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龙凤井田是一高瓦斯矿井,煤层气资源丰富。结合井田地质勘查资料及井下瓦斯资料,对煤岩煤质特征、含气量、赋存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用体积法估算了煤层气资源量,并且对井田煤层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龙凤井田可采煤层4号、5号、9号、13号煤层含气量高,尤其以5、9号煤层较高,煤层气资源估算量为8.23×10~8m~3。构造和封闭条件是龙凤井田煤层气的主控因素。结合贵州煤层气开发积累的工程经验及技术,建议龙凤井田煤层气以5、9号煤层合层开发,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盘关向斜金佳煤矿勘查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煤层分布、储层特征、含气性等进行研究,并对区内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煤层气赋存条件良好,张性断层附近不利于煤层气保存,含气量低;在一定埋深范围内含气量随埋深增加呈线性增加,在500m~1000m埋深范围内煤层渗透率相对较高;煤层围岩泥质含量较高,岩性致密,煤层气易于富集和保存;龙潭组的弱水动力条件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两淮煤田煤炭资源丰富,淮南煤田各矿井实测含气量介于0~25.85m~3/t之间,淮北煤田实测煤层气含量0~24.79m~3/t。两淮煤田煤储层含气饱和度总体偏高,煤层含气量高的部位多位于向斜的构造部位或煤储层埋深较大部位。淮南煤田煤储层的含气丰度相对淮北煤田整体较高,其中13-1煤层最高,含气丰度可达1×10~8m~3/km~2以上,但含气饱和度相对淮北煤田较低。煤层气含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与煤层的厚度、构造、煤的变质程度、埋深、围岩、岩浆作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煤层厚度和构造因素对煤层气的富集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富源县鲁南煤矿位于富源县城东南155°方向,直线距离约40km处,本文以富源县鲁南煤矿全区可采煤层的16、18号煤层瓦斯的分布情况为例,针对目前煤矿煤层中存在的瓦斯问题,分析了瓦斯所处的煤层地质情况,并提出了瓦斯分布规律,瓦斯平面上主要为氮气—沼气带,横向上以甲烷(CH_4+C_2H_6)含量大于8.0ml/g·daf分布为主,浅部以甲烷(CH_4+C_2H_6)含量小于8.0ml/g·daf零星分布,纵向上一般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认为废弃矿井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开采具有独特的优势:地质资料及井下采掘工程资料丰富,废弃矿井中积聚有丰富的游离瓦斯,煤炭开采有利于煤层气的解吸,煤层以及邻近岩层的渗透性大大提高,抽放技术成熟。废弃矿井中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量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制约,主要取决于煤层厚度、原始气含量、废弃区的面积、采空区瓦斯浓度;以及页岩厚度、页岩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采动影响的范围;因此,优选区应具备煤炭资源赋存总量大,煤层多、瓦斯含量高,煤层顶底板页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达到2%以上,具有煤层气和页岩气发育条件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具备废弃矿井煤层气和页岩气共采地质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6.
煤层的形成及煤层气资源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聚煤盆地的沉积环境及其古地理特征,聚煤盆地古地理环境的三维空间恢复对于研究煤层气资源的赋存规律及勘探靶区优选至关重要。该文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为研究区,提出基于多维测井数据的聚煤盆地古地理沉积环境三维空间定量恢复方法。首先利用K-means空间聚类方法对研究区煤系地层主要岩性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进行聚类,由此定量识别单井岩性和划分岩层层序格架;进而结合各沉积单元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岩性组合特点,综合确定沉积环境层序;最后依据研究区1 300余口钻井的沉积剖面序列实现聚煤盆地三维沉积相模型的精细构建。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系地层山西组空间上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特征,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和泥炭沼泽5种沉积微相;泥炭沼泽沉积环境发育的3#煤层平均厚度为6.25 m,其三维空间聚集与覆水深度呈现一定相关性,空间上表现为沿海退方向上煤层逐渐变薄并具有分带特征;局部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东南地区煤层煤质较好且顶部的泥岩、砂质泥岩较厚,有利于煤层气封存,为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位于于华北断坳之中的沧县断隆中部的大城凸起内,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煤系地层总厚度为284.90m,含煤18层,煤层总厚32.85m,含煤系数11.53%。在收集区内及周边大城勘查区钻孔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含煤地层地质特征、煤质特征及煤层气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分析研究井田奥灰水水文地质条件及峰峰组上部岩层隔水性能,对评价带压开采意义重大。本文以河东煤田南部吉宁井田奥灰水文地质勘探工程为基础,依托奥灰水文补充勘探成果资料,分析了井田10号煤层底板奥陶系灰岩水突水影响因素,预测奥灰突水量,并评价了奥灰水突水危险性。经勘探工程评价后,解放了受奥灰水威胁的10号煤层资源量2811万吨,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以及瓦斯涌出量预测准确性,文章基于二元线性回归理论对郭村煤矿二_1煤层瓦斯地质规律进行了研究,统计了煤层瓦斯基础参数,分析了郭村矿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并对回采工作面开采层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在断层构造影响下,各部位应力与瓦斯分布不均衡,岩层透气性较差有利于瓦斯保存,总体对瓦斯赋存影响不大;但煤层埋深、厚度以及地下水活动对瓦斯含量显著影响,煤层瓦斯含量为9.0m~3/t、13.5m~3/t、18.5m~3/t处的相对瓦斯涌出量趋势值分别是5m~3/t、10m~3/t、15m~3/t。  相似文献   

10.
哈尔交煤矿位于托斯特盆地南部地区萨吾尔复向斜的南翼,含煤地层为下二叠统卡拉岗组(P_1kl),由一套喷发和沉积建造岩系组成,为二叠系断陷盆地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实际样品采集测试成果的综合整理,对该区煤储层的等温吸附性、含气性、孔隙结构、渗透性、地应力参数和储层温度等物性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和研究,系统的评价了研究区煤层气赋存的地质条件及各项物性参数,为下阶段煤层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贵阳市三桥地区ZK1号地热井的地质勘查工作,对该区地质特征、地热地质特征和地热资源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对三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导热构造为圣泉水断层,在其控制下地下水与深部热源发生热交换而形成本区地热资源。区内ZK1号地热钻孔可采资源量为420.3m3/d,水温50℃,经水质分析该地热流体具有很高的理疗价值,可用于理疗、洗浴、供暖。  相似文献   

12.
成庄矿井在勘探和建井初期被定为低瓦斯矿井,事实上埋藏比较浅的首采一盘区生产过程中瓦斯涌出量也比较小,属低瓦斯区。但随着矿井向深部二盘区、三盘区、四盘区发展,瓦斯涌出量逐渐增大,尤其是二盘区的南部和四盘区瓦斯涌出量更大。成庄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239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达到16m~3/t,进一步探测表明,成庄矿四盘区煤层瓦斯含量最大为15.62m~3/t。换句话讲,成庄矿深部的煤层气资源很丰富。2315综放工作面、4307综放工作面、4304综放工作面、3306综放工作面、4215、4220综掘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均受到瓦斯的困扰,瓦斯已严重制约和危及到成庄矿的安全生产。为了构建本质型安全矿井,充分利用宝贵的煤层气资源,建议在成庄矿深部系统部署地面煤层气的抽放钻孔。  相似文献   

13.
净初级生产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大气CO2的上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研究的基础。采用气象数据、MODIS NDVI数据,运用改进的CASA模型对金沙江流域(云南部分)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域初级生产力最大值达到1 382.39 g/m2,平均为719.54 g/m2;在空间分布上,中游[751.21g/(m2·a)]上游[714.42 g/(m2·a)]下游[693.00 g/(m2·a)];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干湿季分明,雨季[612.26 g/(m2·a)]的生产力明显高于干季[107.08 g/(m2·a)],秋季又较春季为高;净初级生产力受植被类型、温度、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明显。用遥感的方法对区域的NPP产量测算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研究结果为NPP动态研究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先对区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简述,并分别用开采率法及开采试验法对其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计算,得出区内年可开采量分别为3,427.5×104m3、3,523.75×104m3,其中开采试验法有理论依据可循,本文将开采试验法所计算的结果3,523.7×104m3作为区内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而年开发利用量仅占可开采资源量的13.91%,说明了区内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会对勘探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富泓煤矿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5、8及12号等三层煤的对比情况。煤层对比方法主要为岩性特征(标志层)、物性特征(测井曲线)、煤层层间距及煤层自身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6.
植物类型及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因素随植物群落演替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并影响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本文选择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开展植物根-土复合体直接剪切试验及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测试,分析区内不同植物群落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与土壤营养元素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内草地沿剖面线方向分布4种植物群落类型,即:高山嵩草-矮嵩草群落、高山嵩草-异针茅-垂穗披碱草群落、青藏苔草+藏嵩草群落和藏嵩草群落;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总体表现出由边坡高海拔位置向低海拔位置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有机质含量在坡顶相对最小为59.48 g·kg~(-1),在坡底最大可达178.13 g·kg~(-1),增加值为117.65 g·kg~(-1);植物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随边坡海拔降低而逐渐增大,即坡顶位置为21.70 kPa,至一级阶地位置达到最大为34.87 kPa;进一步研究表明,区内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与营养元素含量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关系,即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位置处其植物根系相对较发达且密集分布,其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有效地防治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现象,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贾志斌  毛荐 《西部资源》2013,(4):164-165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的白乃庙西区露天煤矿,通过详查及勘探,区内含煤地层为一套内陆湖盆相沉积的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统通古尔组中段,煤层顶底板为深灰色含碳屑泥岩,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露天开采日最大降水直接降落在采坑中的水量多年平均值为6.9万m3/d;矿坑涌水量为150m3/d。  相似文献   

18.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目的明确,技术措施得当,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后期的资料处理解释,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地质任务,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查明了勘探区内的主要构造、主要煤层的埋深及走向,控制了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全区共解释断层38条。  相似文献   

19.
《西部资源》2013,(4):52
历经5年的艰苦努力,辽西北地质勘查找矿成果显著。截至目前,辽西北三市新增矿产地51处,其中大型矿产地10处,中型矿产地17处,小型矿产地24处,新增煤炭资源量17亿吨,煤层气资源量66亿立方米,铁矿石资源量6788万吨,金资源量2.4吨,铜铅锌资源量7.9万吨,钼资源量1.7万吨以及硅灰石、石灰石、膨润土、石膏、高岭土、地热井等近20种矿产资源,为辽西北地区的经  相似文献   

20.
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和干燥度指数是在经度方向上控制区域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最新的调查统计资料,对东北农牧交错区降水、土壤潜在蒸散量、干燥度指数及农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内作物生长季期间土壤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干燥度指数的时空变化情形.结合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布,提出了5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