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本文回顾分析1987年3月 ̄1992年5月行肾脏CT扫描102例,其中诊断肾结石31,当时因CT扫描前准备方法问题,及开始经验不足造成4例无结石的病人误诊为结石。找到误诊石的原因是CT扫描前静脉试验及口服泛影葡胺造影剂造成,采取改进CT扫描前准备方法;(1)扫描前不行静脉试验(2)口服造影剂改为口服温水或牛奶,经上述改进方法,以后未出现造影剂造成肾结石误诊。  相似文献   

2.
评价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在运气了管扩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19例支气管扩张的HRCT表现并与X线平电及常规CT扫描进行比较。本组柱状支气管扩张占63.6%,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占26.32%,囊状支气管扩张占10.52%,扩张的支气管管壁厚度在1-3mm之间。HRCT扫描是诊断支气管扩张最安全,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3D98软件对22例复杂性颌面外伤常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CT重建,讨论了三维CT诊断颌面外伤的优越性,提出尽管三维CT在骨折探测方面不及二维CT,但三维CT在评价骨折的形态,范围,骨折块移位及骨折所致的面部畸形方面优于常规CT,它是对二维CT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4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在CT扫描下未发现病灶影,仅显示出中到右侧脑室因受压移位,核磁共振提供了诊断所需的参考证据。建议对硬膜下血肿应采用核磁共振为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HRCT(高分辨CT)图像是较常规CT具有更清晰的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从而提高病灶细节以及正常和异常细微结构的显示能力,对配合临床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如何利用普及型CT机获得HRCT图像。我们做了技术上的改进,并在不增加设备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功能,提出一些技术参数,主要是扫描层厚,管电流及扫描时间,高分辨薄层重建,尽可能的缩小显示野,加大矩阵等。所得到的图像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例小于1cm的肺内微小结节病灶的分析,比较了螺旋CT扫描,常规CT扫描,及胸部平片在临床应用的价值,认为螺旋CT扫描高分辨薄层重建可以提高肺内微小结节的检出率,并有利于研究结节的内部,边缘和结节的周围情况,从而对早期肺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方法,增加对头颅腔隙梗塞诊断的可靠性.材料和方法:对临床疑有腔隙的病人在基底节区及可疑部位加用HRCT扫描,遇到腔隙病灶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分时,在相同层面或上下1~2mm处做HRCT扫描.结果:有208例常规CT正常的病例中发现了腔隙灶,在遇到的320例不易诊断的可疑病灶中,经HRCT确诊的真正腔隙灶89例,伪腔隙(像素)231例,同时发现对正常腔组织结构的显示要较常规CT优越得多,结论:HRCT不仅能提高腔隙梗塞的诊断率,还能辨别伪腔隙是弥补常规CT对腔隙诊断不足的较好手段。  相似文献   

8.
全身扫描机,即全身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摄影装置,其研制与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把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全身CT扫描机CT-C6000的设计与实现介绍给大家,为我国的CT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CT在岩土实验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CT对岩石、土壤、水体多种成分的冻结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CT检查实验样品的数学原理。对图像的分辨率和伪影进行了讨论,对实验样品的最佳扫描条件进行了分析。为了定量分析岩土CT图像,以便深人地动态研究在不同实验过程中土样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物质成份的迁移,需要针对扫描样品建立数值方程。通过对各种形状、尺寸、密度和组分的标准样品进行大量的CT扫描,对理论方程进行了验证。对扫描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CT值随物质密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其斜率与物质成份有关;对于高密度的物质,CT值随着样品直径的减小而增加。为了以统一的数学模型描述实验样品的CT值,对理论公式进行调整、建立了半经验数值方程。利用数值方程可以定量分析岩土样品在冻结过程中的水份迁移,冻结澎胀变形;在外力作用下组织结构的变化;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在冻结层面及未冻水的含量;在自然状态中材料的孔隙度等等工程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实验证明,CT用于岩土及其它材料科研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声光衍射原理,提出一种全新扫描方式和图象重建方法的医学CT技术设想。在理论上给出了新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并提出新方法实用化实验的参数和条件。与现用的CT相比,交真有扫描时间短,重建图象速度快,对人体无害,图象分辨率高,成本大幅度降低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56例卵巢上皮肿瘤(良性72例,恶性8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检测,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对照,比较CT、CA125、HE4及联合应用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清CA125及HE4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肿瘤组;CA125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高于HE4,特异度低于HE4;CA125联合HE4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于CT;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2%、88.9% 和92.3%,高于单独CT或肿瘤标志物诊断。结论: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眼球内肿瘤的CT表现特点。地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眼球内肿瘤的CT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CT在眼内肿瘤的诊断上有以下优势:(1)可以弥补眼底镜检,荧光血管造影以及超声波之不足;(2)高分辨率CT及薄层扫描能较好的显示眼内肿瘤其伴存的钙化,出血等,以及向眼球外扩展的程度。结论:目前CT为诊断眼球肿瘤的常用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CT表现从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平扫密度特征及强化程度,病灶有无囊变及腹水等进行分析。密度特征以子宫肌层密度作为参照。结果:12例患者临床上发病年龄为23~66岁,平均38岁。其中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宫颈癌1例。12例肿瘤均为单侧。大部分肿块形态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肿块小者约1.5cm×2.0cm,大者约5.5cm×7.0cm,平均约2.8cm×3.0cm。CT平扫7例为实性肿块,4例为囊实性,1例为完全囊性。无腹水8例,少量腹水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不均性轻度强化为主要表现,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卵泡膜细胞瘤CT表现的良性形态特征,特别是其乏血供性轻度强化特征,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颅内钙化性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钙化性转移的CT表现及其与原发肿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复习经过病理及手术证实身体各部位存在原发恶性肿瘤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钙化性转移的病例25例,病人年龄34-83岁,其中肺癌20例,乳腺胶质癌3例,结肠粘液腺癌3例,成骨性骨肉瘤1例,卵巢粘液腺癌2例,采用CT平扫加强化扫描.结果 20例患者CT扫描显示,颅内钙化性转移表现为脑实质内结节状或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欠清晰,增强扫描结节状及斑片状高密度影轻微强化,边缘变清楚,外形轻微增大.结论钙化性转移是一种少见的转移方式,当某一患者身体某一部为患有原发癌,而其它部位发现钙化性病变,不应忽视钙化性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幕上及幕下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使用GE Highspeed CT/i,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使用GE signa Twinspeed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MRI平扫,观察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幕上及幕下脑室中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对比CT检查的表现与MRI检查的表现。结果:在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中,13例位于右侧侧脑室,9例位于左侧侧脑室,11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皆有肿瘤,另外6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皆有肿瘤;39例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52 mm;36例呈不规则分叶状,3例肿瘤边界模糊;部分肿瘤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的部位及特征性较为典型,通过CT扫描以及MRI扫描,均能有效地检出中枢神经细胞瘤,而MRI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检查结果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检查呈不典型表现的卵巢畸胎瘤50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0例中,均发生于单侧卵巢,右侧27例、左侧23例。大小范围为1.1~12.8am。形状呈类圆形43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2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45例、实性5例。根据肿瘤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囊肿型38例(偏低密度囊肿型12例,高密度囊肿型9例,厚壁囊肿型9例,薄壁囊肿型8例)、无壁全脂肪型3例、实性型5例和混合肿瘤型4例。结论:有些不典型畸胎瘤也具有一定的CT特点,熟悉其CT征象及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胸腔积液的X线与CT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诊断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通过对照分析了280例胸腔积液X线和CT表现。结果:发现其有特异性表现;结论:对鉴别胸腔积液与炎性病变及良恶性肿瘤等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临床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了63例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征象及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63例患者包括多发者39例,单发者24例。CT检查病例全部平扫,其中49例行增强扫描,观察CT对脑转移瘤的定位及定量价值,总结CT变化规律。结果:CT发现病灶118个,其中单发病灶34个占28.3%,2个病灶的58个占49%,2个病灶以上的26个占22.7%。目前CT对老年人脑转移瘤的定位,定量,定性都有特征性,方便快捷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基于CUDA的三维重建过程实时可视化方法(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某些用于在线控制的CT系统中,经常有必要在扫描过程中检查中间结果从而排除故障。然而实时的重建与体绘制对系统计算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难以实现。本文针对锥束CT提出了一整套实时重建可视化方法,并在最新的图形处理器Tesla C 1060上实现。与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同,这种方法在扫描得到每一张投影后,实时显示重建过程的中间结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投影数据逐步合成三维重建结果的过程,也可以预先看到探测器的缺陷对重建结果造成的破坏。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实现4D CT可视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