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bservations of sediment contamination along the coast of Japan were analyzed. When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s divided by the fine particle fraction in the sediment, a regular pattern is observed i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egree and the area of contamination and the discharge rate of pollutant released continuously into the water along the coast. This regularity was observed with respect to COD,n-hexane soluble substances and heavy metals, and could be expressed by a formula.Polluted particles were supposed to disperse through suspension in the bottom water layer, and thus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is expected to become similar to effluent dispersion in the surface water.  相似文献   

2.
莱州市近岸海域水动力状况分析与海洋环境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莱州市近岸海域潮流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拉格朗日余流模型。结合在主要入海排污口进行的数值跟踪,对莱州市近岸海域的物理自净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洋环境的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春季东海不同水域的表层叶绿素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4年春季在东海及台湾海峡首次获得的表层水中绿素含量大面走航连续观测资料,结合温盐分布及以往的有关东海及台湾海峡的海流和上升流的结论,分析了春季东海表层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水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分布与水文结构关系密切。叶绿素含量值随不同海流流域而变,但在各海流流域内基本不变,黑潮表层水的叶绿素含量最低,其次是台湾暖流表层水,长江冲淡水与江浙沿岸流域的叶绿素含量较高;黑潮西侧弱流剧  相似文献   

4.
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研究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水体中各种来源的重金属主要在近海快速沉积。一些污染海区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度聚集,有形成潜在的化学定时炸弹的可能。从岸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主要受陆地排污、水动力作用及沉积物粒度的控制和影响。^210Pb、^137Cs同位素测年技术已经成为确定我国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区域环境背景值、判定环境的演变趋势的有利工具。环境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聚集主要与周边地区人类活动有关,其垂向变化反映了沿岸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是评价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识别问题区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物理模拟较大海域的环境动力场是物理模型试验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近海环境治理的有效研究手段。对具有较大尺度海域的模拟需要考虑地转缺失的影响。从潮流基本控制方程出发,通过对方程的无因次化,给出评价柯氏力作用大小的方法,并就中国典型的海湾进行尺度分析,量化物理模拟时因地转缺失引起的偏差程度,讨论在这些海域是否可以付诸物理模型试验。同时,还导出了潮流泥沙试验和潮流污染物扩散试验的相似比尺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埕岛近岸海域悬浮泥沙运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1998年9月8日和1999年3月19日两次对埕北海域进行的10个站位的同步海流、悬浮泥沙观测资料,进行该海区的悬浮泥沙输运趋势分析,发现该海区含沙量较大。从整个海区来看,底层含沙量大于表层含沙量,该海区泥沙含量普遍表现为东南部的泥沙含量高于西北部的泥沙含量;由单宽输沙量的计算及有关资料分析可以得出,秋季泥沙运移趋势是由东南向到西北向,而春季泥沙的运移趋势是由东北向到西南向;含沙量是随流速的加大而增加,含沙量的峰值稍滞后于流速的峰值;该海区为冲蚀海区,悬浮泥沙产生的平均年7中刷量为2cm/a,在本海区的地形塑造中占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渤海叶绿素浓度时空特征分析及其对赤潮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德娟  张华 《海洋科学》2018,42(5):23-31
基于2014—2015年MODIS数据分析了渤海表层水体叶绿素浓度的时空特征,并对赤潮进行了遥感监测。结果表明, 5—10月,渤海表层叶绿素浓度总体较高,其中在5月份达到峰值;空间上,叶绿素浓度由近岸向渤海中部递减,其中秦皇岛附近海域、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叶绿素浓度相对较高。基于16 mg/m3的叶绿素浓度阈值和ERGB影像,成功提取了渤海赤潮信息。秦皇岛附近海域是渤海赤潮的频发区和重灾区,赤潮发生于5月份,其分布范围在5月下旬达到最大。渤海赤潮分布与底部两个低氧区位置吻合,说明赤潮爆发可能对低氧区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海近海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 90Sr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 《海洋科学》1987,11(5):36-37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丰、枯水期海水中~(90)Sr含量变化的讨论,说明南海近海水中~(90)Sr的浓度与沿岸河水的流入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EffectsofhexavalentchromiumonearlydevelopmentofthebayscallopArgopectenirradiansLamarckINTRODUCTIONChromiumiswidelyusedinthein...  相似文献   

11.
在对青岛浮山湾帆船基地海域水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二维平流.扩散模型,选取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作为水质指标因子,按麦岛污水处理厂改造扩建前、改造扩建后正常运行及改造扩建后事故运行3种情况,对污水排海给帆船基地海域水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3种情况预测结果可...  相似文献   

12.
Near-shore discharge of fresh groundwater from the fractured granitic rock at Flamengo Bay, Ubatuba, Brazil, i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the local geology. Freshwater flows primarily through a zone of weathered granite to a distance of 24 m offshore. In the nearshore environment this weathered granite is covered by about 0.5 m of well-sorted, coarse sands containing pore water with sea water salinity, with an abrupt transition to much lower salinity once the weathered granite is penetrated. Further offshore, low-permeability marine sediments contain saline porewater, marking the limit of offshore migration of freshwater. Freshwater flux rates based on tidal signal and hydraulic gradient analysis indicate a fresh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of 0.17–1.6 m3/day per m of shoreline.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silicate are elevated in the porewater relative to seawater, and appeared to be a net source of nutrients to the overlying water column. The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 suggest that the freshwater within the aquifer has a short residence time. Major element concentrations do not reflect in situ alteration of the granitic rocks, possibly because the alteration occurred prior to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discharge zones, or because of large volumes of water discharge in this high rainfall region.  相似文献   

13.
悬浮体系指悬浮在水中,经过过滤能停留在滤膜或滤纸上的一切物质质点,其中包括泥沙颗粒、浮游生物及各种胶体物质等。悬浮体浓度分布是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与物质来源,海洋环流、潮流、波浪等动力要素密切相关。因此,悬浮体浓度及运移途径是测试环境条件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研究将对开发港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探讨现代沉积过程则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了解工程附近海域自然状况的基础上,基于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组模拟该海域的水动力状况,采用有限体积数值格式离散水动力学方程。在此基础上,引入该海域附近两个建设工程的影响,基于对流扩散的水质模型模拟悬浮物浓度场的分布状况,并分别计算了两个工程对海域的影响程度,即影响贡献度。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经过结果分析可知,工程2对控制点的影响较工程1的影响贡献度系数小65%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工程1相对于工程2距离湾顶更近,水深较浅,海流速度较小,海水交换能力较差,扩散能力也较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衍生化处理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测定了珠江口及其以东近海海域表层海水中的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 TFA)含量。珠江口及其以东近岸的红海湾和大亚湾海区TFA浓度范围分别为113—170ng.L–1和202—336ng.L–1。红海湾内海水中TFA的平均水平(279ng.L–1)明显高于外海海水(210ng.L–1), 说明港湾内或其周边地区可能有TFA的点源输入。此外, 外海海水中TFA平均浓度比珠江口高69.1ng.L–1, 表明这种亲水性强、稳定性高的化合物除了已知的人为来源外, 可能还存在未知的人为源或自然源, 使得海洋作为其最终的汇浓度不断累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工农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日益增多。如何处理这些污染物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将污染物化有毒为无毒,当然是最彻底的办法,但这样做花费巨大,我们目前尚难做到。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将污染物排放人海。但过多的排放,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就会污染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进而影响人民的健康。所以,须要对污染物排放人海的方式、地点等加以选择,并对其排放人海的数量、速率等加以控制。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海区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和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下海区对污染物的最大容量。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特定海区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起重要作用的海水运动情况。1984年5, 8, 10三个月,我们在渤海湾海河口区进行了海上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以COD 为指示因子,进行了渤海湾有机污染物在潮流作用下稀释扩散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7.
潮汐潮流三维数值模拟在庄河电厂温排水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POM模式,本文应用了考虑了四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的三维数值模式,对北黄海近岸的庄河电厂附近海域进行了数值模拟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用模拟流场,对电厂的温排水进行的模拟结果表明,大约在模拟15d后,温升场可以达到基本稳定。另外,温排水的排水口设在表层、中层、底层三种情况下,排水口取在表层时,对海域的温升影响范围较小。,2000  相似文献   

18.
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 Ⅱ.模型应用和水交换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使用水平二维对流-扩散型水交换模式模拟研究了象山港的水交换,对不同区域的水交换控制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象山港水交换状况与其控制机制的区域性变化很大。牛鼻水道至佛渡水道是一个潮流较强的潮通道;90%水交换周期为5天左右。象山港狭湾内水交换周期较长,湾顶处90%水交换的周期约为8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9.
悬浮颗粒物及粒径是水质重要参数,其分布特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了解。利用2013年6月和2013年11月LISST-100观测数据,研究了黄、渤海区域悬浮物粒径和浓度的分布情况,浓度分布整体上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状况,粒径分布呈现近岸细远岸粗的特征,季节分布特征明显;通过典型断面分析,悬浮物粒径和浓度随着水深变化明显,连续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对底层颗粒物的再悬浮作用显著,潮流对悬浮物的时空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水体衰减系数随着体积浓度变化明显;此外,还研究了悬浮颗粒物粒径Junge分布在黄、渤海区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南通近岸海域水质特征的因子及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12年5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水质环境调查资料,利用因子分析探讨南通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站位聚类分析进行了区域类别划分,并对各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南通近岸海域主要存在4种水质影响因素,总体表现为受近岸污染源的控制影响,其中F1(NO-2-N、石油类)高值区位于冷家沙西北侧,是北上长江径流与外海水在冷家沙浅滩处相遇作用的结果;F2(DO、NO-3-N)体现了外海水进入的影响,其值由近岸向离岸逐渐增大;F3(COD、PO3-4-P)显示了河流输入的影响,F4(NH+4-N)体现了人为源的作用,两者高值区均分布于栟茶运河河口和长江口北侧。站位聚类分析显示,南通近岸海域可划分为5个类型区,其中A区(小洋口港近岸区域)受陆源河口排污影响,且所处水道尾部水文动力条件弱,污染严重;B区(烂沙洋海域)受西侧相邻的河口排污区和近岸污染影响,在主要潮汐通道的强动力作用下,污染程度较轻;C区(冷家沙区域)为B、D两区之间的潮滩区,受到B、D两区域污染的综合影响;D区(冷家沙南侧近岸海域)主要受近岸污染影响,为小庙洪和网仓洪的强动力控制区;长江入海携带污染物及水流扰动对E区(东南部离岸海域)有一定干扰。不同空间类型分区体现了区域动力地貌在海洋污染物分布中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