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发生的两次高位大型滑坡,形成堰塞体阻断金沙江,其溃决洪水对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与工程验证、遥感影像、倾斜摄影测量、岩体微观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白格滑坡发育于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坡体属于河谷型构造破碎松散体;(2)坡体物质主要由弱变形构造透镜体岩块和强变形错动带(糜棱岩带、碎裂岩带、断层泥)组成,镜下岩石结构破坏严重,岩石强度显著降低;(3)断层破碎带控制滑坡体两侧及后缘边界,为滑坡提供了侧向及后缘的切割面;(4)不连续错动带为白格滑坡的滑动层,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发生贯通,导致坡体发生多期次崩滑;(5)综合坡体失稳启动分析,白格滑坡为"推移式+牵引式"混合型滑坡;(6)白格滑坡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耦合作用相互交替下促进形成,加之金沙江对坡脚掏蚀,松散体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剪切破坏致使滑坡发生.白格滑坡事件可为研究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中大型滑坡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域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重力滑动构造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平缓的断裂面或滑脱带上覆盖着一套外来的、遭受过不同程度构造变动、并与下盘明显不谐调的岩席、岩片,曾被称为表皮滑动构造、缓倾冲断岩席、逆冲推复体、褶皱推复体、叠盖推复体、推复构造、辗掩构造、拉铺构造、脱底构造、滑脱构造、表皮构造、表皮褶皱、薄皮构造、逆冲岩席、纳布构造、锅底构造、推复体、飞来峰、外来体、冲断带、滑乱层、滑动体、滑脱带、古滑坡、浮褶、飞帽、岩席、岩片、阿尔卑斯型构造、北票式盖层褶皱等等。这些构造系由侧向推挤或重力滑动(或二者兼有)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将茅山断裂带中段的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用于研究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可以将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深度的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局部异常解释为浅部地质体引起,区域异常解释为深部地质体引起。基于此种地质解释,分析了不同深度地质体与重力异常的对应关系,并对产生异常的原因进行解释,推断出该区的主要断裂构造,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形式与重力异常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金刚石的包裹体中含有丰富的地幔信息.对山东蒙阴、辽宁复县两地金刚石中包裹体矿物包括橄榄石、石榴石、单斜辉石和铬铁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金刚石包裹体矿物的主量元素显示华北地台至少在古生代金伯利岩侵位时具高度亏损玄武质的难熔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应用适用于石榴石橄榄岩相的单斜辉石温压计对金刚石包裹体中透辉石进行了计算,得出华北地台金刚石形成于1 083~1 194℃、5.3-6.1 GPa的地质环境下.蒙阴和复县两地金刚石包裹体所反映的古老岩石圈地幔虽然都表现为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均一性.同时,通过对华北东部古生代与新生代地幔矿物的主量元素及地幔热状态的对比,结合现有的地幔岩石学和地幔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认为软流圈物质对古老岩石圈地幔的侵蚀作用能较好地解释华北岩石圈减薄.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工程地质工作中,滑坡是重要的物理地质现象之一。“滑坡”是岩石(包括土体)由于重力作用,而沿着山坡向下滑行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大半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作用有关。滑坡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过很长的过程。有关滑坡的基本原理、滑坡调查方法和研究滑坡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在许多苏联译本和“地质知识”1956年第4期陈萝熊工程师“滑坡的基本原理与滑坡类型”中已有专题介绍,不再论  相似文献   

6.
苏北盆地岩石密度界面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地质体之间的密度差异是开展重力勘探研究的地球物理前提。密度界面的划分与构造层的划分具有密切关系,测定地层(岩石)密度并分析测定结果是重力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据苏北盆地及相邻地区出露岩石的实测密度数据,将该区岩石按照地层、侵入岩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将地层纵向划分为新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太古宇—三叠系3个超密度层,2个Ⅰ级密度界面和3个Ⅱ级密度界面; 通过综合分析地层界际密度和系际密度特征,阐述地层及侵入岩的密度特征及其与重力异常的关系,为该盆地重力资料解释和石油勘探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密度界面的划分与区域构造及储油构造具有密切关系,计算密度分界面起伏或深度变化在区域构造研究和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初洞岩体是一个罕见的复杂地质体。它以其独特的岩石外貌、多期次的矿物世代、罕见的组构特征及复杂的变形机制而不同其它岩体。在研究其岩石结构构造基础上,对反映其成因信息的组构特征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将其命名为流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流纹斑岩、碎斑熔岩及流纹质碎斑岩组成“三位一体”的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并依此建立起特殊构造环境下岩石分阶段逐渐自碎的一种新底辟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8.
初洞流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洞岩体是一个罕见的复杂地质体。它以其独特的岩石外貌、多期次的矿物世代、罕见的组构特征及复杂的变形机制而不同其它岩体。在研究其岩石结构构造基础上,对反映其成因信息的组构特征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将其命名为流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流纹斑岩、碎斑熔岩及流纹质碎斑岩组成“三位一体”的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并依此建立起特殊构造环境下岩石分阶段逐渐自碎的一种新底辟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9.
滑动构造是指地质体沿一个斜坡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构造而言,也就是马杏垣教授所说的重力滑动构造。即在重力影响下的岩石变形过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滑坡是现代公路、铁路等交通基建工程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重丘、山地等地段修筑公路工程极易出现滑坡地质灾害。这些滑坡的成因以及相关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目前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状态。文章基于学堂湾滑坡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从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周界、滑坡体与滑带的物质结构特征、滑床、滑坡变形破坏迹象等,深入分析了学堂湾滑坡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滑坡成因,指出大量的雨水和不合理的施工扰动是滑坡发育的外因;坡体本身的地质条件如岩石的裂隙、岩土体的透水性以及水的疏导条件等是其内因。文章将宏观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工程实际对滑坡治理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平均重力差值异常法在寻找盐类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异常是地下诸地球物理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数据处理对异常的推断解释显得特别重要。重力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较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为了突出不同深度不同大小的异常,从而作出最合理的地质解释,经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用平均重力差值异常法解释重力异常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找矿效果。地面观测到的重力异常随着地质体埋深增大而衰减。深而大的地质体,在不同的深度异常特征变化较少;而浅而小的地质体,在不同的深度异常特征将急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2.
Calabro Luca(?)ian亚平宁山脉地区,分布有各种形式的重力破坏及滑坡活动。由于它们的特征、规模及影响范围巳对本区居民构成了严重威胁。对山体斜坡地貌成因的分析表明,本区广泛地保留着古代及近代山体运动的痕迹。滑坡活动常伴随着岩体的重力运动。而由于这些运动的规模及特征使得它们很难同纯粹的重力构造现象分别开来。根据本区大区域滑坡活动的系统记录,通过对区域特征及滑坡事件资料的汇编,可以看出,这些现象反映了影响此区域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地貌形成及演化过程。通过把本研究区同其它具有类似岩层、结构及气候条件的地区加以比较,可得出一  相似文献   

13.
冀东地区始太古代早期—冥古宙锆石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最古老大陆地壳的形成、组成和演化是阐释地球壳幔物质分异、构造演化的逻辑起点.由于长期地质作用改造,地球上保存的古老陆壳物质十分稀少,寻找和研究都极具挑战性.在冀东卢龙喇叭山地区,早期研究发现含有大量3.4~3.8 Ga碎屑锆石的铬云母石英岩,岩石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与迁安黄柏峪地区的铬云母石英岩十分类似.本...  相似文献   

14.
以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成因为指导,针对区域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中的局部重力高异常的空间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路线地质调查成果,从三维角度认识重力高异常组合所反映的地质体主成分相构造地质特点,探讨重力高异常的成因机制,以揭示地质体的空间成生、演化规律,为区域地质调查中局部重力异常的解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周志鹏  杜秋姣  梁青  王杰  曾佐勋  王雄 《地球科学》2014,39(12):1887-1895
为了研究大震(Ms≥7)和巨震(Ms≥8)与重力异常和活动断裂的关系.利用EIGEN-6C重力模型计算了相关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查阅了相关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活动断裂构造.分析了重力异常突变带和活动断裂带与这些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大震和巨震常在重力异常突变带和活动断裂带交汇处发生.结合前人对地球深部构造特征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流变模型来解释大地震发生于重力异常突变带和活动断裂带交汇处的原因: 地壳深部流变层(体)流动受阻碍而引起重力异常和能量积累与释放.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及其成生演化的基础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尤其是构造地质学理论解决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与构造现象和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二者的研究目的虽然不同 ,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相同的 ,即都是地质构造 ,所研究的又都是地球变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及其各类效应。文中讨论了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之间的基本关系 ,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深部构造、浅部构造以及表层构造动力学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场与岩土体稳定性的关系 ;活动构造与工程建筑安全性的关系以及地质构造与崩滑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秦巴山区浅层滑坡内动力地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熊炜  刘可  范文 《地质力学学报》2018,24(3):424-431
以秦巴山区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淀沟浅层滑坡为例,通过区域宏观构造、边坡细观结构、岩石微观构造等多种尺度详细剖析浅层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内动力地质成因。研究表明:秦巴山区浅层滑坡的成因机理与内动力地质条件密不可分。滑坡多发育于软弱变质岩区,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褶皱、断层等宏观构造在区内连续、交错分布,造成岩石内部的矿物发生变形、拉长、剪断等,形成韧性剪切带,并产生大量微裂隙,多期次岩脉填充交切,使岩体性质更加劣化。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内部片层状结构发生弯曲、折断、压裂等一系列微观变形,是变质岩主要的变形破坏方式。区内断层与滑坡斜交,岩层及褶皱枢纽产状与滑坡坡向同向同倾,也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孕灾条件。这种相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再受到人类活动和降雨等外动力因素影响,极易引发浅层滑坡,进而对附近居民及建筑物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刘建生 《江苏地质》2013,37(4):626-634
以江苏南部1:20万重力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内岩石及地层密度特征的归纳与分析,对区内重力场形成的地质因素作了讨论。对区内重力场进行了分类、分区及地质解释。通过进一步对区内重力资料的数据处理,一方面对区内莫霍面及印支一燕山面的埋深、形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作了讨论,另一方面对区内断裂构造及变质基底分布格局也作了推断解释。  相似文献   

19.
以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成因为指导,针对区域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中的局部重力高异常的空间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路线地质调查成果,从三维角度认识重力高异常组合所反映的地质体主成分相构造地质特点,探讨重力高异常的成因机制,以揭示地质体的空间成生、演化规律,为区域地质调查中局部重力异常的解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地质构造及其活动特征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是工程地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川西南大凉山区美姑河流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和大型古滑坡精细化调查的基础上,以流域内的典型古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几何学、变形学、运动学和活动性特征,深入剖析了沉积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节理构造等不同的地质构造类型对大型古滑坡的孕育的控制作用,认为地质构造对大型滑坡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不连续结构面控制了滑坡发育的边界,(2)断层破碎带、褶皱弯滑作用的滑动层面、沉积结构软弱夹层等孕育滑带的形成,(3)节理构造形成的裂隙构成地下水储集和运移的通道,促进滑坡的孕育和大型滑坡的发生,(4)活动断裂制约着滑坡地貌发展演化,诱发断裂活动的地震导致了大型滑坡失稳。建议在美姑河流域的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应加强不同尺度,尤其是中小尺度活动构造与滑坡发育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