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平度旧店金矿区同成矿构造与金的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旧店金矿区有金矿脉40余条,矿脉受不同方向的构造控制明显,依据不同方向的构造特征厘定出与金矿的富集关系,其中EW,NE向构造为成矿前期构造,NNE向构造为成矿期构造(即同成矿构造),NW向构造为成矿后期构造,而NNE向同成矿构造为金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廖家坪金矿床属江南地轴东南缘桃江-城步锑金多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以NE向桃江-城步深断裂为导矿构造,以长度>2 km、地层断距>200m的矿区主干断裂为配矿构造,以早期NWW向剪切劈理带中叠加的长度<1 km、地层断距不明显的次级断裂破碎带为容矿构造.矿区38条金矿脉构成两个含矿带8个矿脉群,含矿带的分布与地层岩性有一定关系,矿脉群的分布与早期花岗斑岩脉关系密切.金矿脉主要有4组,NNE向组最发育,NWW向组规模最大.矿化富集与围岩蚀变种类及强度、矿脉交切部位及产状变化段关系密切.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金矿床成矿规律,指出湘中地区有廖家坪、白云铺、三德堂矿区及外围和古台山地区4个廖家坪式金矿床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金翅岭金矿是胶东招远北部的一个典型石英脉型金矿,构造是金矿最为重要的控矿因素。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矿区构造控矿特征,总结了构造控矿规律:矿脉分支复合,表现为NE向矿脉产生SN,NNE向次级矿脉,NNE向矿脉产生NE向次级矿脉;矿体厚度与金品位呈负相关,深部次级矿脉群在P4脉下盘出现;矿脉侧伏角和倾伏向变化处矿体富集,表现为SW向侧伏的P4矿脉,矿体富集于-240 m,侧伏角变大,同时倾伏向由SW向转变为NW向的部位。最后建立了平面和剖面P4矿脉的波形函数,并对深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南秦岭碧口地区韧性剪切带广泛发育在中元古代碧口群内,呈NEE~SWW向延展,向南倾斜。韧性剪切带内广泛发育有拉伸线理、S-C构造、剪切褶皱、鞘褶皱、剪切透镜体构造以及旋转碎斑系、多米诺骨牌式构造、不对称微褶皱等不同尺度的运动学标志,剪切指向表明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式为自南而北的逆冲型。构造式样的不对称及L-S构造岩的发育表明剪切带为区域非共轴变形机制,对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形成时代做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龙山金锑矿NNE向矿脉力学性质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内NNE向组断裂构造与NWW向组含矿断裂多期次活动历史长,力学性质变换频繁,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主成矿期同具扭张性特征,深切幅度大,倾向延深大于走向延长,长深比为2:3至1:10。同处于成矿时间一致的热液运移系统,NWW向组矿脉矿体向NWW侧伏,NNE向组矿脉矿体向SSW侧伏,自地表至深部,矿体厚度增大,金锑品位变富。NNE向构造与NNW向含矿断裂构造一样,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从而拓宽了以往仅局限于NWW向含矿构造带找矿空间,为矿山今后找矿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金山金矿位于胶东栖霞-蓬莱金成矿带中,属于热液交代蚀变岩型金矿床,严格受小庄-金山-大庄头韧性剪切带控制。该文在介绍研究区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将该矿床的构造-成矿作用期次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成矿前韧性剪切变形阶段、成矿期韧脆性变形阶段和成矿后脆韧性变形阶段,每个阶段对矿脉的形成和分布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在主成矿期左形张剪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在断裂带不同部位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矿脉(体),这种构造控矿模式是胶东地区中生代伸展构造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龙山金锑矿床处于华南板块之江南地块南东,往南与南华活动带相邻,区域构造兼具隆起带和活动带的特点。白马山—龙山EW向构造隆起带控制了区域钨锑金矿带的展布,龙山穹窿控制了龙山金锑矿床的就位。龙山地区经历了四次主要构造运动,雪峰运动形成EW向龙山穹窿雏形,加里东运动形成NE向复式褶皱,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NNE向劈理(硅质条带充填)叠加,燕山运动以NNE向断裂为主要特色,经历了由塑性到脆性、由褶皱为主到断裂为主的形变过程。龙山倒转复式背斜控制了龙山金锑矿床的就位及矿脉(体)的展布,核部发育的多组断裂控制了矿体的就位,其中与区域劈理大角度相交的NWW组断裂为主要容矿构造,与NNE、NE向断裂及密集的轴面劈理相交部位成矿有利,沿其交线附近往往有板柱状矿体分布,矿体倾向延深大于走向长,一般延深为走向长的1~5倍,并明显向北西侧伏,与褶皱轴面倾向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8.
栖霞市西沟地区金矿脉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围岩主要是印支期文登超单元阜山单元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是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该区处于NE向陡崖-台前断裂成矿带西侧,NNE,NE向次一级断裂构造发育,矿化蚀变强烈,是有利的成矿地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是寻找大、中型金矿床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9.
河南小秦岭是我国重要金矿田之一。金矿赋存于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系中,金矿化受韧性剪切带及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以含金石英脉型矿化为主。金矿的形成时代是许多地质学家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栾世伟等(1983,1988)多次强调燕山期金的成矿作用,并特别强调晚燕山期花岗岩与金矿的成因联系。我们在“小秦岭韧性剪切带特征及与金矿成矿关系研究”中,根据金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控矿条件等因素分析,认为小秦岭金的成矿作用是多期的,金矿的形成是长期、多次、多阶段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0.
唐家沟金矿位于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西南段;历经数次勘查工作,近期获得较大突破,累计金金属资源量规模达到近大型。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荆山群变质岩及新生界第四系,构造以古元古代褶皱构造和中生代断裂构造为主,其中含金矿化蚀变带受NNE向、NE向、近EW向断裂控制。主要控矿构造呈NNE向、近EW向展布,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石英脉、黄铁矿化花岗质碎裂岩和黄铁矿化大理岩,矿化具多期活动特点。研究发现,控矿构造局部引张段与其他构造交会处是储矿的有利部位,矿化蚀变叠加地段预示着深部成矿可能性极大。深部预测NNE向金矿化断裂构造与NE向硫化物富集带交会部位,残留荆山群地层与侵入岩接触部位、接触带与NE向硫化物富集带交会部位为成矿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1.
小秦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钼矿产基地。以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为指导,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印支期—燕山期与重熔型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钼)矿床成矿系列和与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碱性岩有关的钼(金钨)矿床成矿系列。金(钼)矿床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糜棱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和复合型等,以前两者为主;钼(金钨)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斑岩-爆破角砾岩型、石英-碳酸岩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等,也以前两者为主。该区三叠世以来共发生过3次岩浆侵入活动,每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钼金矿化作用,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钼金矿化高峰期。钼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210~220 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140~145Ma)、早白垩世中晚期(110~138Ma);金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约220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约130Ma);钼、金成矿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叠合,而在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分离。整体上,区内岩体与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燕山期金钼成矿作用强烈发育。该区娃娃沟—峪耳沟、峪耳沟—曹家沟、太子坪—葫芦沟—荒地沟与文公岭北坡等地区为金钼多金属矿的有利找矿靶区,并应特别重视中酸性小岩体的含矿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九江-瑞昌5.7级地震后震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发展的基于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分两个时段反演得到176个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S5.7主震发震断层是在近EW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带有逆断性质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也以走滑型运动为主,NW向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为主震的发震构造。地震节面走向主要集中在NEE和NWW两个方向,与余震分布优势方向、震区构造大体一致。两个时段的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均为近EW向,与主震P轴方向接近,也与江西北部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相一致。应力场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整体一致,表现为近EW向挤压和近NS向拉张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内生矿产资源丰富,内生成矿事件主要有加里东期(以志留纪为主)、印支晚期(晚三叠世)、燕山中晚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等3期。以区域矿产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成岩成矿年龄、矿床成因机制等研究成果,对上述3期内生成矿事件的构造格局控矿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探讨。①受加里东运动自东南向西北扩展以及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加里东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成矿特征有别的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发生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于局部产生与岩浆活动相关的W、萤石等成矿作用;雪峰构造带(Ⅱ)东部的雪峰冲断带(Ⅱ1)形成了以构造活化成因为主的金矿和锑金矿;雪峰构造带(Ⅱ)西部的武陵低缓褶皱带(Ⅱ2)及湘西北构造抬升带(Ⅲ)内形成了与寒武纪同沉积断裂活动、加里东运动后的伸展活动以及相应的热液活动有关的汞铅锌矿。②印支晚期受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湖南省自东南至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因后碰撞减压熔融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从而于其东南部形成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西北部形成锑金钨多金属矿床;雪峰构造带(Ⅱ)可能无内生热液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小型脉型铅锌矿。③燕山中晚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构造岩浆带(Ⅰ)受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隆、陆内碰撞后期增温减压、俯冲板块崩塌等深部构造作用控制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有色金属矿床和金矿床;雪峰西部构造带(Ⅱ)成矿作用弱,局部存在Au、Hg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少量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和砷矿。  相似文献   

15.
对乌拉斯太沟口已发现的金矿点及金矿化带进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区内含矿蚀变带与NW,NWW向断裂成矿关系密切;NW,NWW向断裂为区内的主要导矿、控矿构造;其构造拐弯或膨胀处以及次级构造为重要的容矿构造;强烈的印支期岩浆活动,剧烈的构造运动为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和成矿空间;矿床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毒砂、硅化、构造蚀变带等标志是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结合巴隆岩金矿床特征与区域上已发现的矿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小秦岭地区含金石英脉与糜棱岩的空间分布关系可将石英脉分为交代脉、拉张脉、剪切脉、角砾岩脉和裂隙脉等五种类型,它们是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脉体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包体测压数据及石英X射线研究表明,脉体的充填、定位与容矿空间扩张同时形成,容矿空间的形成是含金热液液压致裂作用的直接结果。本文详细研究了构造岩的岩石学、岩相学特征,并对构造岩的形成条件及与金矿化关系等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小秦岭地体中的褶皱包括露头褶皱和宏观褶皱,组成褶皱的面理为次生构造面理。露头褶皱为地壳早期在伸展机制下发生左行张扭剪切作用产生的构造形迹;宏观褶皱为侵入岩浆穹起、底辟作用向外扩张空间推拉围岩形成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
西涝口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北缘,区内盆缘断裂发育,控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压扭性断裂和NE向滑脱构造。控矿断裂构造形成受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动力学背景制约,在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库拉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侧向应力挤压作用下,牟平-即墨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矿区近EW向断裂构造形成,后期受拉张活动而呈张性容矿构造。NE向断裂构造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地质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