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地缘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海、路疆界漫长,周边邻国众多。这种地理特点为中国的安全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广阔的地缘战略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的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和难度。本文从政治地理学角度,将我国周边漫长的边界分为三条地缘线:即北—西北线地缘、西南线地缘和东南线地缘。通过对三条地缘线安全环境的演化分析,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东—南线地缘将是影响我国安全的热线地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地缘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风情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古、回、满、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270多万,约占全区人口的14%,其中以蒙古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2%。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有许多独特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3.
正韩茂莉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于2015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该书作者在领悟、体会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第一,揭示了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从地理学上讲,年降雨量400 mm等降雨量线是农业生产需求雨量的底线,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错带。清以前的各个王朝,周边民族的族属虽然不同,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互有伸缩的土地之争从来没  相似文献   

4.
在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处于矛盾之中。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社区发展的很大压力。综合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对解决这样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要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就需要调和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社区的社会与经济需求,在保护区外向当地社区提供可行的经济替换,减轻他们对保护区的依赖,从而使当地群众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在加强依法管护的同时,运用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将保护区管理与周边社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为周边社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促进社区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减缓了社区对保护区的压力,提高了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的村社还组织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森林共管委员会等保护性组织,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2l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地缘时代”,各个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本国经济中的作用和发展潜力,并致力于发展同他们的经贸关系。中国历来奉行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与周边接壤国家有悠久的经贸往来^[1]。90年代以来,这种经贸往来更符合中国的利益,对它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在对周边16个接壤国家中已建交的14个国家与中国经贸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其具有的优势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理学者服务于中国外交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地图。跨界民族分布图就是展现国家地缘关系的一种专题地图。目前的跨界民族地图表达方式不能呈现出国界的影响,无法服务于跨界民族的地区管理,为此,探索接近现实、易于理解的国界两侧跨界民族文化亲缘关系的专题地图十分必要。为弥补常见跨界民族分布地图的不足,从四个角度探索了地缘文化制图形式:跨界民族地区图斑空间单元尺度、多民族构成、两侧行政区边界不完全对位和语言亲缘度,设计了刻画地缘语言的亲缘度系数,而后绘制出专题地图。研究的结论为:第一,从数据的可获得性上看,跨界民族文化亲缘度地图的图斑空间单元以相当于中国县级区域的空间单元较为合适;第二,与传统的跨界民族分布图相比,跨界民族地缘语言亲缘度公式包含更多的因素,所作地图可呈现出更为精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总被引:97,自引:4,他引:93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 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 km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 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70 km左右的地区;在两个密集带之间距中心城市50km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乡村旅游地低谷带,推论原因是那里出现了次级和/或同级中心地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内部差异十分明显,经济的主体-民族构成的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虽然以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共性,并被认为是东部经济结构体系在该地区的延续,但是,反映地区经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族经济,却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故实现地区经济的整合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也是实现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源于一、三产业的地域性。在当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结构与若干地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金火 《山地学报》2005,23(5):527-532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建立了85处国家地质公园。最邻近点指数判别表明: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属于凝聚型,受中国大地构造控制,形成了东部沿海带、武夷山带、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带、环青藏高原带、秦岭带、南岭带6个集聚带。进一步分析国家地质公园与区域经济水平没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但与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关系明显。说明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地质遗迹资源,而且还与周边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有关。由于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因此随着这些区域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建立更多的国家地质公园对大西部开发和中部经济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12,(1):45-45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分布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盛和  张擎 《地理研究》2008,27(5):982-99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许多大城市周边发育和形成了大量的半城市化地区,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剧烈、城乡职能与土地利用混杂交错,是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的新型地域类型。选取杭州市开展案例研究,探讨我国半城市化地区判别指标的选择与判别标准的确定,实证分析1990年和2000年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分布及其在1990~2000年期间的变化,进一步辨识出半城市化地区的不同类型,并以萧山区和富阳市为例,对持续半城市化地区和新增半城市化地区在发展程度、工业与建设用地规模、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推进对半城市化地区动态变化及其内部差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庆文  张丹 《地理研究》2008,27(6):1437-1443
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态知识在当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所认识,通过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我国禁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交际中自发地、逐步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禁忌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会随之发生转化甚至消亡,但是有些禁忌却仍然在现实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民族的禁忌习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发挥着其他法律规范、制度措施所不能比拟的积极作用。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一些禁忌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稻作文化中的一些禁忌及其生态学意义,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禁忌在内的传统文化对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涵化"与岷江上游民族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宁  晏兆丽  罗鹏  刘建 《山地学报》2003,21(1):16-23
岷江上游不仅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生态过渡带,同时也是历史上一条民族迁移的“走廊”和交汇地带。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但在具有同样保护意义的文化多样性方面,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本文从文化的涵化概念出发,以岷江上游的民族迁移为线索,分析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涵化现象。并将涵化作为文化多样性形成的驱动因素,分析了涵化在文化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与机理,以及涵化与民族地理分布的关系,指出了民族地理分布与自然生态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民族植物学与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2年裴盛基教授首次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介绍给中国读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并率先在我国民族构成最多的云南省开展研究工作。过去20年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同时民族文化又呈现特殊性和多样性;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在植物资源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如民族医药、引种栽培、园艺、畜牧、饲用等方面。因此,民族植物学研究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将在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2):54-55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首先我们来看看各民族十二生肖对照表。  相似文献   

16.
韩晓时 《中国地名》2010,(9):51-52,73
许多优美奇丽的名胜景观,往往伴生出一系列动人的地名传说,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风貌,是最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也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这些传说中蕴含着许多有助于激发人们旅游兴趣和旅游好奇心的成分,对旅游活动的发生、对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生息在大漠南北即今内蒙古草原的民族中,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敕勒族。秦汉时称作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作敕勒,或铁勒,也叫做高车。《魏书》和《北史》中有专立的《高车传》等篇。北魏明帝时,由于敕勒统治者为争夺王位,残杀不已,再加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的不断侵袭,力量日渐削弱,最后为柔然所败。这个勇敢剽悍的民族,从鄂尔多斯和阴山南麓似乎悄然消逝了。其实,在内蒙古中西部的许多地区,依然可以看到大量当年敕勒民族的遗风。衣、食、歌舞等蒙古民族的习俗,与敕勒族的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遇那达慕大会,牧民载歌载…  相似文献   

18.
张自强  陈萍  杨重玉 《热带地理》2021,41(5):1096-1109
高铁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目的地可达性,民族地区交通条件落后但旅游资源独特,高铁开通能否成为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引擎,抑或加剧发展差距,亟待检验高铁的旅游经济效应。基于2000—2017年中国20个民族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高铁开通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国内旅游总人次和国内旅游总收入分别平均增长16.52%和23.29%,对站点地区具有增长效应,但对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不具有分配效应,表明高铁开通能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影响机制检验发现,高铁开通具有扩散效应和结构效应,但未观察到虹吸效应和过道效应;动态性检验发现,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效应在开通后第一二年仍显著,而分配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双向互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贸易关系可用来刻画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双向互动。本文通过构建源—汇互动矩阵分析框架,借助商品贸易数据,从出口与进口两个断面,选取偏好率、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3个指标分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双向互动时序变化。结果表明:①周边国家出口到中国偏好率整体上升,且高于中国出口到周边国家偏好率;②中国出口到周边国家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周边国家出口到中国市场占有率;③周边国家从中国进口偏好率高于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偏好率,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的偏好率主要集中在周边发达国家以及部分东盟国家;④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市场占有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且高于周边国家从中国进口市场占有率;⑤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双向互动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展经济体以及东盟中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差异和演化规律,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提升“周边是首要”的地缘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20.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