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南海东沙隆起及其周围坳陷的地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德生  姜仁旗 《海洋学报》1989,11(6):737-741
南海北部陆架由陆壳边缘的一系列断陷-拗陷盆地和隆起组成。早白垩世以前与华南板块连为一体。燕山期第三幕(晚拉拉米运动)形成北东东走向的狭长大陆裂谷盆地。古新世和始新世裂谷盆地进一步拉张和扩大,形成珠一、珠二和珠三坳陷。东沙隆起介于珠一和珠二两个坳陷之间,面积约28000平方千米。其地质演化分为四个阶段:(1)晚白垩世至古新世块断活动时期。(2)始新世至渐新世上升与剥蚀时期。(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持续沉降时期。(4)中中新世至目前的非补偿沉积时期。因此,东沙隆起为一有较好远景的油气富集构造带。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揭示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物输送样式,本次研究将盆地裂后期加速沉降阶段以来的沉积物充填样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这一区域潜在物源区的分析,通过对已有勘探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深水沉积体的类型进行识别,建立具有成因关系或相同来源的深水沉积体组合,尝试对沉积物输送样式进行划分和归类。研究结果认为,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主要存在海南岛物源、莺西物源、南部隆起带物源和神狐隆起物源等4个潜在物源区,沉积物输送样式可划分为垂向沉积物输送、轴向沉积物输送和转向沉积物输送3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始新世—中新世的沉积充填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早中始新世,白云凹陷沉积环境经历了由陆相冲积扇到中深湖相的转变,晚始新世部分地区遭受海侵,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番禺低隆起和东沙及神狐构造高部位,以近源沉积为主。到早渐新世,凹陷沉积环境转变为海陆过渡相及海相环境,凹陷北部受番禺低隆起等局部物源控制,凹陷主体接受大量源自南海西部昆莺琼古河的物源供给。到晚渐新世,古珠江沉积范围增大,突破番禺低隆起进入白云凹陷,凹陷北部主体受古珠江搬运沉积物影响,凹陷其余地区则接受来自北部古珠江及西部昆莺琼古河双物源供给。进入中新世,由于盆地热沉降作用的加强,南海北部陆架坡折带由白云凹陷南部跃迁至北部,凹陷水深不断加深,凹陷主体受古珠江沉积物的控制,其中南部地区为深水环境,受到由浊流搬运来的北部古珠江物质、西部昆莺琼古河物质以及正常远洋沉积物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安  吴世敏  程卫华 《海洋学报》2011,33(6):117-124
根据东沙隆起及其周围钻井资料的一维构造沉降对比分析,结合前人在基底、盖层及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将东沙隆起地区的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自垩纪挤压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断陷阶段、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阶段、晚渐新世-中新世快速的裂后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以来断块升降阶段.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促使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的重要因素,而...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玉松  丁玫瑰 《海洋科学》2008,32(12):102-110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指水深〉300m的陆缘盆地区,包括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及其南部隆起区、神狐隆起南侧、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及其南部的西沙-中沙隆起和一统暗沙隆起区(图1),总面积超过120000km^2。2006年,从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水深1480m的荔湾构造上钻探的LW3—1—1井获得天然气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6.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矿因素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对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和精细的沉积解释。从温压、沉积、构造等方面探讨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主控因素,认为:BSR上部附近处于水合物稳定温压范围内;粗粒沉积物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在含水合物层段内,孔隙度与天然气水合物饱合度成正比关系;滑塌体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相带;气烟囱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断裂系统可为富含甲烷流体向上运移提供通道,并在其上部滑塌体富集成矿。因此,神狐海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优越条件,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华胃 《台湾海峡》1993,12(2):136-144
台湾海峡重矿物平均分布0.95%,其分布由西岸向东岸递减;由北部经台湾浅滩朝粤东方向缓慢递减。碎屑矿物46种,以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和片状矿物为主,它们占重矿物含量的67%。据主要重矿物含量将海峡分成8个矿物组合区。碎屑矿物来自海峡两岸基岩,通过河流搬运入海,有部分片状矿物为海峡以北的物质随浙闽沿岸流进入海峡而沉积。其海绿石是台湾西岸、澎湖岛第三系或第四系含海绿石岩层剥蚀后搬运入海沉积而成的。台湾浅滩的残留沉积物为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物。由于处在开放的海洋环境,至今没有接受现代沉积。残留沉积物中的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等重矿物相对富集,含量高于近源海域,有可能赋存浅海砂矿。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东为东沙隆起,西邻海南岛,北临万山隆起,南至神弧暗沙.盆地面积17.5万平方公里,内部划分为珠一、珠二、珠三三个第三系沉积坳陷(图1).我队在珠江口盆地北部斜坡打了七口井.除珠三、六井因台风或卡钻而中途终孔外,其余各井均钻遇基底(花岗岩或变质岩)而完井.钻探揭示出巨厚的沉积岩层,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新发现了第三系,初步建立了地层层序.上、下第三系见到了多层油砂,经试油,于下第三系获得了工业油流,日产近300立方米.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H区毗邻神狐隆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潮汐和河流作用是该区主要的地质营力,控制和影响着沉积作用机制与砂体的展布形态。珠海组时期,在半封闭的海湾-潮坪沉积背景下,该区受到珠三南断裂的活动影响,接受来自神狐隆起近源堆积的扇三角洲沉积,断裂活动性和母岩的差异性控制了点物源的推进范围、展布样式和储层物性特征。同时由于前端受到海水的破坏和改造,兼具河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的典型沉积特征。珠江组时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在相对闭塞的障壁岛-潟湖背景下发育涨潮三角洲沉积,潮汐通道位于神狐隆起北段中缘的低洼部位,受到潮汐往复作用的冲刷,多期潮汐砂坝叠合发育。通过微古地貌和井震结合分析,刻画线性砂坝的分布,进而总结了研究区优质储集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1989~1994年间,德国汉堡大学用研究船“Sonne”号经SO-50B、SO_72A及SO_95诸航次在香港岸外的南海做了6600余公里的反射地震剖面,并采集了大量箱式岩样。这些剖面的地震地层学解释使得对T0不整合有了新的时代评估,定在更新世中。晚第三纪的T1和T0不整合都是由东沙隆起和超覆于该隆起上的地层的削蚀而产生的。而东沙隆起则是由岩浆侵入上部地壳而造成的。所测地震剖面中显示了一些侵入沉积盖层的火成侵入体,在接触处消除了沉积盖层的原始层理。这些岩浆构造事件可以与5~3和3~0Ma时台湾与华…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陆架北部湾盆地古湖泊与烃源条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结合钻井资料,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湖泊规模最大达5000km^2,沉积了巨厚沉积物,最大沉积厚度达4700m。井资料分析显示,在始新统流沙港三段、二段各古湖沉积物中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含量高,说明该两段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流一段和涠洲组沉积物中仅在涠西南古湖和乌石古湖内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含量,因此涠西南与乌石具有更好的烃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南海北部陆坡东沙海域、神狐海域及西沙海槽甲烷渗漏环境和无甲烷渗漏环境87个浅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spp.进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海域δ13C值为-0.52‰~-5.68‰,平均值为-1.41‰,出现明显的负偏移;神狐海域δ13C值介于-0.36‰~-1.10‰,平均值为-0.75‰,未见明显的δ13C值负偏移;西沙海槽δ13C值介于-0.01%~-0.89‰,平均值为-0.45‰;对Uvigerinaspp.碳同位素组成与沉积物有机碳(TOC)、甲烷(CH4)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δ13C负偏移主要出现在甲烷渗漏环境,发生在末次盛冰期,与溶解无机碳负偏移以及沉积物全样的δ13C值负偏移层位相吻合,有可能作为富甲烷环境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半岛三面环水,伸入渤海、黄海之中,海岸线长达三千余公里,占我国岸线总长六分之一,陆架宽广,砂质海岸发育,为我国滨海砂矿远景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滨海砂矿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半岛区的构造位置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区内广泛出露太古一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新生代火山岩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发育了以燕山期为主的侵入岩,该区总体长期抬升,基岩裸露、遭受风化剥蚀,为滨海重矿物的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半岛面临开阔的渤海、黄海,水动力条件有利于重矿物富集.  相似文献   

14.
许志峰  王明亮 《台湾海峡》1992,11(3):203-210
本文根据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以及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等综合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报道了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地层存在着新老沉积物的混合现象。混合层分布在易受老碳玷污的闵江等河流入海区附近,存在于0.6~1.0m深的沉积物中,发生在10ka以近的时间里。这是由于冰后期气候、构造条件发生大变异,使老地层裸露、风化、剥蚀,其沉积物搬运后,在水动力条件适宜的海区与年轻沉积物发生混合沉积.在使用这些混合层的测年资料时应当加以研究,当沉积物与沉积层具有同时性时,沉积物年代可以代表沉积层年代;如果两者不具同时性,应当通过对比和必要的校正后方能做为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生黄铁矿是渗漏甲烷发生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海底甲烷渗漏活动的有效示踪剂。南海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区域,对神狐海域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含量、分布、形貌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生黄铁矿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存在两个异常富集峰段:在第一个黄铁矿富集峰段,黄铁矿以长条状为主,外形较粗,微晶形态以草莓状黄铁矿为主,且粒径均一;在第二个峰段主要以细长的条状黄铁矿为主,由带外壳结构的草莓球颗粒组成,晶粒大小不一,存在二次生长现象。另外还发现胶黄铁矿与自生黄铁矿共生。这些特征反映神狐海域沉积物中存在多期次的甲烷渗漏事件,高通量的甲烷渗漏发生在较浅的层位,可能发生甲烷的有氧氧化而变成缺氧环境,有利于黄铁矿富集在第一个峰段;较低的甲烷渗漏发生在较深的层位,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而形成大量的黄铁矿保存在第二个峰段。因此,神狐海域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异常富集可以作为地质历史时期甲烷渗漏通量和期次的指示矿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的一个以下第三系沉积为主的生油凹陷。主要生油层流沙港组泥页岩生油指标高、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具有丰富的油气源;在早第三纪已形成的四个局部构造带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凹陷东部流沙港组存在高压异常,而凹陷西部存在流沙港组与涠洲组两套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现今乃至未来的重要清洁能源之一,其沉积环境和成矿条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2007年、2013年及2015年已先后在神狐、和东沙海域多次成功钻获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由此南海北部陆坡成为探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因与成矿条件的重要试验区。然而,南海北部陆坡区的神狐、东沙及琼东南三个海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其各自的水深、沉积特征、气源成因及水合物成矿条件各有特点。本文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结合不同沉积相和沉积演化和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等因素,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地震相。通过对比南海北部陆坡区域的水道系统的MTDs,认为其发育位置、展布和控制因素的不同影响了沉积展布。其中东沙区域位于近物源的上陆坡,神狐区域位于正常的缓陆坡区域,琼东南区域位于远离物源的海底平原区域。并且,水道系统可以分成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MTDs也可以分成头部拉张型,中部过渡型和趾部挤压型。  相似文献   

18.
塞尔西培-阿拉戈斯盆地是巴西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全面总结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勘探方向:①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其中过渡期烃源岩最为重要,裂谷期次之,漂移期烃源岩生烃潜力最小。②盆地发育3套储层,分别为裂谷早期的三角洲-风成砂岩、裂谷晚期的河流-三角洲相砾质砂岩或砾岩和漂移期的浊积砂岩。目前3套储层均已证实。③最终优选出2套潜力层系的有利区带:盐下裂谷层系有利区带在北部和中央隆起带;盐上漂移层系有利区带在塞尔西培次盆地南部深水以及Sao Francisco河口外深水区域。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据超微化石分析,本区晚第三纪存在4个相对暖水期和4个相对较凉期。根据菲律宾海东部,中部“深海钻探工程”58、59、60三个航次以及我国东海陆架、台湾东海岸及西部地区,南海北缘等地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的对比,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以及中、上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在环西太平洋一侧具有普遍性,但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东北部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及其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的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东沙隆起、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等4个地质构造单元中,除发育巨厚新生代地层外,还发育并保留较厚的早白垩世和早侏罗世海相地层.这些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大角度倾斜、可连续追踪和中低频的反射层序.由叠加速度推算的层速度为4.3-5.0km·s-1.这些中生代地层具坳陷型沉积特征而与新生代断陷型充填式沉积明显不同,残存厚度约4 000-5 000m.东沙-澎湖-北港隆起带是中生代华南地块与南海地块的缝合拼接带.该拼接带显示为地壳增厚和高磁异常,古特提斯在此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