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沙蠋粪化石保存在豫西荥巩煤田西部晚石炭世太原组(C_3)上部泥晶灰岩中。化石完整、形态逼真、十分罕见。该灰岩动植物化石((竹蜓)、腕足类、有孔虫等碎片)丰富,推测其古环境可能是潮坪上低洼积水的潮池(与现代生活在潮坪环境中的沙蠋一致),因此地层中的沙蠋粪化石的出现,可作为鉴定潮坪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安徽巢湖马家山地区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上段的4枚粪化石中含有牙形石,首次提供了三叠纪牙形动物被捕食的证据。粪化石颜色为黑灰色,压型保存,呈长条形或近椭圆形;含粪化石的围岩为暗色的泥质灰岩,含丰富有机质。依据粪化石的形状、保存状态,以及同层位共生化石组合等,初步推断粪化石的来源可能系同层位产出的节肢动物。粪化石内含有18枚牙形石,经鉴定发现包含有Neospathodus homeri,Neospathodus.sp.indet.I,Neospathodus.sp.indet.II等分子,它们系N.homeri牙形石带的带分子或重要化石,指示南陵湖组上段的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斯帕斯亚期,这与前人对此区域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5.
山东大学地质礦物系同學及王鳞祥、關广岳二先生,於1950年春在膠东萊陽縣金刚口及趙疃附近,白堊纪上部王氏系中所採的恐龍化石及蛋化石,已經初步研究,恐龍骨骼屬於鸟脚類中的鸭嘴龍科,屬類及種類因材料不足,未能作確切鑑定,但与谭錫疇教授及司丹斯基博士在同一屬位及地區內將軍頂附近所採的譚氏龍(Tanius)很相近,可能為同一種屬,祇是骨骼形體较罈氏龍稍大,但就僅有的材料作比較,則与外蒙古所採的姜氏巴克龍(Bactrosaurus johnsoni Gilmore),亦甚接近。山大地质礦物系所存標本,除零星碎塊外,计有大體完整之脊椎骨七,左鸟喙骨一,左右脛骨各一,左腓骨一。蛋化石包括受壓擠破裂之蛋三枚,零星蛋殼破片若干。由外表及製成薄片後在顯微镜下觀察之結果,發現舆現今已知的恐龍及其他爬行動物蛋殼構造,都不相同。但比較上舆外蒙古白堊纪上部伊蘭達巴索層內所採的鴨嘴龍式蛋殻結構,最為接近。依據外形,內形结構,及一般爬行動物和鳥類蛋殼之生長及構造,作比较推测,莱陽所產蛋化石為一種新的恐龍蛋型,可能為一種屬於鴨嘴龍類的恐龍所產。本文著者承山大地質礦物系何作霖主任及王麟祥先生供給標本和有關资料,及各项帮助,中国科学院楊钟健教授在标本之鉴定及研究上,赐予指導,並為校改原稿,表示無限謝忱。 相似文献
6.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期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多幕式生物—环境事件,其在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亦有显示。对采集自川东北地区大安寨段的鱼粪化石进行形态学描述和内含物分析,发现鱼粪化石中含有大量的磷质成分,多为未经消化的鱼骨化石,另有大量介壳类化石与有机质混杂在一起。据露头岩性和显微薄片特征认为: (1)粪化石呈螺旋状,生产该粪化石的鱼类为大型肉食性鱼类,其喜食小型鱼类和软体动物等,推测可能是肺鱼类(角齿鱼);(2)鱼粪化石形成于开放型淡水湖泊中的半深湖—深湖区,其中湖泊表层含氧量丰富,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了研究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型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较为复杂,而湖底为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还原环境。该研究成果可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湖泊中的沉积响应及生态影响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湖南的矿物宝石商对古生物化石市场这个话题几乎集体噤声,除了李文甫。可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在1994年以前,都曾经营过古生物化石的买卖,当时,湖南的古生物化石民间市场的交易额甚至超过了其主营的矿物宝石,红极一时。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埃迪卡拉纪化石Dickinsonia是最有争议的一种生物,曾被认为是刺胞动物、扁行动物的、环节动物,甚至被归入非后生动物文德生物界或地衣类。从俄罗斯白海地区冬季海岸5亿5千5百万年前的细砂岩中新发现的一枚化石标本保存了可靠的内部器官解剖构造印痕,从而肯定了它是后生动物的属性。这些构造可与现生的栉水母动物的胃水管系统类比。另外,我们观察发现Dickinsonia显示了两辐射对称的特性,并非以前认为的两侧对称生物。而栉水母动物门是现生36个后生动物门类中唯一具两辐射对称的动物类别。因此,我们认为Dickinsonia无疑属于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0.
江西赣州盆地晚白垩世茅店组和河口组发现大量恐龙动物化石,且化石分布集中,大多保存完整,尤其蛋化石成窝性较好,排列较规整,属原地埋藏.文章论述了该盆地内恐龙化石赋存的地层、岩性、化石保存形式及埋藏特征等,认为该盆地内恐龙动物群聚集或恐龙化石集中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茅店组和晚白垩世晚期河口组;茅店组—河口组,恐龙动物化石保存形式具有"单类型→多类型组合共存"和"不同类型恐龙蛋共生→蛋与骨共生"的规律,甚至出现含胚胎恐龙蛋、恐龙骨骼和龟鳖类化石集群埋藏,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一绪言三十一年秋,黄汲清、杨锺健、程裕淇、周宗浚诸先生自新周南部库车铜厂附近之库车层中采回一种形体极小之轮藻类(Charophyta)芽胞(Oegenia)化石。这些芽胞的大小仅及一公 相似文献
12.
粪化石是一类重要的遗迹化石,其内含物常保存被捕食生物的残余及一些微生物、软组织甚至古DNA信息,对解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湖泊生态信息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下部页岩的鱼粪石,其为略扁平的纺锤形化石,尖而薄,表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观察粪化石的内含物情况,发现其主要由未完全消化的动植物残体组成,包括鱼鳞、骨骼碎片,以及以含磷白云岩为生长基的大量矿物聚集体。鱼粪化石形成于开放型淡水湖泊中的半深湖—深湖区,大部分保存完好,属于典型的原地埋葬。该鱼粪的生物源为一种大型的、鱼肠内具有较多螺旋瓣的肉食性鱼类。晚三叠世湖泊中出现了复杂的多层营养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食物链较为复杂。该研究成果表明经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晚三叠世多层级营养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恢复。另外,微生物的参与及泥质含量较高的厌氧环境使得粪化石保存完好,可为恢复和重建晚三叠世卡尼期湖泊生态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区是史前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而地处新疆西天山地区的阿敦乔鲁青铜时代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文化发展与演化过程的重要时空节点。但是目前对该遗址古人生存策略,尤其是对于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遗址的季节性使用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本研究通过对阿敦乔鲁遗址中房址内堆积物、羊粪化石以及遗址周边现代羊粪、自然地层进行植硅体、孢粉分析,发现了农作物植硅体以黍(Panicum miliaceum)和麦类作物的稃片为主,遗址使用后期出现少量的粟(Setaria italica),揭示了该遗址农作物组成以黍、大/小麦(Hordeum spp./Triticum spp.)为主,兼有粟的混合结构。在秋季(9月份)采集的现代羊粪中,孢粉种类(24个科/属)和浓度(平均65533粒/g)显著高于羊粪化石的孢粉种类(9个科/属)和浓度(平均27189粒/g),且现代羊粪以蒿属(Artemisia)植物(7~10月开花结籽)花粉为主(平均54.95%),羊粪化石中蒿属植物花粉仅有19.20%。来自早熟禾亚科(Pooideae)种子稃片的植硅体,在现代羊粪中的含量(平均3.62%)显著低于在羊粪化石中的含量(平均13.84%),羊粪孢粉和植硅体分析结果,揭示了阿敦乔鲁遗址羊类放牧时间应该处于花期结束后,植物已结籽的秋-冬季节,为阿敦乔鲁遗址冬季牧场的性质提供了植物学证据。同时房址内火塘、活动面和储藏间的堆积中植硅体组合与羊粪化石植硅体组合接近,暗示了羊粪可能被大量收集储藏,作为主要的铺垫物和冬季燃料使用。研究结果对于深化青铜时代以来新疆西天山地区古人生存策略、食物结构等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14.
15.
发现于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中的长趾大凌河蜥 ( 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新标本 ,保存了较为完整且非常清晰的头后骨骼 ,对它的描述补充了我们对该种蜥蜴背椎、肩带及前肢的认识。大凌河蜥具有至少 2 7枚荐前椎、耻骨长度中等、胫骨远端略凹 ,这些特征表明它无疑应归入坚舌类 ( Scleroglossa)。相对很长的后肢及足部、第 口止庶 骨长于第 口止庶 骨、较粗壮的趾节以及次末端趾节不长于其他趾节等 ,显示出该种蜥蜴适宜于在地面上生活记辽宁西部中生代大凌河蜥(有鳞类)一新头后骨骼化石@姬书安$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10… 相似文献
16.
谢家荣先生最近发表一篇“西湾煤田地质时代”的文章,最后数段,似乎对于我的两篇“西湾植物化石”的文章,含着讽刺批评,我认为我的那两篇东西,并没有很大的错误,可惜两篇东西,是用德文写的,国内地质界同仁,很多不看德文,不免发生误会,以为我真个错了,因此我便不能默尔而息,特加声明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一九○一年英人伍德华(Smith-Woodward)根据了中国的鱼化石(这些材料由H.M.Becher采自山东莱阳灰色纸状页岩中),定出了中国狼翅鱼(Lycoptera Sinen-sis)以后,到现在已将有五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其他各地如热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