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叶秀如 《福建地理》2004,19(4):28-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动因、现状、模式、主体、收益分配以及流转制度、支撑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结合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要求,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加强以下5方面的研究:①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摸清家底,科学判断区域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②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定价方法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③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及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④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⑤注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驱动力等方面定量研究。在现有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决策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2003—2013年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是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而城镇化则是中等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相较于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对中等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更强;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较强,而对中等发达地区则较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施开放  刁承泰 《热带地理》2012,32(3):269-27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估算为量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和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基础,同时也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筹措提供客观依据.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对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现实潜力估算的基础上,引入流转现实潜力估算模型,估算流转现实潜力并对其进行评价分级.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永川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S)为546.62 hm2.S≥40 hm2的乡镇有4个,25 hm2≤S1< 40 hm2的乡镇有7个,10 hm2≤S1< 25 hm2以及S< 10 hm2的乡镇均为6个.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家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背景及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现状。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总结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得出的问题: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国有建设用地供需不平衡;城镇化进展中出现的"两栖"人员;等等。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平抑地价和房价过快增长,落实国家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等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能没有同时也不能再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土地是需求量不断增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做得好坏关系到我们未来发展的速度。本文在本着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演变过程和现状进行介绍,遵循党的十七届十八届会议精神,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行法律法规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完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探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近年来湖南省小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作对比研究,认为在湖南省小城镇发展中存在数量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科学规划小城镇用地和加强小城镇用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用地的几条建议和适合湖南小城镇发展的两种用地模式,即集中建设发展模式和旧城镇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小城填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程久苗  严登华  俞华 《地理科学》2003,23(1):122-128
安徽省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偏小;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过快,且其发展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且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同时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城镇发展动力匮乏;(2)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科学、全面规划;(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4)传统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和进镇代价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5)固有的土地政策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小城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6)耕地占补注重"量"忽视"质";(7)小城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突出;(8)小城镇土地管理薄弱。要实现安徽省小城镇土地持续利用,必需完善小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科学定位、梯度发展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相关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培育小城镇土地市场;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小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安徽省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偏小;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过快,且其发展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且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同时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城镇发展动力匮乏;(2)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科学、全面规划;(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4)传统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和进镇代价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5)固有的土地政策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小城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6)耕地占补注重“量”忽视“质”;(7)小城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突出;(8)小城镇土地管理薄弱。要实现安徽省小城镇土地持续利用,必需完善小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科学定位、梯度发展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相关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培育小城镇土地市场;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探讨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实现生态框架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城市整体空间优化与农用地资源保护协调共赢的土地利用机制。分析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导向作用对村镇建设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的要求,将该区涉及的12个区、37个乡(镇、街、场)分为生态控制型乡镇、引导发展型乡镇和城镇发展型乡镇3类。以区域产业布局为支撑,构建"镇区+社区+园区"的区域村镇发展体系;将区域内650个原有村庄分为搬迁型、控制性和发展型进行社区化建设,以期为促进城市边缘区村镇发展提供模式借鉴;并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用地制度改革及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探索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不可避免地挤压生态系统空间,打破系统内部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在厘清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8—2018年重庆市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划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研究发现:① 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构成交互耦合体,解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理解村镇建设中“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体提供了通道。② 2008、2013、2018年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异格局。③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并结合同步发展模型将荣昌区村镇划分为保护与发展同步型、生态环境支持型、生态环境损耗型3种耦合协调类型。④ 针对各耦合协调类型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保护与发展同步型村镇应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型村镇可以适量开发未利用地;生态环境损耗型村镇应改变生态环境效应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常熟市城镇用地扩展分析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0  
以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GIS为分析手段,通过扩展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分维数指数以及相关用地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坐标详细分析了常熟市建设用地(城区、城镇以及独立工业用地) 的时空特征,揭示了我国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规律,分析了引起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 撤并的建制镇镇区扩展强度远低于建制镇,但用地没有萎缩;(2) 建设用地加速扩展,但不均衡,分散格局没有改变;(3) 以市区为中心,以新港镇为副中心的城镇工业带和镇区连绵区正在逐渐形成;(4) 用地扩展从中心城区及周边为主,开始向沿江区域拓展;(5) 经济发展的速度始终是常熟市区各研究时段用地扩展的主导影响因子,相关政策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贯穿于常熟城镇用地扩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数据库的建设是对全国土地"一张图"工程的完善,也是土地管理工作动态管理的基础。本文以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为例,总结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数据库的建设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数据准确度要高。县乡级数据库的建设立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用地需求,对今后土地管理有着制约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世栋  袁奇峰 《地理科学》2015,35(7):852-859
在城市区域化下,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保)成为都市区生态保育的重要空间载体及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依据。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以镇和行政村为基本空间单元,研究了1997年以来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演变过程,并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不同产权主体农保转用的数理模型,揭示农保政策对不同主体管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广州都市边缘区农保被大量转用,并以转为集体建设用地为主;② 农保政策对不同主体的空间管制效果差异较大,可分为管制有效型、集体转用失效型、国有转用失效型三种类型;③ 国有转用主要位于镇区周边,是城镇化所需代价,集体转用主要分布于靠近城市中心而远离镇区的村庄;④ 区位及村庄对非农经济收入的追求是农地集体转用的主要原因,而社会变迁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总之,基本农田制度对政府的管制有效,对集体则失效,说明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需要划定刚性的物理边界,还需协调集体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深圳市坪地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巨大,乡镇企业占地比例过高;二是城镇发展过程中侵占耕地数量大,且发展速度快;三是在土地高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非农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低,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四是在非农建设用地发展过程中,违法使用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并提出了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加强土地管理及完善土地立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工业用地是小城镇用地扩张的主体,它具有带动性和先导性。如何控制与引导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是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文章从大城市的聚集与扩散、农村发展、小城镇内部环境、政策制度4个方面剖析了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机理,并对湖北省通城县和仙桃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实地问卷调查为主,政府部门资料为辅,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以湖北省通城县隽水镇为例,研究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规律。研究表明:小城镇住宅用地无论在扩张时序、扩张影响因素上均与大城市存在很大差异,以私房为主的住宅建设模式使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呈现低效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流动人口的涌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是今后导致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的持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