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新疆准东煤田库兰喀孜干地区煤炭资源地震勘探为例,介绍了2年来通过可控震源进行煤炭资源勘探的实践,认为利用可控震源在沙漠地区进行煤炭资源地震勘探,可解决沙漠成孔难,找不到理想的放炮激发层位问题,取得更为满意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2.
可控震源地震扫描信号易被地下介质吸收并形成高频部分衰减,降低对地下地质体的分辨能力.分析地震信号扫描方式,研究非线性扫描信号特性及其在补偿地层吸收衰减的地震相关子波信号影像中的作用,利用正演模拟和现场试验验证非线性扫描信号在提高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地震分辨率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线性扫描通过控制高频能量信号的时间分配,提高激发信号的高频成分,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扫描信号类型和激发能量,能够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该研究结果对实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豫中平原的严冬冷风刺骨,漫长萧瑟的深夜本应是酣然入眠的寂静,可是在禹州葡萄寺附近的旷野里,头灯闪烁,身影穿梭,汽车发动机的轰鸣越发衬托出寒夜的寂静……这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禹州葡萄寺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夜晚施工的场景。该项目勘探面积8.98平方公里,施工面积约20平方公里,设计物理点6654个,激发方式为可控震源激发。按照以往的施工经验,该项目至少也  相似文献   

4.
日前,深部探测专项《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研制》课题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验收。课题组经过联合攻关,自主研制了分布式无缆自定位地震仪系统、宽频带地震仪、10k N可控震源、MEMS电化学地震检波器、动圈式低频地震检波器,以及多种震源兼容的地震触发站、大容量野外采集数据快速回收站和野外数据采集的监控管理软件,并在辽宁兴城、西藏阿里等地进行了第三方测试及野外比对实验,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5.
根据物体围绕原点转圈产生离心力及离心力的合成与抵消原理,采用2台伺服电机同时驱动2个偏心块转动,通过北斗授时的控制系统线性改变伺服电机转动频率,研制出一种精密可控震源,并向地面发出线性调频信号。线性调频信号能量具有良好的聚集性特征,采用Wigner-Hough方法计算其初始频率和调频速率。精密可控震源是一种可长期运行并具有高度重复性的绿色环保震源,可用于探测断层活动性,接收不同深度分界面反射到地面的线性调频信号,定量分析相同路径上波速的时间变化规律,研究断层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探索数值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黄县煤田梁家煤矿扩大区位于滩涂区和海水区结合处,该区域无法采用同一种震源和统一的观测系统,为取得更为准确的野外资料,提出了野外工作根据试验结果采用2种震源和微变观测系统;室内处理前进行子波一致性处理;解释工作在SUNULTR60工作站上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释。最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后b值变化特征,选取震前10 a进行时间扫描发现,震前震源区b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震后出现小幅回升,可能与震后应力释放有关。利用青海测震台网2000年以来的小震目录,在最小完备震级基础上进行b值空间扫描和Δb值计算发现,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边缘,且震前1 a震源区Δb值变化不显著,表明门源地震的应力积累主要发生在2021年之前。对余震序列b值变化进行分析认为,早期b值变化可为后期余震的位置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余震震源机制解相对比较复杂、紊乱这一现象,借助ZMAP软件包的特点,提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分区因素情况下,利用余震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震源区应力状态的具体思路。利用1994年美国北岭MW6.7地震的余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张量反演算法,对震后震源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及其分布进行反演分析,探讨了地震后震源区应力状态的调整变化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1)震后震源区最大主应力为近水平,方向为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水平挤压是北岭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的一个明确特征;2)震后震源区深浅部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不完全一致,虽然深部和浅部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均为北北东向,但震源区深部的应力类型为逆断型,震源区浅部的应力类型为走滑型,深部数据组的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一致。认为北岭地震后震源区深浅部构造应力状态的差异可能与震源区的地震构造和北岭主震的错动方式有关。北岭主震是一次逆冲型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震源区应力继续释放,隐伏的北岭断裂(可能包括其周围的小断层)继续逆冲运动,从而产生一些逆冲型的中小余震。深部构造应力状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北岭断裂的逆冲运动有可能引起了震源区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峡遥测地震台网和流动加密台资料计算2017-06巴东M4.3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并分析其深度误差。结果显示,序列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3~5 km;流动加密台观测明显改善了震源深度测定精度,其震源深度误差由平均1.8 km减少到1.1 km。研究认为,直达波法测定三峡遥测台网(特别是布置流动加密台后)网内地震可获得较高精度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多煤层采空区分布,利用地震波频率谐振勘探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综合勘查。本文阐述了地震波频率谐振勘探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方法原理以及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实际案例,从波阻抗断面图及视电阻率断面图,分析了采空区的异常特征并圈定采空区范围,后经钻探验证,推断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并对两种勘探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本次研究将地震波频率谐振勘探技术应用于多煤层采空区的探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多煤层采空区的探测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涡阳地区深部构造和热源条件,在高炉镇附近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MT)测量和土壤氡气测量工作。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和土壤氡气浓度异常分布范围分析和解释,指导区内地热勘查工作。通过资料解释,基本查明区内构造的走向及其垂向延展特征,查明基底起伏变化情况并了解深断裂的控制性,预测地热成矿区有利地段。研究证明,利用MT与土壤氡气测量对隐伏断裂位置和地热异常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深地震测深震相记录特征及最新发展起来的快速波前追踪方法,利用理论合成的3D主动源地震折射/反射数据,对强速度对比及复杂Moho结构的重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折射震相Pg对上地壳细结构有较高的分辨,宽角反射震相PmP可较好地约束中下地壳及Moho界面的细结构特征,但对浅部结构的分辨力较差,折射和反射地震的联合成像可有效恢复深浅部3D空间的强速度对比结构及Moho界面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图像(Landsat-MSS),解译了营口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按其线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划分了5个线性断裂构造带。金州断裂为本区的主要活动断裂,为西部中新生代以来接受补偿性堆积的坳陷断块区与东部长期遭受剥蚀的隆起斷块区的界线。两大断块区内,由活动断裂所围限的5个具有不同升降幅度的活动断块,影响了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营口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受北北东、北西向活动断裂的控制,前者对破坏性地震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起着控制作用,后者常与发震的具体部位密切相关,并主要发生在海城、盖县、熊岳三个地震活动带中。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一直是地震勘探攻克的难点,主要原因是黄土层较厚、干燥松散,潜水位较深,地震波被强烈的吸收衰减,激发和接收条件极差,难以获得信噪比较高的地震剖面,达不到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山西河东煤田石楼普查区采用避开巨厚黄土层,沿沟谷布设炮、检波点弯线地震方案,不但获得质量较高的地震剖面,达到地震勘探的效果,而且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了勘探成本,但是弯线地震勘探受沟谷走向及弯曲程度影响,造成地下共反射点离散,影响剖面叠加效果,易产生地质假象,为保证地震剖面的真实性,需从采集和处理2方面控制炮、检波点的分散范围。  相似文献   

15.
巨野煤田煤层厚度大而稳定 ,勘探区构造中等偏复杂 ,因而采用地震先行、钻探验证的综合勘探方法。本文介绍了该煤田彭庄勘探区的地震地质条件 ,地震反射波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断层、褶曲等地质现象的资料解释及地震技术应用效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地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确定了合理的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根据二维地震的目的任务,运用了合理的数据采集方法,采用了较好的技术措施解决了地震资料处理及解译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包括静校正问题、干扰波的去除、分辨率的提高、波组分析、层位标定、断点解释等。在覆盖层厚度、煤层底板、煤层露头、构造解释、火烧区推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可靠的勘探成果,为后续全井田勘探布局发挥了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浅海覆盖区,常规的地质找矿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并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限制了浅海区找矿勘查工作。本文以三山岛北东浅海地区找矿勘查为例,采用重力测量+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地震剖面测量+浅钻取样化探剖面测量+钻探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解译并控制了浅海覆盖区控矿构造,发现了金矿体。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法在浅海覆盖区找矿勘查的有效性,对浅海覆盖区找矿勘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疆布腊图勘查区地震磁法勘探煤层火烧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层在燃烧过程中,其围岩受到高温烘烤,致使煤层上、下部围岩裂隙发育,失去了形成层状地震反射的条件,同时在磁性、导电性等方面物理性质也发生显著变化,为地震勘探及磁法勘探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通过实例介绍了利用三维地震勘探和磁法勘探相结合准确圈定各主采煤层火烧区边界的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长垣断陷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浅部构造特征,跨长垣断陷完成了一条长度49 km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和一条长度7 km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根据获得的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研究区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长垣断陷是一个东深、西浅的箕状断陷;黄河断裂为西倾的铲形正断层,其浅部错断了埋深约190 m的第四纪地层,其下部错断了多组反射地层和盆地基底,属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长垣断裂浅部错断了新近纪地层的底界,向下延伸至基底之下,属前第四纪断裂。本文研究成果为新乡市及其邻区的活动构造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