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合特征,分别反映了碱性、弱酸性,酸性的物源环境及比较温凉干旱、温暖湿润和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从黄河沉积物的特征矿物是方解石、珠江沉积物的特征矿物是β石英可看出轻矿物在确定沉积物的物源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深圳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根据孢粉分析,探讨了深圳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步划分了晚第四纪以来10个气候期和古环境演变阶段,为深入研究该区古气候变化、古环境演变及海岸线变迁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长江干流悬浮物中元素相态组成与环境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水库内悬浮物地球化学组成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相态分析表明,在长江重庆至南通段干流悬浮沉积物中,不同元素在酸不溶相和酸溶相所占比例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变化,Ca和Mg在酸溶相中比例相当高,而Al、Fe、K、Na等元素主要赋存于酸不溶相中。长江悬浮沉积物元素组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主要受流域风化物质的来源、风化程度和水动力环境控制。重金属元素组成研究显示,在三峡库区及下游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Pb、Zn、Co、Cu等在悬浮沉积物中呈现明显的累积趋势。三峡水库内沉积动力环境的不均一性导致水体中元素组成的垂向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首次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丰度,有机碳为0.58%,氯仿沥青“A”为210ppm,烃含量为33.8ppm;钻孔中有机碳为0.77%,氯仿沥青“A”为253ppm,烃含量为16.4ppm。从有机质组成、红外吸收光谱特征、δ~(13)C、干酪根H/C原子比,均表现为陆生植物为主,水生生物为铺,为腐殖型或腐泥—腐殖型的母质类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闽江口琅岐岛钻孔的孢粉,有孔虫及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第四纪地层中有五个孢粉组合带,五个硅藻组合带与一个微体化石层。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可以划分为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中期、晚期)。气候演化依次为:冷干→温暖略干→温暖湿润→炎热潮湿→温暖略干。沉积相发展顺序为:冲积相、冲洪积相→河流相、湖沼相→湖沼相、河口相→海湾相→河口相。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四纪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松龄 《海洋科学》1984,8(5):15-21
萨克里东(N.J.Shackleton et al,1976)根据深海沉积岩芯V_(28-239)的系统古地磁测量和氧同位素分析资料,认为松山期(Matuyama epoch)的气溫较布容期(Brunhes epoch)为高,且松山期的溫度变化较为稳定,变幅也不显著,表明早第四纪时的全球性气候变化较为稳定。而自距今45万年以来,气溫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冷暖周期和较大的溫度变幅。这一结论与海斯(Hays,1969)在较早时期根据深海沉积岩芯碳酸盐含量变化所获得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冲绳海槽沉积的孢粉、藻类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冲绳海槽又称冲绳舟状海盆,为西太平洋的年轻弧后盆地。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冲绳海槽进行过地球物理、地质、古生物的研究,但有关孢粉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1975年以来,我们先后对冲绳海槽沉积的孢粉、藻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分析表层沉积21个站和12个站柱状剖面的100多块样品,鉴定统计15,000多粒孢粉、藻类,为海洋孢粉研究取得了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8.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长江水下三角洲生物扰动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生物扰动构造的可能影响因素,使用箱式采样器获取包括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过渡带以及正常浅海的无扰动沉积岩心,利用高分辨X-ray成像技术对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发育虫孔构造和挖掘构造,虫孔构造直径0.5-2mm,长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多数虫孔垂直于层理发育,挖掘构造形态呈漏斗状,其内沉积物混合强烈;生物扰动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三角洲前缘生物扰动指数〈1,前三角洲及过渡带扰动指数为2-3级,最高达4级,而紧靠前三角洲的正常浅海生物扰动指数为2级。生物扰动构造的发育主要受上覆水体盐度、悬浮体含量制约,在盐度接近正常浅海水体盐度、悬浮体含量中等的前三角洲、过渡带是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有利环境。研究未发现底质沉积物类型、底质环境因子对生物扰动构造的明显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下部,成因与密西西比三角洲有很大差别,其形成与软弱层变形(内因)和海洋侵蚀(外因)密切相关。高分辨率黄河三角洲典型的地震地层和解释地层剖面、浅地层剖面和钻孔资料联合解释表明,海底刺穿的发源层来自于河口沙坝下部的前三角洲相软弱层变形。三角洲特有的地层结构造成软弱层上覆的物质压力分布不均,普遍存在一个沿三角洲斜坡下部分布的低压异常带,三角洲堆积过程中,软弱层在低压异常带中的变形已经存在,形成前三角洲上部的凸出地形。黄河口摆动后,海底快速冲刷,在最大冲刷中心也是最大压力释放中心刺穿体形成,随着海洋侵蚀速率减缓,刺穿作用将逐渐减弱,最终将被冲刷消亡。软弱层变形及刺穿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类似这种三角洲特有的地层压力结构在平原海岸地区广泛存在,深入研究软弱层变形机理,对近海工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两个柱状样放射性核素137Cs分析表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剖面中均存在清晰的最大蓄积峰,与1963年的137Cs散落沉降相对应,剖面中同时存在可对应于1959年的较清晰的次级蓄积峰,由此计算得到1959-1964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4~4.8 cm/a,1964-2006年减小到1.4~1.8 cm/a。反映出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整体淤积速率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很可能是三峡蓄水导致流域来沙量大幅度减小所致。虽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各处淤积速率减小程度不同,但降低的速度很快,表明长江三角洲发育已出现重大变化,水下三角洲局部地区已观察到侵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旁侧扫描声纳记录真实地揭示出现代长江口水下底坡上发育的微地貌形态。指出微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与长江泥沙的传输分布、长江口区海域的水动力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悬沙及其运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口现代沉积动力过程一直为中外学者所关注。1976年以来,我们对长江口徐六泾以下航槽底质和悬沙进行了沉积学的研究。本文就长江口的悬沙特性、航槽间泥沙交換和泥沙运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为长江口河床演变和航道治理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缘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东海陆缘地区东海1井、高桥G2孔、人民广场孔等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干(晚更新世晚期);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凉略湿(前北方期);第3阶段为舍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北方期);第4阶段为以栲属、青冈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暖热潮湿(大西洋期);第5阶段是以栎、松、蒿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亚北方期);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亚大西洋期)。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长江入海泥沙的扩散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蔡爱智 《海洋学报》1982,4(1):78-88
长江是我国和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据大通水文站观测,长江年总径流量平均为9,950亿公方,平均流量为30,2O0公方/秒,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公方/秒,最小枯水流量为6,020公方/秒.平均含沙量为0.518克/公升,年输沙量平均为4.8亿吨[1].  相似文献   

15.
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总有机碳(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及木质素方法,对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进行研究,结合粒度数据,分析其有机物分布以及来源。结果表明,红河口表层沉积物的(C/N)mol在2.7—18.7之间;有机碳(OC%)和总氮(TN%)在近岸粒径大的站位含量低,粒度小的站位含量高;δ13C(‰)在22.8—25.9之间;Λ8(mg/100mgOC)在0.2—4.9之间。使用简单二端元模型计算后发现陆源有机物在表层沉积物中占的比例在3.7%—89.5%,并且与粒径大小有关,粒径大陆源有机物比例低,粒径小陆源有机物比例高,说明水动力分选是控制陆源有机物分布的主要因素。C/V和S/V分别为0.29±0.13和0.87±0.18,表明该区域的陆源有机物来源于被子植物的草本和木本部分混合。V系列的酸醛比(Ad/Al)v在0.38—2.43之间,平均值为0.70,说明该区域陆源有机物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全长6,300公里,径流量每年达1万亿立方米,同时,携带着5亿吨的泥沙和溶解矿物进入东海水域.长江入海处有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每年有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流入长江口.因此,研究长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对于环境污染和河口沉积过程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纪地层;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全新世中期(大西洋期)海侵阶段的地貌景观及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黄海中部近岸浅海区第四纪孢粉及其古植被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黄海中部QC_2孔的孢粉地层,本文论述了该海域180万年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历史。其中早更新世早期为一寒冷期,晚期则为一湿热期,为该孔所揭露的最高温时期,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波动较频繁,经历了冷—暖—冷—暖四个气候亚期。中更新世晚期气候严寒。晚更新世早期气候温暖,晚期虽然气候有波动,但总体上为一寒冷期。全新世气候相对温暖。  相似文献   

19.
Q-model faetor analysis on twenty thousand grains of sPores and Pollen andalgae from more than a hundred samPles of ten eolumn sections in the East ChinaSea has been made.Based on the faetor loadings matrix and the faetor seoresmatrix obtained,the palynologieal assemblages from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China Sea sinee Late Pleistoeene e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sPores and Pollen zones.Zonesl-3 are dated as the Latest Pleistoeene and zones4一8 as Holoeene.ThisPaPer also deseribes the Proeedure of Q-model faetor analysis in detail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