湟谷地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区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河湟谷地各季节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比60年代偏高了0.4~0.8℃,冬季增温最显著。年平均降水量90年代比60年代偏少17.2 mm。地表蒸发量80~90年代比60~70年增多。90年代青海河湟谷地秋季和春季降水量减少,使得秋季和春季干旱发生的频次增加,导致河谷地区的径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泾河合水川流域近50年径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泾河合水川流域1964~2011年的年降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法、双累计曲线法定量分析了其趋势及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964~2011年的年降雨量呈轻微下降趋势(P=0.52),年变率-0.04 mm/a;径流深呈不显著下降趋势(P=0.97),年变率-0.10 mm/a。变化趋势与泾河东北部、黄河河口-龙门区间西南部类似,与黄河中游其它子流域差异较大。二者突变年份分别为2000年和1978年。1964~1978年是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天然时期,1979年后受水保工程修建、植被覆盖增加等人类活动影响,降雨-径流关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YR) is the highest great river in the world, and its basin is one of the centers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y in Tibet. Using 1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the YR basin in 1961–2005,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annual and four seasonal mean air temperature show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the tendency is more significant in winter and fall. The warming in Lhasa river basin is most significant. (2) The precipitation is decreasing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and increasing since the 1980s. From 1961 to 2005, the annual and four seasonal mean precipi-tation is increasing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specially in fall and spring. Th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rates are more pronounced in Niyangqu and Palong Zangbo river basins, the closer to the upper YR is, the less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rate would be. (3) The annual and four seasonal mea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has decreased, especially after the 1980s, and most of it happens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is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middle YR and Nianchu river basin. (4) Compared with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Tibetan Plateau, China and global average, the magnitudes of warming trend over the YR basin since the 1970s exceed those area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magnitudes of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decreasing are larger, suggesting that the YR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to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6.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YR) is the highest great river in the world, and its basin is one of the centers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y in Tibet. Using 1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the YR basin in 1961–2005,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annual and four seasonal mean air temperature show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the tendency is more significant in winter and fall. The warming in Lhasa river basin is most significant. (2) The precipitation is decreasing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and increasing since the 1980s. From 1961 to 2005, the annual and four seasonal mean precipitation is increasing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specially in fall and spring. Th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rates are more pronounced in Niyangqu and Palong Zangbo river basins, the closer to the upper YR is, the less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rate would be. (3) The annual and four seasonal mea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has decreased, especially after the 1980s, and most of it happens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is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middle YR and Nianchu river basin. (4) Compared with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Tibetan Plateau, China and global average, the magnitudes of warming trend over the YR basin since the 1970s exceed those area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magnitudes of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decreasing are larger, suggesting that the YR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to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7.
1960—2017年艾比湖流域实际蒸散量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估算蒸散发的方法大都基于局地尺度,而在生态水文发生剧烈变化的资料稀缺流域背景下,充分考虑流域下垫面的空间变异性的陆面过程模型为流域长时序、大尺度及连续模拟实际蒸散量提供了新途径。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可变下渗能力模型(VIC)模拟1960—2017年艾比湖流域的水文过程,探讨研究区值实际蒸散发量的年、月、日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5个气象要素及研究区实际蒸散发量的模拟值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VIC在温泉和博乐的径流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09和0.23,模拟效果较为满意;VIC实际蒸散量的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R2达0.80,均方根误差(RMSE)为31.76 mm a-1,NSE为0.32,模拟效果相对较好;② 时间尺度上,艾比湖流域58 a来年际实际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实际蒸散量以1.03 mm a-1的速率递增;月值和日值蒸散量均呈单峰趋势;且年代际变化中5—7月的实际蒸散量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呈现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余月份无明显变化;③ 空间分布上,艾比湖流域内实际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高海拔及其附近地区蒸散强烈,从春季到夏季,强蒸散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年实际蒸散量空间分布与春夏季分布一致;④ 艾比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与各气象要素在时频域中均存在1~4个显著性周期,且在一定尺度的周期上,平均风速、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超前于实际蒸散量变化,而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滞后于实际蒸散量变化,受降水影响实际蒸散发1965年和2003年发生1 a周期的“强—弱”转换,受相对湿度影响实际蒸散量在1965年和2008年发生2~4.5 a周期的“强—弱”转换。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源区变化环境下分布式水文模拟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李道峰  田英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4,59(4):565-573
将黄河河源区划分为38个自然子流域,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径流量,采用唐乃亥水文站逐年、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文章建立了5种土地覆被情景模型及24组不同气温和降水的情景组合,分别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年径流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流域年径流量减小,蒸发量增加。当气温降低2oC且降水增加20%时,流域径流量增加得最大,增加39.69%。  相似文献   

19.
无定河流域水量平衡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1982~1991年的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土壤质地、数字高程和NOAA-AVHRR遥感信息,建立基于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机理的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模拟流域水量平衡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发现,该流域的年平均植被指数(NDVI) 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但NDVI最大值的年际变化显著。该流域年累计NDVI与降水年总量关系不明显,说明该流域植被的生长并不完全受控于降水总量。模拟的实际蒸散量用无定河及其岔巴沟子流域实测降水与实测径流的差值进行验证,误差小于5%。整个流域模拟时段的平均降水量为372±53 mm yr-1,实际蒸散量为334±33 mm yr-1,其中蒸腾为130±21 mm yr-1,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蒸散发的季节变化特征与降雨基本一致,即7、8、9月雨季高,其他月份低。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性,表现出由东南(高NDVI) 向西北(低NDVI) 递减的梯度差异。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异亦沿东南-西北梯度变化,但高值分散在中部。以岔巴沟子流域1991年的地表覆被度为基准,发现在全流域都覆盖上某一种植被的情况下,蒸腾和土壤蒸发的变化非常明显,地表径流和实际总蒸散的变化并不显著。只有在全流域都变成荒漠情景下,实际总蒸散才显示出较明显变化(17%),表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  相似文献   

20.
黑河流量对祁连山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28  
李栋梁  刘洪兰 《中国沙漠》2004,24(4):385-391
利用祁连山区8个气象站自建站至2003年观测的月降水、气温资料, 在分析各站气候要素互相关的基础上, 建立了代表祁连山整体气候变化的1944-2003年历年各月、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气温距平序列, 以及黑河上游莺落峡水文站观测的径流量, 分析了黑河流量与祁连山区降水、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 祁连山气候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自1970年代以来, 除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外, 秋、冬、春三季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干, 尤其是秋、冬两季。本世纪初降水量又有增加趋势。比较过去60a气温变化, 1940年代最暖, 1960年代最冷。自1980年代以来, 祁连山区气候明显变暖, 各季气温显著升高, 尤以冬季升温最快, 目前已超过1940年代的暖期。1980年代的流量是过去60a中最大的10a, 1990年代有所减小。1990年代后期流量明显增加, 目前除春季外, 夏、秋、冬季已转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