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孟宪民教授毕生从事地质工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奋斗了一生。解放前,他在中国南部进行矿产地质调查及研究,特别对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的勘查和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后,他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特别为发展同生成矿理论建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3.
袁见齐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院前副院长。为探寻矿产资源,他深入浩瀚戈壁,远赴黔、滇、新、青、甘、宁等省考察,是我国勘查开发固体盐矿和盐湖资源先驱者之一。他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张《中国盐类矿床成矿规律及预测图》和 说明书,发表了《中国内陆盐湖钾盐沉积 的若干问题》等科学论著八十余种,首次提出“陆相成盐成钾”的理论,对生产实践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袁见齐教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为 发展我国地质教育事业,五十五年如一 日,诲人不倦,育才无私,深受地质界的尊敬。现特辟专栏刊载近期论著及有关同志论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辛勤描绘大地,精心培育英才. 王大纯教授是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四十余年来从事地质、水文地质教学与科研,足迹遍及青藏高原,大河上下,东海之滨,历尽艰辛,对我国水文地质分区、地下水分类、孔隙含水系统分析、地面沉降机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原理等均有精辟论述,为青藏高原地质矿产的普查勘探,为干旱地区地下水的勘查开发贡献尤多,成效卓著。  相似文献   

5.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2006,26(4):499-501
2005年12月,我到英国进行短期学术交流。象往常一样,我下飞机后打电话联系的第一位英国朋友就是Nicholas(Nick)John Shackleton教授。虽然Nick身体很弱,他仍然和我聊了很久。他说,他的病情波动很大,他特别提到,几天前在和汪品先教授通电话时,他实在支持不住,未能和汪老师谈完明年古海洋学会议的事情,对此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6.
崔之久 《冰川冻土》2015,37(3):855-856
1983年北京大学原系主任侯仁之教授在加拿大UBC地理系(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讲学期间,同该系商定,我于1984-1985年去该系做访问学者,师从R.马凯(John Ross Mackay,1915-2014)教授进修冻土与冰缘地貌.今得知他于2014年10月28日清晨去世,终年99岁,我十分痛惜并引起深深地感怀,他对我的教导和关怀,他给我留下太多的良好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R.马凯教授偶尔给人的印象是比较严肃的,似乎不好打交道,以至于当我在加拿大半年后到东部做学术交流时,就有人问我"你能和马凯教授相处好吗?"  相似文献   

7.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是目前还健在的两位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中年长的一位,也是我院建院元老。袁复礼教授从事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已经六十年。 几十年来,他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历尽艰辛,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功勋卓著,真是“探宝藏足迹遍中华,育英才桃李满天下”。特别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科学道德,重视实践、不畏艰险、顽强开拓的工作精神,关心他人,热心教育事业和地学各领域的建树,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本期特辟专栏,发表袁老五十年前的文章和学生们的纪念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地质论评》1984,30(4):395-396
1984年3月29日上午,在北京科学会堂,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九三学社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共同组织茶话会,热烈庆祝黄汲清和李春昱两位教授献身地质科学事业六十周年。出席茶话会的有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民革中央、九三学社中央、中国地质学会、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地质矿产部和石油工业部等单位的领导同志钱昌照、  相似文献   

9.
叶连俊 《第四纪研究》1989,9(3):227-230
际此李四光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回忆当年受业情景,思绪万千。二院荷花池畔的憧憬、庐山野外实习及课堂受业的教诲犹历历在目。他一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开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科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相似文献   

10.
11.
简谈李四光教授追求真理的精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汲清 《第四纪研究》1989,9(3):201-204
本文主要表彰李四光教授在科学研究上追求真理的精神,并略述他治学的方法和态度。文中举两个实例来说明问题,一个是他在壮年时期进行(竹蜓)科的研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个是他一生从事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陆科学钻探是“入地”的重要手段,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开展15周年以来,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球地学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1年实施的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 (5158m),成果辉煌,影响巨大。继后,又开展了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松辽盆地白垩纪科学钻探、柴达木盐湖环境资源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以及中国大陆科钻资源集成计划,总共钻进约 35km,显示了中国科学钻探方兴未艾的景象。为纪念国际大陆科学钻探20周年(1996~2016)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施15周年(2001~2016),本文回顾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施15年来的艰辛和奋斗的历程,展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盛章琪 《贵州地质》2013,(2):157-159
今年是常隆庆教授诞辰100周年。常隆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攀枝花超大型矾钛磁铁矿的发现者。我在成都地院上学时既未上遇他的课,也不相识,一九五七年反右时才知道他。当时有不少传闻,说他是西昌地区"少将专员"、"西南地质一霸",是学校的"大右派"。  相似文献   

14.
一们优秀的山地工程师3月12日,载着中国工程师罗锦春的遗体的灵车从柬埔寨桔井省医院缓缓地开出,特地赶来致哀的两百名柬埔寨学生和许多华侨悲痛地目送着灵车。街道上异常沉静,两旁是默默肃立的人群。灵车缓缓地前进着。一个中年的普通柬埔寨妇女从人丛中走出  相似文献   

15.
我师托翁的姓源自外贝加尔古代有名的矿泉,与他后来成为研究矿水资源的学者巧合。托翁1896年11月9日生于伯力,1992年2月20日卒于圣彼得堡撰写专著《地球水文地质学》的书桌旁。1991年在庆祝他95岁寿辰时,他说百岁时将作关于地球水文地质学的讲演。1917年秋他开始在伊尔库茨克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教授已经逝世三周年了。他那勇挑重担、敢于创新、高瞻远瞩、攀登不息的献身精神;他那踏遍青山、注重勘察、深刻剖析的科学态度;他那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严于律己、甘当人梯的高尚风格,连同他的科学著作,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袁复礼教授是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对地质学、考古学和地学教育都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学风和主要贡献:1)热爱科学,执着追求,探索自然奥秘;2)博览广学,融会贯通,放眼大地学观;3)关心国计民生,注重生产实践,投身经济建设;4)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发展科学;5)启发教学,全面培养,造就几代地质英才。袁先生是深受爱戴的一代地质宗师,他所坚持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陆科学钻探是"入地"的重要手段,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开展15周年以来,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球地学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1年实施的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5158m),成果辉煌,影响巨大。继后,又开展了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松辽盆地白垩纪科学钻探、柴达木盐湖环境资源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以及中国大陆科钻资源集成计划,总共钻进约35km,显示了中国科学钻探方兴未艾的景象。为纪念国际大陆科学钻探20周年(1996~2016)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施15周年(2001~2016),本文回顾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施15年来的艰辛和奋斗的历程,展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做科学的主人——纪念贾兰坡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1,21(6):482-483
贾兰坡院士 (1908~2001)逝世的消息传来 ,使人感到中国的周口店学、中国旧石器与贾兰坡先生在查找北京人头骨的有关资料相关的古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又翻过去了一页 ,结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 ,特别是脊椎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时代。那是光辉的一页。周口店这座山和洞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科学家的圣山。它培养了几代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虽然我们对它的研究还未结束 ,但长眠在那里的贾兰坡院士可以为自己满怀荣誉和人们的爱戴回到了他开始奋斗一生的地方而得到更好的安息吧!1989年贾兰坡院士在他第一次大病住院回来后曾和我说过他住院时的心情 ,他说“我回想过整个这一生所经历的事.  相似文献   

20.
本期发刊过程传来高山院士去世的噩耗,编辑部全体同仁无不为高山教授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高山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的一代中青年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下地壳与壳幔相互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开拓性和基础性研究工作,极大推动了中国和国际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他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第八届副理事长,曾任本刊编委,对学会工作和期刊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是学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灵魂人物,为推动学会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纪念高山教授,并激励年轻一代地学学子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特邀与高山教授有二十余年跨学科精诚合作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庆生教授撰写回忆文章,唯求继承、弘扬高山先生的拼搏、求实、创新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之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