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50年代自然区划、黄秉维先生提出自然地理学研究三个新方向、中国自然地理的编写及对北京大学地理教育的关心等几个方面回顾了黄先生为地理学发展而孜孜不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50年代自然区划、黄秉维先生提出自然地理学研究三个新方向、中国自然地理的编写及对北京大学地理教育的关心等几个方面回顾了黄先生为地理学发展而孜孜不倦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勤业  郑度 《地理学报》2010,65(9):1146-1150
黄秉维先生是世界著名地理学家,是继竺可桢之后的地理学一代宗师,我国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黄秉维先生就深入开展了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自20世纪50年代起,黄秉维先生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在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领域不断开拓进取.  相似文献   

4.
<正>黄秉维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国际著名地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并长期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年2月是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其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服务地理学创新与发展,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在地理资源所联合举办了"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国家自然  相似文献   

5.
笔谈:地球系统科学——庆贺黄秉维院士八十五华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学报》1998,53(1):1-1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黄秉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强调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并身体力行在研究工作中充分体现这一学术思想。1953年,他首次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继40年代完成具有开拓意义的部门自然区划后,1959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为中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50年代后半期他提出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三个新方向。黄秉维教授重视地理学为经济建设服务,主持了许多重大研究项目,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年是黄秉维教授85寿辰,本刊发表这一组笔谈,以此祝贺他健康长寿,为我国地理学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8日,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国际著名的地理学家黄秉维先生驾鹤西去,与世长辞。这是中国地理学界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黄秉维先生在地理学的科学园地中辛勤耕耘了71个春秋。自20世纪50年代起,黄秉维先生曾经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职务,在发展和繁荣中国现代地理学事业的进程中,黄秉维先生禅精竭虑,成就卓著。他在中国自然区划研究、土壤侵蚀与保持研究、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研究、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研究、坡地利用与改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9.
《地理科学进展》2013,(4):F0002-F0002
黄秉维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国际著名地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并长期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年2月是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其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服务地理学创新与发展,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在地理资源所联合举办了“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黄秉维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和重要开拓者, 他较早的关注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动态, 为地理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黄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我们系统回顾了黄秉维先生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通过学习黄秉维先生关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 发现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领域研究实践印证和体现了黄秉维先生注重全球变化综合研究、区域研究与不确定性研究的前瞻性理念。本文力求在理解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探讨全球变化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 明晰了未来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本文将为全球变化新形势下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为应对全球变化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姚鲁烽  王英杰 《地理学报》2016,71(5):883-892
罗来兴先生是中国著名地貌学家。他在中国黄土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等地貌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罗先生先后在中国东南丘陵、黄河流域、横断山脉、黄土高原、天山山地等地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野外考察资料,对研究区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空间规律、演化过程等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分析。罗先生发表了多项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地貌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吴正  王为 《地理研究》2007,26(6):1069-1076
本文为缅怀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曾昭璇先生的纪念论文,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曾昭璇教授学识渊博,在自然地理、地貌、历史地理、人类地理、方志学以及民族学和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卓有建树。他先后开创"岩石地貌学"、"历史地貌学","人类地理学"三个新领域,填补了学科的空白。曾昭璇先生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提倡"地理科学乃经世致用之学",主张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曾昭璇先生除科研外,一生以教书为业,致力于地理人材的培养。他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认为教材决定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提出高等师范的地貌学教材要在"浅、广、新"三方面下功夫。这不仅是编写地貌学教材的要求,更是一种独特的高校地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惠民河是北宋东京(开封)“四大运渠”之一,在航运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惠民河由三河段组成:闵河、蔡河、自合流镇大流堰至长平镇入蔡河的运河.除蔡河外,共余两河段均为北宋时开凿.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及野外调查,论述惠民河的几个问题:北宋开凿惠民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水源不足及西南部地区的航运问题. 开凿惠民河的工程包括两部分:一是自颖昌府(今许昌)凿渠引潩、洧二水至京城(开封),以通京城西南之漕,并补给原有运河的水源;二是从合流镇(今西华县逍遥镇)大流堰开渠至长平镇(今西华县东北).并在方城廊道开挖渠道,试图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淮河流域间的交通.但因设计不够周密,工程质量低,方城的渠道未能开通. 北宋开凿了惠民河,实现了区域性的南水北调,对航运及灌溉起了积极的作用.惠民河的设计,线路的选择及其他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今天中线南水北调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传康 《地理研究》1993,12(3):124-132
本文对丘宝剑的气候区划研究的思想渊源、主要著作、基本观点作一个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值吴传钧院士八十华诞(1918~1998)之际,本文谨以他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系统学说为题来祝贺。他在人文地理学中系统阐发了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方法论,是我国最杰出的地理学大师之一,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16.
王乃樑先生对中国地貌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多闻  夏正楷  朱诚 《地理学报》2016,71(11):2037-2048
王乃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貌学家。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中国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四川、湖北和广西等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貌和新生代沉积研究,在新生代沉积与地貌演化历史、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学、地貌学与沉积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地貌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诸方面,为中国地貌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7.
Tanzhuo Liu   《Geomorphology》2003,53(3-4):209-234
Rock varnish is a manganiferous dark coating ubiquitous in desert landscapes.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varnish microstratigraphy as a chronometric indicator, varni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radiometrically dated and undated late Quaternary lava flows in Amboy, Cima, and Pisgah volcanic fields (AVF, CVF, PVF) in the Mojave Desert of California, western United States. Varnish microstratigraphies show a replicable layering sequence that appears to recor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that likely correspond in time to the Younger Dryas and Heinrich events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Microstratigraphic patterns on these volcanic fields match patterns found in varnishes from other western US sites with available radiometric age constraints. Based on this regional chronology, varnishes from the A flow, H flow, and a stone pavement surface in the Cima volcanic field were estimated to be 16.5–24, 74–85, and 74–85 ka, respectively; these 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cosmogenic 3He ages of 18–20, 72–74, and 80–85 ka for these geomorphic surfaces. Varnishes from the I flow at Cima yielded a puzzling age estimate of 39 k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an older 3He age of 37±6 ka reported for the I flow, but inconsistent with a younger 3He age of 31±7 ka and a cosmogenic 36Cl age of 27±1.3 ka for the same flow.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varnish age data, with knowledge of then available field mapping results of the I flow, suggests that the I cone is polycyclic and different flow units were probably unintentionally sampled in the field. The revised varnish ages of 30 and 39 ka for the I flow thus may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3He and 36Cl ages. In a blind test of the method, varnishes from the Phase 1 flow at Pisgah, an unnamed flow (called here the I′ flow) at Cima, and the Amboy flow were estimated to be 24–30, 46–60, and 74–85 ka, respectively; these ages agree well with 36Cl ages of 22.5±1.3, 46±2, and 79±5 ka reported for the same flows by Phillips [Geomorphology (2002).]. These test results provide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varnish microstratigraphy, once radiometrically calibrated, can be used as a valid dating tool to estimate surface exposure ages of desert landforms in the western US drylands.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Eshelby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resence of an ellipsoidal inhomogeneity in an otherwise homogeneous isotropic elastic medium disturbs an applied strain field which is uniform at large distances. He gives solutions for the strain field due to the inhomogeneity for points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the inhomogeneity and for points at great distances from it. In this note we solve his equations to give the strain field at intermediate distances from the inhomogeneity. These solutions may be useful in practice for interpreting strain measurements made near open fissures or in regions of jointed or fractured rock.  相似文献   

19.
施雅风 《山地学报》2001,19(2):189-192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系王鑫教授(见照片1)对台湾区域地貌与环境地貌研究有突出贡献,先后著书15册,发表文章400篇以上,致力环境科学普及,他的治学方向和实践精神对我国大陆广大地貌工作者和教师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述彭 《地理研究》1984,3(1):26-29
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先驱,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1974年与世长辞。捧读竺老的遗著和传记,我们大家的心情都是十分悲切、十分怀念的。解放前的十五年,竺老是抚育我们成长的大学校长;建国以后的三十年,又是领导我们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科学院副院长。春风化雨,身教言传,对我来说,的确是毕生受用不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