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猿,巨人及人     
魏敦瑞  刘东生 《地质论评》1949,14(Z1):75-79
全书共分五章,每章专论一题目,各自独立,但其总旨仍互相连贯。第一章人及其猿猴类之祖先此章由解剖学各方面证明在分类学上人与人猿最为相近,因其相差之程度,远较人猿与其他低等猿类为小。而在研究人类演化之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发中铜,锌,铁,锰,钙,镁,钾,钠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3.
在广袤的蓝天下和丰硕的收获里 我脚踏着最厚重的土地 在深深的地壳中和劳动的汗水里 我寻找着资源的踪迹 遇到荣誉我从不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4.
5.
《地质科学》2015,(3):981-981
在我国几代地质学家的非凡努力下,今天我国地质学在许多学科建立了全球性的威望,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人生百年,地球一瞬,地学先驱们的成果不断被发展和超越,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给中国地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度开发的智慧资源。以人物亲身经历为主线,作为研究中国地球科学发展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我国几代地学先驱的后辈亲友们走到了一起,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忠实地讲述了民国时期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主体的中国地学家群体的科学人生,汇集出的成果,就是这本《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先驱们的科学精神,以文字和历史图片的形式得以客观反映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7.
8.
一○一地质勘探队,在一九六二年为了按时提交某矿区高质量的储量报告,在补测孔斜时发现了钻孔弯曲,当时测了二十一个,弯曲二十一个,新打了八个,报废五个。一九六三年虽无废孔,但发生一百六十一米废尺。而一九六四、一九六五两年所打的一百  相似文献   

9.
云南有色局各勘探队的探矿工作,通过整风和双反运动,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迅速形成了跃进高潮,在較短的时間內改变了長期的落后局面,探矿效率逐月直線上升,坑探台班效率五月份平均已达到1.91公尺,比1957年平均效率提高46%,  相似文献   

10.
谢文墩 《广西地质》2010,(12):55-56
以大地为参照,天空显得高远。 以河流为参照,大海显得深广。 以为群众做事为参照,韦寿增让人肃然起敬。 2010年3月29日下午,原广西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韦寿增,因劳累过度,累倒在工作岗位上。31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1.
嵩山北麓,伊洛河畔 一颗明珠耀眼璀璨 这就是我们巩义 闻名遐迩的杜甫故里 人人幸福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光伏产业来说,《政府工作报告》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为产业复苏点燃了希望;对于中冶集团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  相似文献   

13.
以泥盆系占优势的南秦岭成矿带中存在有重要的Pb-Zn-Ag,Au,Hg-Sb及Cu矿床。它们形成中晚古生带扬子地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盆地演化与造山期中,成矿系列显示出时间与空间的演化特征,构在了一个热水沉积成矿系列,成矿发生于一个热旋回中,各种矿化有相似的物源,每一种地质事件都有特定的金属富集及富集在型和大型矿床是该地区构造-岩浆变质变形作用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4.
英勇的人     
今年的汛期沿海曾多次受到强大的台風襲击,八月初最大一次台風約达十級。海潮随風猛烈的怒漲,有資料以來的高潮位將要出現,在这个时候,江苏省射陽河閘水文站共產党員吉文林同志为了獲得这种宝貴的資料,以頑强战斗的精神,英勇地守衛着自己的崗位——观測水位。海風怒吼着!海浪咆哮着!海潮急漲着!住地的群众迁移了。别人为他这样的坚守崗位而担  相似文献   

15.
原子吸收法测定茶叶中钙,镁,钾,钠,铁,锰,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张海政  阎欣 《地质实验室》1996,12(6):330-332
应用ICP-MS法测定了岩石中的痕量Nb、Ta、Zr、Hf、Th、U,给出了检出限,并对酸溶和碱熔两种制样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20.
The long controversy over the term ‘Quaternary‘ as a chronostratigraphic unit may be reaching an apotheosis, judging from recent papers (Pillans and Naish, 2004; Gibbard et al., 2005; and referencest herein). The debate is no longer centered on whether there should be a place in the geological time scale for a unit termed ‘Quaternary‘-despite its dubious past,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a large body of earth-historical research is strongly identified with this term. The challenge now concerns an appropriate rank and definition of Quaternary with regard to other chronostratigraphic units. Several op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Pillans and Naish, 2004), and Gibbard et al. (2005) encourage a debate on these before decision is reached. In this brief note, we describe an arrangement not previously considered that seems advantageous. It is instructive, however, to first review the Pleistocene Series and Neogene System, the two units that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introduction of the Quaternary into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hierarc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