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觉效果是地震资料处理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本文从信号处理、聚焦质量和信噪比等三个方面对影响地震资料处理视觉效果的几个侧面进行了探讨。好的信号处理体现在剖面的子波周期数少且旁瓣幅度小,同时频率丰富、频率成分之间能量关系协调。好的聚焦质量相当于获得了地层的特写图像,其关键是合适的成像方法和对应的速度分析质量,文中探讨了速度分析的基本原则。提高信噪比的同时,要保证成像的可靠性,其关键是在噪声衰减过程中把握有效信号和噪声的平衡关系,注重去噪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海上地震资料存在大量干扰。造成叠加、偏移剖面分辨率、信噪比降低,甚至产生笑脸、画弧等虚假构造,所以必须在叠加之前剔除它们。但要实现自动识别干扰,必须对其特征进行准确地描述。本文对各种形式的干扰作了适当的分类,介绍了其对叠加剖面造成的影响。然后对干扰进行了分类描述和总结概括。最后提出了一个剔除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塔中沙漠地震资料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分偏移距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等技术,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沙漠地区低信噪比资料的处理方法,经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后,中深层信噪比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去噪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目前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方法及应用技术。通过对原始地震记录中普遍存在的噪声进行了分析。对于无规则噪声,应采用f-x域随机噪声衰减或多项式拟合的办法;对于有规则噪声,倾角滤波或FK滤波手段则更为有效。强调了在去噪过程中选择去噪参数的重要性。阐明了同相叠加技术也是一种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手段。总之。针对不同的噪声,应采用不同的去噪方法。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表明,上述几种去噪方法对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资料面波的一种特殊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作者在本文中对地震资料的面波作了如下研究:(1)引用地震波复速度及地震波能量吸收的形式来描述粘弹性介质;(2)应用目前国外粘弹性介质面波频散参数计算的快速算法,计算出了多阶振型地震面波的各阶频散参数;(3)运用哈特莱变换计算出地震资料中的面波波形。  相似文献   

6.
王兴宇 《地质与勘探》2020,56(4):766-773
宽线地震采集原始数据相比二维数据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为充分挖掘宽线数据本身的优势和潜力,提升宽线数据处理效果,本文根据宽线数据和二维及三维数据的异同,借鉴了目前"两宽一高"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主要研究了宽线有源噪音压制及浅海拖缆宽线大羽角数据共中心点离散处理技术,提出了观测系统定义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处理模块的要求进行实时变换的建议,总结完善了针对复杂区宽线处理技术策略,提升了宽线的处理成果剖面质量,为复杂区宽线地震资料处理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7.
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烃类直接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岩石实验结果证明,YGH盆地的岩石含气后,会导致①岩石的体积模量明显降低,剪切一基本不变;②纵波速度明显降低,横波速度基本不变;③多波地震属性参数比(如速度比和泊松比)出现明显异常。从纵横波剖面的对比来看,浅妄动支要纵波冲面上表现为亮点,在转换横波剖面上表现正常。利用多波多分量地震信息计算了已知气层的纵横波参数比,气层的纵横波参数比的变化规律与岩石实验结果完全一样。基于此,我们提出:①联合利用多波  相似文献   

8.
针对复杂山区地形高程变化剧烈、绝对高差大、折射界面不稳定、深层反射信噪比低等问题,提出综合静校正方法:即通过将初至折射静校正,初至剩余静校正,及分频反射剩余静校正进行组合.在实践中应用该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此类地区地震资料存在的静校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贺冬生 《物探与化探》1992,16(5):391-393
在复杂地形地区开展金属矿地震勘探,如长江中下游金属矿勘探区,大片基岩裸露地表,局部地段地层出现直立倒转,褶皱和断裂发育,地形起伏较大,表层覆盖厚度 0-5 m不等。野外数据采集时,应使用小偏移距、小道距、大排列接收。而目前我们用24道的数字地震仪进行数据采集,获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程波动方程的逆时偏移(RTM)具有原理简单、无倾角限制、可以适用于速度任意变化的模型,并具有对各类波正确成像等优点,是当今最好的偏移方法之一.本文阐述了逆时偏移存在的缺陷并分析了低频噪声的产生机制,重点探讨了使用波场分离的逆时偏移去噪方法,并通过模型的试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地震资料噪声严重,干扰波能量比较强,资料频带窄、主频低、以及地震记录单炮之间、深浅层和远近道之间能量差异比较大的特点,在地震资料处理的叠前去噪、振幅补偿以及提高分辨率等关键环节开展了研究。在去噪环节,采用了叠前多域组合分步去噪方法,针对性地去除面波、线性噪声、强能量干扰以及次生干扰等,增强了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强度,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在振幅补偿中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和几何扩散补偿方法,可以明显消除远近道、浅层与深层之间以及道间能量差异。在提高分辨率环节通过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预测反褶积方法,可消除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子波变化引起的波形、频谱等特征的差异,压缩子波,缩小子波旁瓣,拓宽有效信号频带,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最后建立了一套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通过与前人处理结果对比,此次建立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采区地震解决矿区地质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但离煤矿企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作者认为采用多波 提高采区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中国海洋石油领域开展了首次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试验。试验效果是不错的,主要表现在烃类检测和模糊区成像上。同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对方位各向异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从纵横波剖面的对比和频谱分析结果看,浅层横波的纵向分辨率高于纵波,中深层二者差不多。我国在多波的基础性研究方面还很欠缺,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去噪处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处理的效果.针对地震记录的相干干扰特征,利用小波变换的分频技术,在相干干扰与有效信号共存的频带,利用径向道中值滤波方法提取相干干扰波,并由小波反变换重构整个干扰波场,再从原始记录中减去,实现了高保真度去噪处理,对有效波损失降至最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改善地震记录品质,提高地震剖面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电子工程、通信传输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应用地海上地震勘探事业中,为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新进展创造了条件;而海上地震勘探向三维及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则为推动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餐部条件及内在需求促使海上就发展和更新。本文主要从震源、数字电缆、电缆震源定位系统、数据存储传输系统、实时处理及多船、多源多缆采集等方面来探讨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方法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经常由于多次波的干扰而影响其效果。如能在迭前设法消除这些多次波,将会提高时间剖面质量。这里介绍GSI公司TIPEX地震应用软件中的一种处理程序——DEWATER2。它对压制长周期简单的和微屈界面产生的多次波效果很好。在予处理中,对共深度点域未叠加的资料用DEWATER2程序处理,以达到压制多次波干扰,突出有效波的目的。为此,输入文件必须是CDP域的ATD文件,即:经过初步整理的CDP  相似文献   

17.
多次波的压制是震资料处理中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海上地震资料记录时间长,多次波发育。本文针对南沙海域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二维皮方法及其辅助办法,详细了二维F-K滤波的原理及演变过程,并通过对南沙海的实际资料自理得出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水平分量方位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上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中,不论采用何种海底电缆采集系统进行海上作业,在室内资料处理中,都要首先计算海上水平分量检波器的方位定向.然后,再对水平分量实施方位旋转,以便得到径向R分量和切向T分量的波场.结合渤海进行的海上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情况,为了达到对海上水平分量记录进行准确的相位和能量校正的目的,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利用海底电缆检波器海上定位资料对水平分量的方位进行校正,以消除大部分的方位能量误差;第二步是在第一步校正的基础上,利用直达波信息进行第二次方位校正,进一步消除方位能量误差.  相似文献   

19.
在酒西盆地山地勘探中,其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表变化剧烈和地下为大倾角逆掩推覆构造,由此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发育和近地表静校正问题严重。由于有效波较弱或完全被噪音所覆盖,加上宽线采集施工,给地震资料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里从分析原始资料入手,提出了针对静校正问题和低信噪比问题的处理对策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试验了多种宽线叠加方法,经对比最终选定了横向三维大面元叠加方式。通过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山地宽线地震资料处理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介绍TJ地区浅层煤成气地震勘探资料的特殊处理与解释方法,并通过HCI碳氢检测法试图直接预示含气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