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边境旅游是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并结合陆地边境地级行政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从空间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两个方面刻画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格局,探讨中国陆地边境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范围共涉及3 341个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约占34.36%,建筑与设施是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类型。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是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地区。在2006—2015年间,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最快的是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东部边境地区;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边境地区,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东部、西南部以及西藏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形条件、文化多样性、区位条件、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旅游设施水平是影响边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边境旅游发展政策,加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开发和区域旅游合作,完善旅游设施,积极探索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将新社会经济学的网络嵌入性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相结合,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对城市间不同维度的关系进行指标分解和量化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识别边缘城市,测度网络嵌入性,从人力资源、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信息化程度、旅行社接待能力、酒店餐饮业接待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7个方面探究影响因子作用的空间差异,对山东省旅游边缘城市的网络嵌入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协同水平较低,冷热点城市分化现象显著,部分城市处于明显的边缘化地位;地理性边缘与功能性边缘并存,以地理性边缘为主;各因素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视角提出改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产业互补、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次级中心城市和凝聚子群等方式提高网络嵌入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定量研究较少。文章在对乡村旅游研究述评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以西南农家旅游的典型——成都市为例,分析了影响城市郊区乡村旅游的人文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因素。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休闲传统、客源市场和交通便捷性、节庆活动和知名度、空间竞争、旅游资源条件、政府的支持力度、经营者投资和管理水平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何昭丽  孙慧  张振龙 《干旱区地理》2017,40(6):1282-1289
为了更好地提高旅游专业化水平,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根据2004-2014年跨省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效率,全面分析了入境旅游发展效率的区域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较低,呈现低位小幅波动特征;东部、中部、西部的技术效率分别为0.65,0.49,0.4,中部效率为中间水平,技术效率东西差异明显;旅游资源品位、贸易开放度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效率的正向影响最明显,交通状况、外资开放度、产业环境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小;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首先建立入境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入境旅游发展定量评价,进一步分析辽宁省城市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及空间差异,并试图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开放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年中国已经开通地铁的六个城市的统计数据,选取影响城市内部地铁建设的因素,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中国城市地铁建设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分析六个城市地铁建设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影响因素可归为三个主要因子,即城市建成区规模、政策支持和灵活、便捷的交通因子;城市现有的交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公路客运交通状况。②六个城市地铁建设的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按其驱动因子的个数,又可分为单因子驱动型,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多因子驱动型,如天津和南京。  相似文献   

7.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陈秀琼  黄福才 《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入境旅游市场为对象,引用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西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与区内各城市目的地市场的竞争态。结果表明,港澳台、马来西亚、越南、日本占据着广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内各城市目的地市场发展水平不合理,瘦狗市场与幼童市场数量众多,市场仍然处于开发潜力阶段;广西入境旅游市场基本上遵循了市场竞争态转移的规律和方向,但脆弱性依然明显,必须从根本上推动旅游业改革,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保继刚  甘萌雨 《地理科学》2004,24(3):365-370
采用1982~2001年间中国28座重点旅游城市统计资料,并参照1989~2001年中国旅游统计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从总量、个案、时空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变化规律,得出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理集中指数变化趋缓的结论,并从城市旅游驱动力变化、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等方面进行地位变化的因素分析。最后,还讨论了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以城市整体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经济发展和各地城市综合环境改观及基本设施的完善,使城市自身兼有了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功能,其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旅游所固有的内涵,使城市的项目建设、景区开发、城市特有氛围培育等均成为城市旅游自身发展中重要的资源。本文论述了城市旅游的概念及特点,以旅游城市大连为着眼点,通过对大连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提出大连发展城市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大连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毅  马耀峰  薛华菊 《地理学报》2013,68(12):1689-1701
运用锡尔指数、ESDA、质-量矩阵、Pearson 相关系数等方法,从时序演变、空间关联、质-量态势、区域影响因素4 个视角对近10 年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①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整体呈提升态势,中部逐渐赶超东部,西部常年最低。② 省区间服务质量差异存在收敛趋势,地带内差异比重较高。东、中部服务质量势能差转换较好,差异在低值上表现出连续倒U型演变;西部差异高度震荡,服务质量势能差没有实现稳定、渐进式转换。③ 与入境旅游流及收入不同,多数年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未呈现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④ 局部空间相关关系的波动主要由邻近省区一方跃迁造成,多为质量下降型;低值集聚区在西部扩大的同时,由西南内陆向南部沿海扩散。⑤ 东部高值集聚区比重较大,但显著程度降低;中部随着吉林的崛起,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显著程度超过长三角;西部形成滇-川、新-青-藏两大显著低值集聚区。⑥ 东部质-量态势最优,但出现数量型粗放发展趋势;中部质量发展好于数量;西部质-量态势日渐堪忧。各省区表现出9 种质-量态势演变类型。⑦ 入境旅游服务质量与接待设施、劳动力供给、经济生活水平等区域因素正向相关,与入境旅游收入及接待量相关关系不强。  相似文献   

12.
林志慧  陈瑛  刘宪锋  马耀峰 《地理学报》2022,77(8):2034-2049
基于1997—2017年中国60个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数据,辅以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城市合作网络时空格局,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方法对合作网络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 中国60个入境旅游城市合作网络强度逐渐增强,国家层面合作网络结构逐渐显现,合作强度前5名的分别为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和上海—深圳。② 整体网络特征上,网络密度逐渐增加,整体网络通达度在提升,城市“领导者”地位在下降,网络整体均衡性在提升,且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城市合作最紧密,西部地区城市次之,中部地区城市紧密度最小。③ 个体网络特征上,将中国入境旅游城市分为外向型、内聚型、均衡发展型和孤立型4类,且权力角色上呈核心领导者、次核心领导者、一般合作者和边缘合作者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④ 地理空间邻近性、旅游资源差异、旅游接待能力差异、城市规模等级和旅游交通情况的相近性对网络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差异对中、西部地区城市旅游合作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对整体网络和东部网络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为研究单元,探讨2008—2017年云南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揭示因子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相对差异维持高水平且变化不大,但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显著。②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由高至低的区域数量呈“纺锤”状分布演化。③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逐渐呈“东南和西部高,西南平衡,西北低”的空间特征。④影响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度和GDP。⑤各项影响因子对旅游发展水平的解释力呈非线性加强或双加强作用,且因子解释力统计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文龙  吕君  王珊 《干旱区地理》2019,42(2):404-413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可或缺;以内蒙古8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函数模型法、ArcGIS Voronoi图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入境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研究区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产业实力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组织接待能力空间呈现破碎化特征。(2)竞争力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且竞争力较强的县域多分布在内蒙古边缘区。(3)强竞争力与较强竞争力县域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通辽、锡林浩特形成两大竞争力集聚区。(4)准则层中障碍度指数由大到小排名为:旅游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能力;指标层障碍度来看,位于前5名的单项指标分别是: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外汇收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国际旅行社数。(5)旅游资源吸引力与旅游组织接待能力相差悬殊是造成内蒙古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旅游产业实力差异加剧了竞争力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的空间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凯  路春燕 《干旱区地理》2012,35(2):281-287
 旅游知名度是游客旅游决策的主控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旅游目的地获取潜在客源的重要手段。以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为研究内容,从入境游客认知视角,在大样本入境游客实证调查资料的支持下,运用Moran指数和相关性检验,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属性,其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类型与等级差异。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存在地域相邻高度相关;沿海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存在高度相关;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具有明显的类型或等级相关;国际焦点关注的入境旅游热点城市认知与其它城市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亚辉  全华  王亚力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903-1916
近年来交叉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主流范式。入境旅游研究一直以来又是旅游交叉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国际友城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外交关系。探讨国际友城关系的入境游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挖掘入境旅游的驱动力。基于此,论文将国际友城关系(城市外交)纳入城市入境旅游影响因素模型,以中国60个典型城市197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法实证检验了城市缔结国际友城、国际友城累计数对城市外国游客规模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否因城市的区位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研究发现:① 城市缔结国际友城关系,显著增加了城市外国游客接待规模。平均而言,城市缔结国际友城比未缔结国际友城接待的外国游客多约150%~160%。② 城市缔结的国际友城累计数的增加对城市外国游客接待规模的正向促进作用平均达3.6%~3.9%,即城市缔结的国际友城累计数每增加1%,城市接待的外国游客规模平均将增加3.6~3.9个百分点。③ 缔结国际友城以及国际友城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外国游客规模的推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中西部城市的异质性强于东部和东北部城市,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城市开展国际友城关系的时间长短以及与国际友城外方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密切程度等因素所致。④ 理论上城市缔结的国际友城累计超过50对时,再增加国际友城数量对城市外国游客规模的推动作用将不再明显。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传统入境旅游的研究视角,更丰富了入境旅游驱动力理论,同时为中国城市借助国际友城关系推动外国游客规模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刚强  李映辉  刘娟 《地理研究》2011,30(6):1044-1054
基于规模分布模型的应用探讨,本文利用1999~2008年中国各地市的入境旅游人数数据,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及其内部结构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受规模下降趋势变化的影响,以相同门槛规模为取样标准所得的规模分布系数在时间纵向上将具不可比性,此时以相同地区取样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更具合理性.全国与东部、中部与西...  相似文献   

18.
王睿  张赫  强文丽  李凡  彭竞仪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1999-2010
论文选择中国1897个县级城市作为研究单元,基于CHRED-online碳排放公开数据库以及县、县级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中国县级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人口、经济、土地多维度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县级城市碳排放量非均衡性较高,碳排放总量高值地区数量少,但数值较大。② 碳排放总量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东高西低格局,高值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大城市周边和内蒙古中部、北部地区,呈“簇状”分布结构。人均碳排放强度和经济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北高南低格局,主要聚集于内蒙古中部、北部和新疆青海交界地区。③ 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对县级城市碳排放总量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总量影响不明显。经济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各指标之间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影响最为剧烈,并呈现非线性增强作用。④ 在分地区差异性比较中,城镇化水平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影响作用最为剧烈。在同一指标的解释力和关键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方面,东、中、西部地区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应结合高碳排放区域和城镇化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差异化控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