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生物系统学即研究某种生物类型的起源、进化发展及各种间的亲源关系远近,系统学研究需要借助于一些标志,如最直接的形态学[1,2]、繁殖特性[2~4]、地理分布特性及同工酶、染色体、分子标记[5,6]或几种标志的组合[7,8]。而分子系统学则是借助于分子水平的标记,如基因序列进行的系统研究。分子水平标记是近十几年来广泛采用的指标,但不同的指标针对的系统水平是不同的,属间分类标准一般采用细胞核或质体基因组标记。如Kamiya[8]从形态学、杂交实验及分子水平分析了红藻(Caloglossaleprieurii)的12个类群,形态学指标与分子水平指标的结果基本…  相似文献   

2.
生物系统学即研究某种生物类型的起源、进化发展及各种间的亲源关系远近,系统学研究需要借助于一些标志,如最直接的形态学、繁殖特性、地理分布特性及同工酶、染色体、分子标记或几种标志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石莼目几种绿藻的ITS区和5.8S rDNA的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藻的分类系统上,由于海洋的开放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单凭藻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很难得到统一的结论,因此探求一种能够有效补充传统分类方法的新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如RAPD[3-4],RFLP,AFLP,CAPS,SSLPs,SNPs等技术为海洋绿藻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资料,其中核糖体rDNA ITS区(包括ITS1,5.8S和ITS2)序列被广泛用于不同物种的种间,亚种和种群水平上的系统发生的研究[5-12]。  相似文献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及长距离迁移性等特性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1].它可通过空气、水、土壤、食物链进行广泛传播,甚至能经母乳传递给婴儿[2].无论是在空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中,还是在南极、北极都发现了POPs的存在[3].大量研究表明POPs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效应[4],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例如:POPs对人的脑[5]、听力[6],免疫[7]、生殖[8]、神经[9]等系统均有损害作用,POPs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南海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宁  陈绍谋 《海洋学报》1996,18(3):133-138
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冰期气候的强烈变迁和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南海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各有关专家曾经应用生物、矿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海底地貌等标志进行研究,由于各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所解决的问题亦不同[1-4]。  相似文献   

6.
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遗传标记及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地用于赤潮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为形态鉴定方法提供了辅助依据,对揭示赤潮生物的多样性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综述并分析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和分子标记,认为交叉运用各种遗传标记及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析,是今后快速准确鉴定赤潮藻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海草植株移植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东  曾星  孙燕  张秀梅 《海洋科学》2013,37(5):100-107
海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1],也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2],海草床具有非常复杂的群落结构,它为一些幼鱼和贝类提供重要栖息地及隐蔽保护场所[3],也为一些植食性鱼类、某些水鸟和一些大型动物如海龟(Chelonia my-das)、儒艮(Dugong dugon)等提供觅食场所[4-5]。同时,海草床还可以调节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氧、叶绿素、重金属和营养盐[6],减缓水流速度[7],对浅水水质的净化与底质的巩固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海草通过叶片及地下茎将吸收的氮、磷及可溶性有机物等释放到周围环境及水体中,供附生生物及其他生物利用[8]。并有研究表明,海草床在维持全球碳平衡和氮平衡中也起到重要作用[9],碳的固定率几乎可以和热带雨林相比[10]。然而,自20世纪以来,受人类活动频繁加剧的影响,海草床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严重衰退趋势,有些地区的海草床甚至已完全消失[8]。据统计,全世界海草的分布面积大约有17.7×104 km2,约相当于海洋面积的0.15%[11]。然而仅1993年至2003年就有大约2.6×104 km2的海草床消失,大约减少了15%[12]。  相似文献   

8.
流式细胞术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斌  薛玮珏 《海洋科学》1998,22(2):21-23
传统的海洋浮游植物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形态学与分类学知识。但是对其生态学,以及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2],则由于技术限制而有所不足。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已开始把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应用于海洋浮游植物研究,很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浮游植物研究方法的种种不足[3]。流式细胞术首先应用在细胞生物学及医学等领域。它集中了现代流体力学、激光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及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先进技术,可以对各种生物细胞群体进行快速、实时及多参数测定[1]。本文简要介绍了流式细胞术的原理及测定方法,及其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及…  相似文献   

9.
海水中铁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在地壳中的丰度为5.6% [1],但是在海水中的浓度却很低 ,特别是大洋中只有0.05~2nmol/L [2]。在整个海水体系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 ,铁是一种举足轻重的元素。特别是对浮游植物 ,铁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它微量元素 ,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电子呼吸链、氮的还原、叶绿素合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3]。在类似南大洋[2]和赤道太平洋[4]的海域 ,同其中的主要营养盐 (氮、磷、硅 )的高浓度相比 ,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却很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区域的生物量是由铁限制的[5]。赤道太平洋海域(IronEX)[4]和极地南大洋(SORIREE)[6]的表层海水施铁实…  相似文献   

10.
海带雌性配子体克隆细胞的超低温保存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种质资源保存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在国内外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在藻类种质保存工作方面,绿藻、硅藻、蓝藻[2~6]以及紫菜[7~9]的超低温保存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海带配子体(克隆)是一种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细胞增殖的微小藻体,并可通过两性生殖或单性生殖发育成大型叶状体.  相似文献   

11.
氨基酸是大多数生物体有机氮和有机碳的主要组分,也是近代沿海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海洋中生物残骸蛋白质在细胞破裂后,由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和生物细胞残留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部分氨基酸被微生物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利用[2],残余蛋白质和氨基酸经过沉降作用进入沉积物,经历生物作用及成岩改造过程,以蛋白质、肽和水解氨基酸等地质聚合物形式存在,大部分与海洋沉积物结合紧密,少数以游离态存在[3]。因此,相对于常量的碳、氮化合物来说氨基酸通常不稳定,是水体颗粒物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循环的主要物质,也是次级生产者的主要营养物质[1]。  相似文献   

12.
海洋贝类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DNA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本质,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基因资源的巨大科研和商业价值.在此后的10年间,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大量模式生物基因组数据库相继发布,生物信息量呈爆发式增长.在海洋贝类方面,有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1]、文蛤(Meretrix meretrix)[2]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3]转录组以及虾夷扇贝[4]、文蛤[5]、泥蚶(Tegillarca granosa)[6]、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7]等多种贝类eDNA文库的成功构建等.  相似文献   

13.
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生物粒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生态系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1],它们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生理、生物过程 ,以及在生态系中的物质、能量流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生物粒径大小有关[2~4]。自20世纪60年代 ,随着生物粒径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提出了海洋生物粒径谱假说 ,即海洋生态系是由最小生物 (如细菌 )至最大生物 (如鲸 )组成的一个生物粒径连续分级谱[5~7]。海洋浮游植物是主要的海洋初级生产者 ,是海洋食物网(链 )的初始环节 [8],因此在生物粒径谱假说的指导下 ,人们逐渐开展了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生物、化学过程粒径…  相似文献   

14.
久效磷对中国对虾血淋巴溶菌活力和细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菌酶是治疗和防御各种细菌感染的有益武器,在人及动物组织中均有存在[1]。本文研究了久效磷对中国对虾血淋巴的溶菌活力和细菌含量影响,为农药污染与虾病防治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试验生物为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实验用有机磷农药为久效磷,参见文献[2]。1.1.2 致病菌株 分离自发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经鉴定为溶藻弧菌25-D。1.1.3 培养基 异氧菌、弧菌分别采用“2216E”[3]和TCBS(据叶孝经等,1986)培养基培养。1.2 方法1.2.1 试验条件 参照文献[2]。1.2.2 试验分组 试验共分8组,第1~5组为正常对虾久…  相似文献   

15.
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的生源组分及其对碳埋藏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由280 ppm剧增至375 ppm,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1]。海洋作为大气CO2的“汇”之一,每年可吸收人类释放CO2气体总量的30%,对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平衡有重要作用[2]。两极地区是CO2的主要汇区,也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反馈窗口。因此,了解碳在北冰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十分必要的[3-4]。海洋中的生源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海洋上层浮游生物碎屑的沉降,主要由蛋白石(以生物硅代替,BSi)、碳酸钙(CaCO3)和有机质(通常用有机碳替代,TOC)组成[5]。  相似文献   

16.
尚尔昌 《海洋学报》1980,2(1):33-42
关于海洋噪声谱级的理论,测量和分析以及相应噪声源的机理探讨已经有大量的工作;例如Knudson[6];EcKarf[2];Weng[10]和Piyyof[7]的工作.文〔1〕采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算子,推广了EcKarf的工作,建立了一般情况下由源特性及传播算子所表达的噪声场表示.目前关于传播条件--在浅海中特别是海底的反射特性--对环境噪声场特性的影响还较少有具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水生动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 ,EC1.15.1.1)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 ,在许多生物学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神经存活[1]和信号传递[2],作为氧的清除剂参与清除体内自由基 ,在防御机体衰老及生物分子损伤等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最近发现 ,SOD的活性与水生生物的免疫水平密切相关 ,对于增强吞噬细胞防御能力和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3]。由于SOD具有消除自由基的功能 ,因此健康的生物体内环境中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动态平衡。但是当SOD活性降低时 ,生物体内自由基量会过多 ,势必扰乱破坏体内重要的生化过程 ,导…  相似文献   

18.
蓝圆鲹和鲐鱼趋光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鱼类趋光特性的研究,国外已有报导[1].例如,鱼在光梯度条件下选择最适照度区[2-7]、不同生理生态因素[8-12]、月光[13-15]、颜色光[16-22]对鱼类趋光性的影响等已有不少研究.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 S.)、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是我国主要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为此,通过光梯度实验,研究这两种鱼属于哪种趋光类型及其最适照度区的范围,研究背景光(模拟月光)、不同颜色光对它们的趋光性的影响,这些都将对灯光捕捞实践中光强范围、颜色光的选择、克服月光影响的措施等提供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9.
关于控制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因素,六十年代以来文献陆续有所报导.在海水体系中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的研究,较早期的有Chester(1965)的伊利石吸附海水中钴和锌的研究.近五年来又见有Rermers[1]、Murray[2]、Meyers[3]、O'conner[4]、Weijden[5]以及Robin[6]等进一步分别探讨了粘土矿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吸附能力及吸附动力学等问题,其中有的还提出了吸附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赤潮毒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专  高亚辉  易瑞灶  许晨 《海洋科学》2006,30(11):82-87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一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素(PSP)的海洋甲藻,其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广,在中国北至胶州湾、南至厦门海域[1]和大鹏湾[2]都有发现,并有发生赤潮的记录,是重要的赤潮原因生物之一。其所产生的麻痹性贝毒素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食物链在鱼类、贝类等生物体内蓄积,对生物甚至人类产生危害,成为影响水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洋生物毒素的高特异性、高活性特征,成为现代研究海洋药物的开发热点。因此,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综述塔玛亚历山大藻近年来的研究进展。1塔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