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汾盆地地震危险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强震地震穴的地震序列分析,华北地震迁移、汾渭地震带地震丛式分布,和地震丛的强度分析以及汾渭地震带分段及强弱段相间分布特征,与本活动期地震丛活动空间分布等论述了临汾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荆红亮 《山西地震》2005,(Z1):31-31
从1977年至2000年间全球发生的M5.5以上的板块间地震中,收集了2 207次被称为"逆断层型"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记录资料,研究了这些地震与月球引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潮汐对断层面的压力有很高的关联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断层错位时,发生地震的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3.
李侠 《山西地震》1995,(3):33-38
运用波浪镶嵌构造观点,对临汾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临汾盆地正好位于环太平洋波系和特提斯波系壳下次级构造隆起的叠加部位,其地震活动明显受这2大波系的控制,即临汾大地震是在2大波系构造同时强烈活动时发生的,单方向构造活动,不足以引发临汾大地震。认为临汾盆地大震活动的周期约400年,其活跃期约100年,平静期约300年。  相似文献   

4.
依据地震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几何特征,将临汾盆地及其周缘划分为6个研究区域,运用近27年经过精确定位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值的组合,结合震源深度分布、历史强震背景,分析临汾盆地及其周缘各研究区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表明,现今应力水平较高的3个区域分别为洪洞—临汾凹陷、侯马凹陷和峨眉台地。其中,洪洞—临汾凹陷为1303年洪洞8.0级地震的破裂区,现今应力水平仍然较高,其中深部出现的小震活动稀疏段可能表明其正处于破裂区的恢复阶段;侯马凹陷至峨嵋台地北缘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没有记录到M6以上地震,现今地震活动特征显示其处于较高应力水平下的相对闭锁状态,属于未来强震的危险区段;灵石隆起、辛置凸起和襄汾凸起现今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要特征,强震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苏怡之  张家声 《地震》1993,(6):42-47
本文分析了临汾盆地现代地震在时序分布上的阶段性,平面分布上的丛集性,及其震源三维分布与分布地深部构造的关系,指出盆地北部的临汾-洪洞凹陷为该区未来若干年内的主要发震区,而20-30km深度则是主要发震层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临汾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观测资料入手,对临汾盆地近10年的地震活动从弱震活动的基本特征,3.0级以上地震的活动特点,候马4.8级地震震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对临汾盆地未来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有所判断。  相似文献   

7.
结合临汾盆地历史地震资料、地震地质背景以及现今地震目录,首先,利用精定位的地震目录,绘制临汾盆地区域ML≥MC(完整性震级)地震的3D图像,分析现代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临汾盆地地质构造单元将其分为6个区域,由最近40年的精定位地震资料计算以下4个地震活动性参数:①b值(反映应力积累水平),②a/b值(反映最大期望震级),③∑(√E)(反映断裂单位长度的应变能年释放率),④N(反映断裂单位长度的地震年频次).  相似文献   

8.
山西临汾盆地及邻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汾盆地是山西断陷带中地壳结构最复杂、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过M≥4 3/4地震16次,其中8级地震1次,7 3/4级地震1次,6 3/4级与6 1/2级地震各1次,5级~5 1/2级地震11次,4 3/4 级地震1次.  相似文献   

9.
选取河套盆地及周边地区 (北纬 3 8.5°~ 42°,东经 1 0 6°~ 1 1 3°)为研究区 ,采用《中国地震目录》1 970~ 2 0 0 0 .8,ML≥ 2 .0级地震资料 ,应用“八五”、“九五”攻关研究成果 ,通过对河套盆地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和测震学指标的全时空扫描分析 ,提取具有预报效能的地震活动图像及参数 ,然后对河套盆地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历史中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和运用具有预报效能的地震图像、参数对河套盆地近期地震活动进行分析 ,认为河套盆地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11.
1989年以来山西地震活动的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时间、空间和地震类型方面将山西境内有台网记录以来的地震和1989年以来的地震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应用“八五”攻关推出的多种方法对山西省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南部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水准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临汾台水准出现的巨幅异常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认为引起变化原因是:(1)由BM3点附近5 m的地方2008年冬天新挖的一个坟墓加之多次农田灌溉引起的;(2)BM3点下方11 m~19.1 m处是低阻体,地下水较丰富,长期地下水运动导致黄土湿陷,在重力作用下引起点位下沉;(3)在BM3点下方有一正断层,上断点接近地表,为全新世活动断裂,35 m以下为一个地下水的疏水通道,断层的活动改变了原来稳定的储水构造,使上部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增强带走了部分土体,而引起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西地区历史地震地震活动性和应变能积累释放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山西地区现在正处在应变能释放阶段,这一阶段可能持续80 a~90 a左右,在此期间将会发生5级~6级左右的地震;通过对现代3.0级地震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山西地区现在正处在能量主要积累阶段,估计在未来2 a~3 a之内,有发生4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近年全国地震大形势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空强演化图像及其相关参数的统计结果,并结合大陆周围附近地区强震活动对其内部的影响等客观现象,对大陆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认为,中国大陆第五地震活跃期到2001年已经结束,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可能是中国大陆新的地震活跃期开始。  相似文献   

15.
为划分临汾盆地第四纪地层,在临汾市东布设1个控制性钻孔,描述其所揭示的地层岩性特征。通过对钻孔剖面中269件孢粉样品的孢粉组合进行分带讨论,结合9个光释光样品和12个电子自旋共振样品的年龄测试结果,认为该控制性钻孔记录了379ka B.P.以来的沉积地层,其中埋深0~0.4m属于全新统,0.4~80.8 m属于上更新统(孢粉记录揭示出相对干燥寒冷的古气候特征,终末期气候转暖,降水增多),埋深80.8m以下属于中更新统(代表了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特征)。晚更新世以来平均沉降速率为0.64mm/a,远高于临汾盆地第四纪平均断陷速率,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临汾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呈现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临汾地区3次ML≥4.0地震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至2003年山西临汾地区发生了3次ML≥4.0以上地震。介绍了这几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以及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异常变化特征,结合目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前兆资料的变化情况对临汾地区未来的地震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晋陕豫交界区临汾、渭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认为自1800年以来,运城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且有向韩城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高国英  温和平 《中国地震》2000,16(2):176-184
根据帕米尔东北侧55次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结合该区本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和1980年以来Ms≥3.0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区域构造烽场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强震震源源断错以走滑为主,部分倾滑,主压应力方向近南北。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总体趋势西强东弱,并可划分为三地时段,每个时段都有相对的主体活动区。帕米尔弧附近深度可达200km,在向北东方向延伸深度明显变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前中国的两个地震研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1949年前中国从事地震研究工作的2个系统。主要介绍了在蒋丙燃和竺可桢2位先生先后领导下由王应伟和金咏深等所做的工作。着重介绍了《近世地震学》和这一论著的主要观点。第2个是地质系统,介绍了翁文灏先生以及他在《锥指集》中对地震发生和预测方面的各种论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临汾地区地质构造环境的分析,结合地表地震形变遗迹的研究,初步认为共轭活动构造对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级地震的发生和震中分布位置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