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系统是指区域人类生态复合系统,可以分解为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协调性应该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不宜理解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的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该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意地方特色;驱动人类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只有当两这个方面形成合力的时候,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须把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作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水文系统受到严重影响,致使现阶段我国城市中自然水文循环系统和以供排水为重心的城市人工侧支水循环系统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流域内城市地区人工侧支水循环系统与自然水文循环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城市系统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人类与环境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地球表层的地貌系统在自然地域分异的基础上,出现的新的内容和特征。地貌演化不再是纯自然的过程,而且,人工地貌、人工—自然混合地貌占的比重增加了。因此,有必要对人、环境与地貌的作用机制,地貌的环境意义等问题进行研究,于是,环境地貌学应运而生。与传统地貌学不同的是,环境地貌学从人类活动与环境地貌相互作用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综合分析方法,厚今薄古,研究现存地貌特征及后效,做出环境地貌的经济评价,探讨环境地貌的社会文化效应。本文拟对环境地貌学的产生、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环境地貌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捷克斯洛伐克对“生活环境”有专门的解释和特定的涵义。所谓生活环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即指人的生活环境,人所生活并借以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所有自然和人工塑造的物质部分的总和。生活环境由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和娱乐环境三个部分组成。生活环境从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对人类社会施加影响。1971年,捷科学院组建了景观生态研究所。该所是捷科学院的生活环境研究中心,全所分四个研究室:指示生物室、景观综合体自然条件室、人类生态室和工业景观室。五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就已完成了全国景观要素的分析和景观区划工作。景观生态学是在原有学科领域形成的新生长点或边缘分支学科。过去对景观的理解局限于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主要研究作为自然综合体的景观结构、形态、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地域分异规律。象捷克斯洛伐克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稠密、高度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5.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二者倒“U”关系基础的协调 ,对此问题研究的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 ,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和经济结构等因素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指标体系 ,以承载力作为重要标准 ,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天宝  杨芳芳  韩增林  彭飞 《地理科学》2019,39(8):1321-1329
在揭示人海辩证关系与海洋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解析了海洋的构成。第一海洋(自然海洋)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自然存在而非人为构筑的海洋部分,其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物质构成和空间形态。第二海洋(人工海洋)是人类海洋实践中所建造的设施及相应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包括基地设施、人类主体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和人类与海洋之间的采集排放活动。第三海洋(关系海洋)是不同人类主体在海洋实践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核心内容是主体构成、内容组成以及表现形式。第四海洋(观念海洋)是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实践活动的认知,核心是在处理人类与海洋、陆地与海洋和人类主体之间关系时所秉持的理念。现实中,自然海洋、实践性的人工海洋和关系海洋与构想性的观念海洋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世界。随着人类海洋实践的深化,关系海洋和观念海洋与自然海洋和人工海洋一并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全新世是地球历史上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时期,近年来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受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人类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在自然变化的背景上叠加了人类活动的作用并且逐步增强.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研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时空尺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研究手段与思路也应该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由单学科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惠州城市发展与西湖风景区建设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类生态环境等论证了惠州西湖风景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规律性,揭示了当前西湖和城市建设中一些不可Hui避的矛盾和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城市与西湖两者的互惠互利、和谐共存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务之急是要从改善生态环境、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最后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许勇 《地理教学》2000,(12):21-22
地理科学是以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它各级生态系统内容不仅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科研究的主线之一。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能力与空间不断扩大,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潜在自然植被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植被-环境关系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关键,由于受人类几千年活动的影响,全球原始自然植被所剩极少,植被的破坏掩盖了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演反映环境决定特点的潜在自然植被,是植被-环境关系研究的起点。本文对潜在自然植被的概念、研究的时空尺度进行了论述,指出潜在自然植被研究2个发展阶段的特点:(1)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定性研究;(2)以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潜在自然植被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针对我国自然植被分布的特点,构建适用于我国特定区域的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模拟与制图;单纯将气候作为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自变量的方法正逐渐为综合的环境变量方法所取代,并强调了潜在自然植被研究必须考虑与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  相似文献   

11.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18,73(5):986-986
正区域发展研究是以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为主,同时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地域范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域空间结构。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的均衡,也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经济地理学发挥学科交叉特点,吸纳相关学科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了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栅格尺度的云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候适宜度四类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了云南省不同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将为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人口空间优化分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郑度 《地理研究》2005,24(2):161-168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4.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的参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科学问题,而是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人文诸多方面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所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引起了相关学科领域越来越深的参与,愈来愈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要素综合集成研究的趋向。过去的科学实践已证明地理学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力量。地理学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不完全归因于它在探讨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综合研究的学科特性,部分原因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强调我国人文地理学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初步讨论了人文地理学要关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文地理学参与的途径及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申元村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9,38(2):348-356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保障、生产方向、产业布局、交通、城乡建设等,因此,生态地貌学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性学科。生态地貌学研究生态与地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综合实体,学科体系包含地貌基础学科、生态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学科。生态地貌学科下又包含生态地貌区划学、生态地貌类型学、生态地貌资源学、生态地貌岩态学、生态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生态地貌管理与规划等分支学科,是目前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学科。生态地貌结构可表达为:由地貌与生物成分、类型、区域组合、数量构成及其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从生态地貌结构理论出发,对其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区域结构、类型结构、资源结构、岩态结构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有提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质量与空间定位功能、生态评估与生态设计功能、土地利用评估与利用结构调整功能、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功能等。故该研究意在实现生态地貌功能间协调、高效可持续,通过对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体系,并从调控管理上提出了提升功能能力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环境灾害及其主要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作用于得自然环境并从中取得能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对环境影响很大。自20世纪以来,人们实现了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大量消耗和破坏了资源与环境,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协调关系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灾害的频生。本文归类分析了中国环境灾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区域性和宏观性等特点,因此,地图成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教学,实际上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丰富多样的地理图表,由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和事实等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原理,并进一步认识其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之指导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构成及其研究重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天宝  韩增林  彭飞 《地理科学》2017,37(10):1527-1534
在全球化和人类活动向海洋扩张的背景下,作为总体性人地关系一个组成部分的人海关系正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亟需对其进行基础性的理论解读,以整合和指导具体研究的展开。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包括人类、海洋和陆地3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人类具有自然和社会2种基本属性,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海洋和陆地具有自然、社会和关系3种基本属性。人类与海洋、人类与陆地和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关系,其不同组合和演变塑造出了具体、多样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当前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重点包括海洋观、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国际海洋关系、陆海统筹和海洋社会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 城市森林的出现,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需要。它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座落在森林中,通过调整人类、社会、森林之间的关系,促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协调,以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工地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已成为现代地貌过程的第三造貌力,人工地貌是人类造貌营力在自然地理背景下与自然营力协同作用塑造的具有人文特征的地貌体。文章从人工地貌学的提出、人工地貌营力与地貌分类、人工地貌变迁、人工地貌演化的影响机制、人工地貌的地图表达、人工地貌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综述了人工地貌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人工地貌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未来人工地貌学的研究需加强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建设、人工地貌的物质构成与形态特征、人工地貌空间扩张过程及其发育规律、人工地貌的区域差异及累积地貌环境效应、人工地貌环境管理及国际比较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