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根据50-80年代复测的精密水准成果,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并与沿海海面变化在同一均衡基准下进行比较。本区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受区域构造控制,形变速度不高,变化平缓,区内海岸带以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2.
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气温分布及其垂直梯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架设在念青唐古拉山南坡9个海拔高度(4 300~5 500 m)的自动气象站1 a(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的实测数据,对山坡1.5 m高度的近地面气温随海拔梯度和时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表明念青南坡4 300~4 950 m冷季(10~4月)存在逆温。利用高山各观测高度的温度与当雄气象站气温具有良好相关,推算出多年平均情况下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各观测高度的年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气温。并由此推测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海拔5 100 m以上存在高山多年冻土,此多年冻土下界高度比《中国冻土》指出的高度高约200 m。  相似文献   

3.
地壳形变和地面温度异常是构造地震活动监测的两项重要指标,时间序列分析是提取地震活动异常信息的主要方法.该文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发现汶川震前位移、基线长度、应变分量时间序列出现显著的地壳形变动态异常,同震形变最为显著.分析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发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次异常,持续时间为9~13 d,地面异常增温高达10°C,增温高值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红河断裂展布,与活动断裂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同一像元应变与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地壳形变与地面温度异常特征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一、太阳周日运动形成的原理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而使得地球上的人观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太阳周日运动。我们可以利用地心天球(见图1)来得到太阳周日运动形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赵国锋 《地理教学》2014,(22):59-61
一、太阳周日运动轨迹特征及变化范围《地理教学》2014年第7期《太阳周日运动轨迹图的绘制方法》一文中在讲到太阳周日运动时认为: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相应的太阳在地心天球中绕天轴做自西向东的运动,其周日运动轨迹恰与其所在赤纬圈重合[1]。本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太阳周日运动轨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的结果,本人在《从太阳视运动入手正确认识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中曾涉及到这一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南极现代地壳运动,中国在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地区布设了形变监测网,并用DI-20测距仪和GPS定位仪对该网进行了监测。同时,中国也参加了SCAR组织的全南极GPS联测。本文讨论了将形变参数纳入误差方程的水平形变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刚体平移、旋转、均匀应变几种典型形变模型在测边网平差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经典自由网与秩亏自由网的基准分析,提出对形变参数以及其它附加参数和点位参数分别给定参考基准的方法。相应于上述方法,编制了一系列数据处理程序并将之应用于对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形变监测网的数据分析。本文还利用监测网应变分析原理,对GPS监测数据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菲尔德斯断裂地区存在微小的断裂剪切运动,但位移量不大。  相似文献   

7.
前言用传统方法绘制森林土壤地图时,要判读航空照片,并要通过地面勘测证实。要想利用分析数字遥感图象提高绘图过程的效率,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植被覆盖造成反馈信息模糊不清。只有当森林土壤与覆盖的植被种类发生联系时,才能正确地绘制森林土壤地图。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有效地监测南极菲尔德斯海峡断层的地壳运动 ,利用 GPS定位技术 ,将原有的二维平面形变监测网改造成三维空间形变监测网 ,并对 GPS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作了综述和分析 ,获得了水平方向优于 3mm,高程方向优于 6mm的监测精度。建立 GPS空间三维监测网在南极环境中研究地壳动态形变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邓士木 《地理教学》2011,(20):40-41
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产生原因 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随着水热状况的变化形成了相应的自然景观,自然带出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监测南极菲尔德斯海峡断层的地壳运动 ,利用 GPS定位技术 ,将原有的二维平面形变监测网改造成三维空间形变监测网 ,并对 GPS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作了综述和分析 ,获得了水平方向优于 3mm,高程方向优于 6mm的监测精度。建立 GPS空间三维监测网在南极环境中研究地壳动态形变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沈洪健 《地理教学》2010,(5):21-23,20
太阳运行轨迹图是以观测者所在地为中心,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示意图,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的日晷计时,当今的太阳能利用,无不体现太阳运行知识的重要性。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太阳视运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以往的中学地理教材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而地理新课程中已大量应用于探究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空间分布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对青藏高原水汽来源的分析,结合美国SRTM提供的青藏高原DEM数据,应用G IS技术,对青藏高原降水随海拔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拟分析,旨在对青藏高原降水随海拔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地认识与研究。把研究区内所属的92个气象站划分为8个降水随海拔变化类型区,分区建立实测雨量与地理因子之间的气候学统计方程,利用青藏高原的DEM数据,以0.05°×0.05°经纬网格为基本计算单元,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推算模拟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影响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随海拔上升而增大,印度季风区大部分地区随海拔增高而下降,降水的海拔梯度效应由于地形和水汽来源的影响而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黑土侵蚀速率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阎百兴  汤洁 《地理研究》2005,24(4):499-506
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东北黑土耕作土壤的流失厚度和速率,探讨了水土流失对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土壤水分、容重及其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侵蚀坡面137Cs的分布深度在0~25cm,137Cs的活度在1246.05±85.90~1499.45±101.73Bq/m2,侵蚀厚度可达0.316~0.433mm/a,侵蚀强度3033.6~3940.3t/km2·a,已属于中度侵蚀水平。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质地粗化,从坡顶向坡底,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容重变化不大,含水量增加,土壤养分的“贫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河(湖)长制工作需要,考虑到GIS技术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借助Arc Hydro Tools工具,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河(湖)长制"一张图"绘制及编码方法。研究表明:(1)半自动化人机交互的制图方法保证了河段空间位置准确性,且工作效率高于传统的纯人工制图,适用于大范围水系绘制;(2)河段编码规则把河段细分到行政村级别,满足了不同河段与各级河长相对应的业务需求;(3)该方法为河(湖)长制"一张图"的制作提供了从输入到输出的整套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Voronoi图作为计算几何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一般图形Voronoi图是对普通Voronoi图的扩充,经普通Voronoi图生成元扩展为点、线、面而成。当前算法均难以嵌入主流GIS软件,限制了其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该文结合C#和ArcEngine,以栅格结晶方式生成了顾及障碍物的一般图形Voronoi图及其加权图。算法实现灵活,实验效果良好,为研究和发展GIS空间数据结构和空间模型提供了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珠三角空间梯度上的核心区广州、近郊区肇庆鼎湖及远郊区怀集三地的葫芦藓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葫芦藓重金属含量呈明显的梯级分布,其中Cu、Pb、Zn、Cr、Cd含量均表现为广州最高,分别为47.64、68.83、252.87、64.20和1.02mg/kg;肇庆次之,分别为36.34、40.51、143.49、51.29和0.64mg/kg;怀集最低,分别为16.42、11.80、97.13、32.43和0.21mg/kg。珠三角地区葫芦藓内不同重金属的含量差异反映了来源差异,其中Cd、Pb、Zn和Cu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反映了重金属元素来自于相同的污染源;而Cr与Cd、Pb、Cu和Zn的相关性相对弱一些,说明Cr的污染源与其他元素存在一些差异,或者说这个元素与其他元素同时污染大气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分析进一步揭示,三地葫芦藓污染同三地大气污染以及工业化进程存在一定的耦合性。基于此,指出葫芦藓可作为研究环境污染的指示标志,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结构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以山东省为例,基于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假设与测度方法,运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特征,并以人均GDP作为特征指标划分各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梯度,从省级全域层面和“点、线、面”特征单元综合的角度,揭示农村居民点转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及其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2005-2014年山东省农村居民点转型指数呈现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的态势;在全局趋势上,Moran's I指数达到0.6317,说明农村居民点转型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趋势上,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鲁西黄泛平原、鲁西南淮河平原以及鲁中沂蒙山区,次冷点区分布在次热点区外围,冷点区分布在胶东丘陵地区和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带;在相关性分析上,农村居民点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数理统计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无论是全域层面还是特征单元,农村居民点转型均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经济梯度的递减规律、且乘幂变化趋势显著。本文探索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特征,弥补了土地利用转型空间性分析的不足;同时研究结果也较好地验证了前人提出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地质资料需求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大,地质资料信息民用化服务被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度。绘制一幅民用化的地质综合性图件,对地质资料的数据化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了解国内外关于地质资料再开发的研究现状,总结民用化环境资源图的研究方法,通过成果展示,探讨该图件的应用范围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及其与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阐述了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及天然可再生能力的表示方法,探讨了水资源天然可再生能力与水资源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用单位时间的可更新水资源量来表述水资源天然可再生能力具有突出的优点。研究同时表明水资源更新速率与可更新水资源量之间关系密切,如果获得了水资源更新速率,则较易获得其可更新水资源流量,从而可以研究水资源的可再生性。以全国水资源-级分区及黄河流域二级分区为例评价了其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