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岛的粉枝藻属 Liagora 种类是热带性藻类,资源很丰富。1941年曾呈奎报导过6种,内有两新种。作者自1974年以来,在海南岛东岸沿海先后采到本届藻类共280编号标本,其中有很多是生长在低潮带下的深水种类。经过几年来用胚胎分类方法的研究,发现除了我国未报导过的新纪录外,还有新种和新属。本文首先报导两种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1975年4月,我们在海南岛三亚采集贝类标本,从浅海捞起的珊瑚中,采到一种奇特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经鉴定其学名为拟海菊足蛤 Pedum spondylioideum(Gmelin)。这种贝类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柱目(Anisomyaria)、扇贝超科(Pactinacea),扇贝科(Pectinidae),足蛤属(Pedum)。足蛤属全世界目前唯有报导过这一种,在我国是首次纪录,现简介如下:1.标本采集地广东省海南岛崖县(三亚)。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南岛流动重力测网2016~2022年共13期复测资料,分析研究区域差分重力场和累积重力场动态变化,并着重分析2019-08-20海南三亚M_(S)4.2地震前后海南岛西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亚M_(S)4.2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在震前2 a和3 a出现重力场累积变化梯度带,梯度带的异常范围约60 km,重力场变化最大约为60μGal;三亚M_(S)4.2地震之后,震中附近地区重力场继续上升,至2020年下半年才开始协同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以2021-08-08乐东MS3.2地震为最大地震的震群事件。对2016-09~2019-08海南岛累积重力场动态变化小波多尺度分解表明,海南岛西南地区重力场变化在3阶、4阶和5阶小波细节图中均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4.
隐丝藻科(Crytonemiauae),除少数生长在热带海区外,多数分布于冷温带海区,目前已知19个属,它们的藻体变异大,在分类上也是比较困难的1个科。曾呈奎(1935、1936、1937)及曾呈奎等(1962)先后报导过我国产的隐丝藻科的3个属共9种(3变型)。作者研究我国沿海的本科标本所用的材料是由徐法礼(1977—82)、李伟新(1977、1980)采自青岛港、刘凤贤(1978—80)、李伟新(1979)采自厦门、湛江水产学院(1953—82)采自广东大陆沿岸的标本,并承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福建师大、上海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浙江大学及浙江水产学院等单位的热情支持,借用本科标本,经  相似文献   

5.
本种为青岛港及黄渤海沿岸常见种,此外也产于日本及西印度等地。曾呈奎等(1962)曾描述过产于青岛港的本种形态构造。作者自1977年开始在青岛港采到大量本种标本,同时也研究了它的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过程,现报导如下: 一、藻体形态构造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紫红色或紫红带绿色,粘滑。有的幼体长至2公分时,才开始长出小羽枝,主枝线状或扁压,高7—35公分,宽2—3公分。固着器盘状。1—2回羽状分枝,小枝长短不一,互生,偏生或对生,基部缢缩,有的小枝亦从藻体表面伸出,成长的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1984年以来在青岛和北戴河对曾被 Howe(1924)描述过的蜈蚣藻中空型和节荚型两种藻类进行定点观察,发现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是相同的,后者实为前者的生长后期,它们的外形在前后所起的变化,是由于水温上升影响所致,两者应为同一藻体,因此,蜈蚣藻中空型与蜈蚣藻节荚型为同物异名,由于其藻体内部中空,故建议学名应为蜈蚣藻中空型Grateloupia fillicina f·porracea(Mert.)Howe.取消节荚型 f·lomentaria 的学名。  相似文献   

7.
利用海南岛流动重力测网2016~2022年共13期复测资料,分析研究区域差分重力场和累积重力场动态变化,并着重分析2019-08-20海南三亚MS4.2地震前后海南岛西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亚MS4.2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在震前2 a和3 a出现重力场累积变化梯度带,梯度带的异常范围约60 km,重力场变化最大约为60μGal;三亚MS4.2地震之后,震中附近地区重力场继续上升,至2020年下半年才开始协同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以2021-08-08乐东MS3.2地震为最大地震的震群事件。对2016-09~2019-08海南岛累积重力场动态变化小波多尺度分解表明,海南岛西南地区重力场变化在3阶、4阶和5阶小波细节图中均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不同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直立枝生长及藻体附着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水平砂埋、塑料网网夹、尼龙网网夹及无附着基质(对照组)五种附着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的生长、附着能力、光合特性参数及营养含量的变化。【结果】垂直砂埋处理下,藻体的新生直立枝质量、质量长度比及球状小枝的直径与其他各组相比最优(P <0.05),分别是0.313 3 g、0.086 6 g/mm和1.67 mm,是对照组的7.38、9.62、1.67倍;水平砂埋与对照组相比,藻体附着能力有显著增强(P <0.05),假根数为26,长度为30.77 mm及假根附着砂砾质量为0.566 0 g;除对照组外,各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4 h后垂直沙埋藻体Fv/Fm和Y(II)最快恢复原始水平,为0.856μmol·m~(-2)·s~(-1)和0.851μmol·m~(-2)·s~(-1),显著高于其余组(P <0.05);垂直砂埋与水平砂埋处理后的藻体,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4.24%和33.93%(P<0.05),而网夹处理后,没有显著差异(P> 0.05)。垂直砂埋处理对藻体总蛋白含量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对照组的1.26倍(P <0.05)。【结论】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附着方式生长最佳,以水平砂埋附着方式附着更牢固。  相似文献   

9.
更正     
我刊2019年第4期文章《中国短毛藻属Elachista的分类学II——包括1个新种》第3页2.3节的第2与第3行间漏缺以下内容:“特征描述:藻体暗褐色,半球形。基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垫状假膜体。着生于假膜组织细胞上的同化丝可分成长同化丝和侧丝(短同化丝)。无毛。单室囊和多室囊同体。习性和产地:在中潮带附着于Sargassum confusum藻体上,与Halothrix gracilis等混生。产于大连。地理分布:中国渤海。模式标本产地:中国大连。2.4细枝短毛藻(新种)(图2)Elachista tenuissima Luan et Ding sp.nov.”。谨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壳状和枝状珊瑚藻在海水酸化作用下的生长与生理能力变化。【方法】通过颗粒有机碳含量分析等技术,测定壳状珊瑚藻拟中叶藻(Mesophyllum simulans)和枝状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的钙化固碳速率(Cn)和光合固碳速率(Pn),进而分析珊瑚藻钙化和光合能力变化。【结果】海水酸化提升了珊瑚藻的光合固碳速率,叉节藻的光合固碳速率在pH 7.4海水处理下较对照升高了26.52%,拟中叶藻较对照升高了31.11%。酸化海水降低珊瑚藻的碳酸酐酶(CA)活力,导致光合色素叶绿素(Chla)和藻红蛋白(PE)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有所上升。海水CO_2浓度升高处理明显降低珊瑚藻钙化固碳速率,经90 d的海水pH值7.4酸性环境处理,叉节藻钙化表现为负值[(-0.52±0.07)mg·g~(-1)·h~(-1)],钙化量与有机物之比PIC/POC也随之下降,进而影响生长。【结论】海水酸化对于壳状及枝状珊瑚藻的生长、光合色素积累、碳酸酐酶活性以及钙化固碳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壳状珊瑚藻在海水酸化下的钙化生理指标和生长数值变化幅度不明显,但相对差异更为显著。鉴于壳状珊瑚藻在生物礁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水酸化因影响壳状珊瑚藻钙化生理,从而对生物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藻类资源丰富,常见种类有80多种。本文主要报导的常见绿藻有25种,褐藻有22种,总共47种。其中产量较大,富有经济价值的绿藻有礁膜、石莼、裂叶石莼、浒苔和长松藻等;褐藻类产量大的有马尾藻科的种类.海南岛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全省产量可达40多万担。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鲍鱼养殖的良好饲料,有的绿藻椭藻也是江蓠养殖的主要敌害,因此,本文所报导的种类可供水产院校师生和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初步研究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和细基江蓠切段培养的适宜培养锘及其切段的再生特点。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江蓠藻体切段再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江蓠藻体在改良PE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两种藻体的外皮层细胞均可产生长成新枝的生长点,并且表现出相同的再生极性。  相似文献   

13.
隐丝藻科(Crytonemiauae),除少数生长在热带海区外,多数分布于冷温带海区,目前已知19个属,它们的藻体变异大,在分类上也是比较困难的1个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16-2019年在北部湾沿海采集的绿藻门蕨藻类的样品进行分类学研究。【方法】利用形态学方法,对蕨藻科样品进行形态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过鉴定,确定该水域蕨藻科2属4种/变种,即拟蕨藻属(Caulerpella)的含糊拟蕨藻(Caulerpella ambigua)和蕨藻属(Caulerpa)的盾叶蕨藻(Caulerpa chemnitzia)、总状蕨藻大叶变种(C. racemosa var.macrophysa)和棒叶蕨藻长柄变型(C. sertularioides f. longipes)4种。  相似文献   

15.
以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为材料,以白光、红光、蓝光、蓝红光(5/1)、蓝红光(1/3)和蓝红光(1/5)为光源,研究了不同LED光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蓝红光(5/1)处理能明显增加长茎葡萄蕨藻再生直立枝的鲜重、质量长度比以及再生球形小枝的直径,分别是对照组的1.48倍、1.19倍和1.08倍;红光促进了再生匍匐茎的生长,但显著抑制再生直立枝生长,且红光、蓝红光(1/3)和蓝红光(1/5)抑制再生球形小枝的直径增长,蓝红光(1/3)显著抑制再生匍匐茎的生长。此外,在白光和蓝红光(5/1)处理下,再生直立枝和再生匍匐茎的生长以及再生球形小枝的直径增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光合色素分析发现,蓝光能显著提高长茎葡萄蕨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的含量。蓝红光(5/1)和白光较适宜选作长茎葡萄蕨藻室内栽培光源。  相似文献   

16.
麒麟菜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性海藻,全世界分布情况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延伸,我国只见于南海的部份地区如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台湾省等海区。这种海藻在海南岛和西沙群岛都称为石花菜,意思是生长在石花(珊瑚)上的一种蔬菜。我国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和利用这种海藻了。明朝李时珍(1518—1593)著的《本草纲目》中曾记载:“石花菜(即麒麟菜)生南海沙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有红白二色,枝上有细齿。以沸汤泡去砂屑,沃以姜醋,食之甚脆。……一种粗如似鸡爪者,谓之鸡脚菜,味更佳。二者久浸皆化成胶冻也”。我们从各种本草书、植物志、地方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关于麒麟菜的研究利用最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7.
麒麟菜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性海藻,全世界分布情况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延伸,我国只见于南海的部份地区如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台湾省等海区(1)。这种海藻在海南岛和西沙群岛都称为石花菜,意思是生长在石花(珊瑚)上的一种蔬菜。我国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和利用这种海藻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发的区域地质调查计算机填图系统(RGMAP)(以下简称数字填图系统)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开展的区调项目中全面推广应用.此系统与传统填图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数字填图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Ⅲ、藻类中维生素的生理很久以来就已经知道在藻体中有促进生长的微量成分,这种物质存在于海藻、酵母或土壤抽出液中,但最近了解它们是B群、氨基酸、微量重金属等。一方面研究了在海洋中对浮游植物如微观藻类为限制因子的维生素作用,同时对用做粮食及饲料的藻类的有关维生素也逐渐明确起来,但对藻体中的维生素是如何进行生理代谢、合成、积蓄及其机理问题几乎还  相似文献   

20.
前言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是一种具有四条鞭毛的单细胞绿藻。由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分离获得纯种培养,除在北方进行培养试验外,並于一九六○年引种广东,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广东水产专科学校两单位进行了扁藻大面积养殖试验,当时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代食品和代饲料问题。一九六六年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成功並迅速推广,扁藻作为马氏珠母贝幼体的一种优良活饵料而广泛培养生产。随着我国贝类养殖事业的发展,翡翠贻贝、泥蚶……等经济贝类的人工育苗生产也相继开展,扁藻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