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山坡积雪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不同形式的块体运动,其中包括蠕变和雪崩。雪崩是山坡上的不稳定积雪断裂后发生的快速崩坍。它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山地自然灾害之一。山坡和山坡上的积雪是雪崩的两个条件。后者是雪崩运动的物质,而前者为雪崩运动提供能量。同时,山坡不但是雪崩的下垫面,而且它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山区降水、积雪  相似文献   

2.
从论述北塔山地区的地形及地质基础入手,分析新构造运动时该区地貌发展和形成的作用及新构造运动应力场,得出新构造运动是由北向南减弱,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对地貌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雪崩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山地旅游滑雪以及山区公路安全。因此,开展雪崩的预测预警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滑雪场雪层的安全性必将成为举办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雪崩的预测预警与地形、气象因子和积雪关系密切。雪崩形成区的坡度大多在30~45°,坡形态、地面粗糙度和下垫面也会对雪崩产生影响。气象因子中与雪崩有关的主要因子包括:新雪、风和气温,高的新雪降雪量和降雪密度可诱发新雪雪崩,风向风速决定了积雪的再分配,而气温对积雪的力学性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积雪中的连续性雪晶能形成软弱层,是雪崩发生的必要条件。雪崩形成的步骤为三步:软弱层破裂的产生、传播以及断裂的出现。其中软弱层中雪体低强度带对破裂的产生和传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根据收集到的20年的雪崩资料,以及1985-1986年雪崩灾害制图时所得到的航片和地图判读结果,讨论研究地区地貌条件和雪崩作用及其灾害的关系。着重论述>型山文、河谷东西走向、沿岸梯级地形、两岸河间地形等对雪崩作用强度、空时——时间分布、雪崩类型及其规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陕西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貌调查,提出了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并对地貌演变进行了探讨。黄土高原原生黄土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在下伏古丘陵基础上由黄土加积而成;次生黄土丘陵是黄土塬、黄土台塬等经沟谷侵蚀、改造而成。黄土丘陵区河流阶地和沟谷层状地貌反映了河流、沟谷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一级支流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黄河一级支流和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了较完整的水系;中更新世末如韭园沟等较大的沟谷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网、沟谷格局与现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冲沟多形成于全新世;长度百米至数十米的切沟多是历史时期或近几十年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前言山坡积雪在重力作用下,由于某些原因突然大量崩塌,这种现象称为雪崩。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寒山区,雪崩现象比较普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高寒山区的深入发展、和雪崩遭遇的机会及其危害与日俱增,因此,雪崩及其予报和治理的研究已经成为迫  相似文献   

8.
风积地貌形成的湍流理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从分析风沙流的湍流特征出发,假定运动沙粒的集体行为是连续分布的沙幕,用Kdv-Burgers方程作为沙粒运动的规范方程,通过讨论行波解的性质发现风沙流具有"波粒两重性",沙丘的形态及发育除与风速有关外,主要决定于耗散性和色散性的相对大小。最后给出了新月形沙丘形成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克里雅河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里雅河源自昆仑山中段北坡的冰川,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较大内陆河流。笔者1988年参加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驻就克里雅河地貌基本特征和演化进行探讨。初步认为:(1)克里雅河发育,明显受控于构造断裂。大约在中更新世昆仑山强烈上升以后,冰雪作用得到最大发展,充足的水源有力地深切岩层,贯通汇入塔里木河。(2)历史时期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旱化加强,人类活动主要沿河进行。随着第四纪后期高原山地的加速升,并向极端高寒荒漠方向发展,源头冰雪水愈益减少。中游人类活动日益膨胀,下游河道剧烈变迁,导致现今克里雅河的断流和退缩。(3)克里雅河正处塔里木菱形地块中轴部位,成为西北风和东北风吹扬的交汇复合地带。造就了风沙地貌沿河两侧以不同的方向排列、复合与组合。成为我国沙漠地貌中罕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镶嵌以宽谷和盆地的组合体,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构成地球上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样一个大高原,它是晚新生代以来大幅度、分阶段强烈断块隆起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构造地貌单元。以板块构造学说作为基本观点,地质时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反复作用,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础;而强烈的新构造隆起直接造就着高原的本身,隆起的性质及其所获得的巨大高度,使高原  相似文献   

11.
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逸畴 《地理科学》1991,11(2):165-171
  相似文献   

12.
地貌对生态系统模式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能调节有机体的分布和活动过程只了解景观类型、变化过程、与历史的关系作为推测几个时期和地区生态系统的规模是困难的。地貌,像泛滥平原和扇形冲积地;造貌运动,像河流的侵蚀和堆积,都对该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有着重要作用。在较长时间中,造貌运动形成了地貌;而在较短时间中,地貌可作为调节造貌运动范围和速度的因子。生态系统与地貌、造貌运动密切相关。造貌运动的历史可直接从植被的组成和结构中反映出来,因为这些地方是造貌运动与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植被建成以前就开始了造貌运运,或是与植被同时巧妙的作用。造貌运动能通过调节一个景观(或一个地形系列)中的土壤特征而对植被分布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风景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阐述张家界地貌形成了2.5MaBP以来年 第四纪,现正处于青壮年期的演化阶段。其形成基础是厚层,坚硬,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岩,形成原因是地壳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的侵蚀,剥蚀。形成机制是流水溯源侵蚀-岩石块体崩塌-谷坡后退,今后将会向低丘-残丘的方向演化,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地貌轮廓和分区论述 已故的徐近之先生把青藏高原形象地比作为一支无脚的鸵鸟:西段以帕米尔高原作头顶,兴都库什山为鸟喙,颈部是以大喀喇昆仑山为轴心的印度河上游的崇山峻岭;中部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以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到北部边沿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岭与盆地、高原交替出现,构成鸵鸟的躯干;东南部逐渐变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仿佛是鸵鸟下垂的尾端。这个形象的比喻有深刻的地质构造差异和地貌形态作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大致按照上述的轮廓把青藏高原划分成如下三个二级地貌区,即(1)西部为高山深谷区;(2)中部为高原山脉盆地区;(3)东南部为平行岭谷山原区(图1)。这三个区的共性是,在第四纪统一的应力场控制下,都呈强烈的断块高原式隆起。但由  相似文献   

15.
该文阐述张家界地貌形成于 2 5MaBP以来的第四纪 ,现正处于青壮年期的演化阶段。其形成基础是厚层、坚硬、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岩。形成原因是地壳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的侵蚀、剥蚀。形成机制是流水溯源侵蚀—岩石块体崩塌—谷坡后退。今后将会向低丘—残丘的方向演化 ,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沙丘迁移是风的作用结果,而地面风向则受到地形条件的很大影响。阿勒泰地区沙丘移动方向较复杂,在夏半年(4—9月),西部额尔齐斯河南北及中部两河地带的沙丘向东、东南方向移动;冬半年(10—3月),西部额尔齐斯河以南沙丘略向北移动,河北侧沙丘向西、西北移动。本区的气候主要受西风和北极气团的影响。蒙古高压区在冬半年对本区作用显著,主要由阿尔泰山中段鞍部南下侵入该区,然后沿额尔齐斯河西行,对该河北侧的沙丘产生明显作用。在本区的起伏山地直接影响风的流动线路,控制地面沙丘的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7.
江西井冈山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井冈山的区域地学背景,总结出井冈山区域地貌的5个特点:典型的二元山体结构、悬殊的地势高差、丰富的地貌类型、独特的盆岭相间格架和壮丽的地貌景观,进而从构造、岩性和气候等3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地貌特征的形成机制。这对揭示保护区的自然科学价值和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风沙地貌形成机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月形沙丘为例,分析了风沙运动物理过程,说明风沙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作者认为,风沙有自动聚集成堆的收敛性,而沙粒一旦成堆,下层的沙粒将受到保护成为不可动粒子。另一方面,沙粒成堆后运动将变慢,上风的风沙流不断补充,致使沙堆逐渐增大而发育为典型的风沙地貌。  相似文献   

19.
最近二、三十年来,法国、瑞士、加拿大和美国等欧美国家的人口大量涌进山区,雪崩灾害日趋严重。这些国家不但具有相同的山地利用趋势,而且具有共同的雪崩遭遇。为了控制土地盲目利用,减少和消除雪崩灾害,它们采取了类似的土地管理措施,其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可供有关部门参考。二次大战后的山地利用及其后果战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发生变化,山地价值受到影响。在法国,20世纪初阿尔卑斯山的山民纷纷出山寻求谋生的道路和享受较高水准的生活。结果,山区人口减少,具有防治自然灾害经验的人员外流。40年代后期,山地开始吸引大批缺乏防治自然灾害经验的山外人  相似文献   

20.
库姆塔格沙漠古水系变迁与沙漠地貌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库姆塔格沙漠现场考察, 借助卫星遥感影像并结合地形图和相关研究文献, 对库姆塔格沙漠古水系变迁及其与沙漠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 初步认为: 阿尔金山北麓洪积扇发育和古水系变迁奠定了库姆塔格沙漠形成和演化的基础。第四纪初期阿尔金山强烈抬升之后, 大量剥蚀物质通过洪水搬运, 在阿尔金山北麓堆积, 形成巨厚的第四纪洪积扇层。洪积物不断堆积过程抬高了洪积扇前缘海拔高度, 导致洪积扇和古水系逐渐向海拔较低的右侧(东) 偏转发育和变迁。受卡拉塔什塔格-多坝沟一线的低山阻挡, 洪水携带剥蚀物在低山北侧堆积少而导致低山北侧的洪积扇海拔比其西部海拔低是洪积扇和古水系向右侧(东) 偏转发育和变迁主要原因。当阿尔金山隆升稳定后, 古水系的功能由对剥蚀物搬运转变为对洪积扇的冲蚀, 在洪积扇上形成冲蚀浅沟。流水进一步冲蚀洪积扇层和底部基岩, 形成了恰什坎萨依、厄格孜萨依、梭梭沟、八龙沟、多坝沟等冲蚀沟谷。同时, 流水不断改造 洪积扇, 形成了沙漠地貌的基本框架。库姆塔格沙漠是在流水地貌的基础上, 经过强烈的风蚀风积作用塑造, 形成了“帚状”形态和“羽毛状沙丘”独特的沙漠地貌景观; 广布于沙漠中的砾石体是洪积扇发育完成及沙漠形成后在较短时间里发生的大规模洪水事件的产物, 是古水系对剥蚀物的又一次搬运和堆积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