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冰缘遗迹(特别是冷生楔形构造及融冻褶皱)是重建古气候及第四纪晚期多年冻土环境的重要证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冰缘现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为准确了解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区域冻土演化历史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荷兰自由大学共同组成科研小组,于2018年5—6月组织了"鄂尔多斯高原...  相似文献   

2.
3.
长白山古冰川、冰缘地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裘善文 《第四纪研究》1990,10(2):137-145,T002
白头山是中国东部发育末次冰期冰川的代表性地点之一。它发育在70000aB.P.形成的火山锥体上。遗留有古冰斗、冰川槽谷、终碛垄等遗迹,地形雪线高度为海拔2200m,属火山口(锥)冰川,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该区是中国东北两大现代冰缘区之一,属中纬度垂直冰缘带,冰缘营力以寒冻风化为主,发育了十多种冰缘地貌类型。冰缘带的下限可确定在暗针叶林的下界,约与年平均气温0℃的等温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遗迹及古地理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周秉根  邹学勇 《冰川冻土》1989,11(2):161-166
  相似文献   

5.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及拉尔敦达坂冰缘块体运动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之久  熊黑钢 《冰川冻土》1993,15(2):199-206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冰缘与分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容全 《第四纪研究》1990,10(2):125-136
在描述和分析中国北方残存古冰缘遗迹的基础上,把第四纪晚期不同期冰缘在同一剖面内叠置的结构划分为两种类型:山地剖面冰缘结构型和平原(或高原)剖面冰缘结构型。两种类型的剖面都具有冰缘分期意义,但以平原(或高原)剖面冰缘结构型的分期结果最完整。根据平原剖面冰缘结构型的对比研究和14C定年数据的综合分析,从45000年以来在中国北方存在七个冰缘期。它们出现的时间顺序为:45000 aB.P.、37000—35000 aB.P.、25000—13000 aB.P.、9500—9000 aB.P.、5500aB.P.前后、2395—1970 aB.P.和1350—1495 A.D.。因此,冰缘现象证明45000年以来在中国北方有七次明显变冷过程,即有七个旋回的冷暖交替。冰缘期与沙地中沙丘的流动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部分地与黄土堆积的加速期相一致,并且与内陆湖泊湖面下降阶段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冰缘环境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保来 《冰川冻土》1991,13(3):273-280
  相似文献   

8.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多年冻土与冰缘地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9.
末次冰期极盛期,海面下降,陆架裸露。寒流爆发南下,使亚洲东部平原区比世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低。强寒流的侵袭,使海退后的陆架平原成为我国东部冰缘地貌的形成区之一。陆架上的冰缘地貌包括:大面积分布的沙地、成群出现的沙丘、零散分布的塌陷沉积、类似揉皱现象的波状夹层、频频出现的冰楔等。   相似文献   

10.
内蒙大青山全新世冰缘现象及环境演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崔之久  宋长青 《冰川冻土》1992,14(4):325-331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首次发现中侏罗世蝌蚪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生代的两栖类化石十分稀少,已报道的有尾两栖类仅见产于河北丰宁县凤山炮樟沟晚侏罗世的东方塘螈(Laccotriton subsolanus)、凤山中华螈(Sinerpeton fengshanensis)、辽宁葫芦岛市水口子早白垩世的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 zhongjiani)、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的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和奇异热河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以及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无尾两栖类葛氏辽蟾(Liaobatrachus grabaui)、三燕丽蟾(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北票中蟾(Mesophryne beipiaoensis)。本文记述了一件采自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的蝌蚪化石,这在中国乃至亚洲尚属首次报道,不仅填补了中国中侏罗世无尾两栖类化石分布的空白,而且进一步丰富了燕辽生物群的内容,对早期蛙类的地理分布、形态发生、生存环境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的玄武安山岩是地幔岩经局部熔融形成的高铝玄武安山岩浆在低压环境下结晶演化而成的。氧逸度和挥发分的变化是形成气孔或杏仁状和致密块状玄武安山岩韵律的重要因素。在剖面上,自下而上,岩石的SiO2、碱质、轻稀土含量增加;铁质降低。单斜辉石斑晶的成分特征表明其结晶于低压环境。斜长石中TiO2、相似文献   

13.
1983年笔者对内蒙巴林左旗白音诺铅锌矿床进行物质成分研究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硅锰灰石。该矿物呈柱状和粒状,粒径0.05—0.1毫米。颜色为茶绿色—黑绿色,透明—半透明。 玻璃光泽,性脆,摩氏硬度6左右。比重3.35。光学性质:高正突起,具有明显的多色性:Np—绿色,Nm—棕黄色,Ng—黄绿色。c∧Np=31°—47°,负延长,(+)2V=68°,Ng=1.745,Nm=1.727,Np=1.715。三斜晶系,空间群:P1,a_o=7.482,b_o=11.591,c_o=6.694;α=91°73′,β=93°58′,γ=104°55′。本区硅锰灰石沿锰铁次透辉石裂隙分布,可能为热液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陈三运 《吉林地质》2010,29(1):26-28,40
内蒙古阿尔山大石沟中出现一套石英砂岩,其颗粒成分石英占86%~88%,将石英砂岩和现代不同构造环境海底砂的平均碎屑矿物组合模式比较得出石英砂岩物源区为克拉通内陆块,通过QFL和QmFLt判别图解的进一步验证,物源区为克拉通内陆块。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赤峰早白垩世昆虫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东  朱会忠  陆有泉 《地球学报》1995,16(4):432-439
本文首次描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鞘翅目和异翅目昆虫化石4属5种,其中3新属5新种。这些昆虫化石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类群的对比,为该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最新的依据。由古生态方面分析,该区为湖沼环境,水体充沛,为古黑龙江流域的一部分。文中里阿龙虱科、沼梭科和中生五节蝽科的材料在国内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桌子山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组合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安玮 《现代地质》2000,14(3):366-372
据遗迹化石新资料 ,将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 8个组合 :Taenidium组合、Zoophycos组合、Volkichnium组合、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组合、Granularia组合、 Circulichnus组合、 Chondrites组合及 H elminthopsis组合。其中 ,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与 H elminthopsis两组合属于 N ereites遗迹相 ,并分别出现于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与陆隆浊积扇环境 ;其余 6个组合与 Seilacher( 1 967)的 Zoophycos遗迹相相当 ,代表有机质丰富、平静而贫氧的大陆斜坡环境。遗迹组合序列和遗迹相的递变表明 ,本区在公乌素组沉积期经历了两次由陆棚边缘盆地—大陆斜坡—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 (或陆隆浊积扇 )的环境演变。指出了本组遗迹化石与波兰喀尔巴阡山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在分布上的相似性。认为 Zoophycos相各遗迹组合所赋存的泥灰岩等是很好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17.
侯连海  张子慧 《地质通报》2004,23(8):784-789
研究表明,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的鸟类化石总计有5目7科10属10种鸟类,其中赤嘴潜鸭、白枕鹤和骨顶鸡为中国鸟类首次化石记录。阿善遗址鸟类群除3种为鸡形目地栖者外,其余全为涉水鸟类,是中国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以水鸟为主体的史前时期鸟类群。这些鸟类化石对研究遗址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以及鸟类地理分布、迁徙和演化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历史地球化学的观点,研究了内蒙中部区地台和地槽区各时代常量元素(Si、K、Na、Al、Fe、Ca、Mg)、微量元素(Cu、Pb、Zn、Au、Ag、As、Sb、Hg等)的分布特征,以及稀土元素(La、Ce、Nd、Sm、Gd、Eu、Tb、Yb、Lu)总量变化、元素的配分和稀土元素的组成模式,总结了元素随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演化规律,指出了主要成矿元素相对富集的层位,得出内蒙中部区相对富集轻稀土、贫中稀土和重稀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的白垩系分布和恐龙类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古白垩系的分布为导向,重点剖析了白垩纪恐龙化石重要产地的古生态环境及恐龙种类的适应演化。依据燕山运动旋、岩相古地理、生物种群特征,从内蒙古南部到北部按地层年代划分出三个主要恐龙动物群。并进一步分析了食物能量流通、转化的循环系统,对恐龙动物群种类、数量的影响及其以适应环境为特征的繁衍、发展、分化过程,以及早期与晚期恐龙类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遥感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选择内蒙古中部地区作为典型荒漠化区域,根据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确定决策树的结构以及各类地物在树形中的位置。基于各类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和图像数据反映的综合特征,采取相应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从多光谱及多时相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出的光谱反射特性、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土壤亮度指数以及土壤湿度指数等复合指数进行不同地物的分类和提取。结果表明:利用决策树分层提取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和避免提取地物时多余信息的干扰及影响,目标明确。然后,通过图像代数检测法及目视解译法确定1990-2000年土地荒漠化的变化信息,对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荒漠化演变规律做出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区气候数据,在GIS支持下,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和气候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干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