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CDC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46 a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季风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和脊线指数与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场表现为盆西和盆东反号分布,表明高原夏季风和西太副高可能是盆地降水东西振荡分布的重要原因。通过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回归分析发现,盆地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别是盆西地区的暖干化可能是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指的川东,包括涪陵、万县两地区。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60万。探讨本区的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对四川盆地平行岭谷和盆周地区,乃至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自然条件与生态学问题 从地貌上看,本区西部属四川盆地平行岭谷区,东部属盆周山地。区内山地占总面积51.5%,深丘占30.9%,浅丘和平原占17.6%。交通上,东部有长江三峡的夔门作入川的门户,南北有高山耸立作为四川的屏障。  相似文献   

3.
1951-2010 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周山区(后文简称盆周山区)即四川盆地周围边缘山地区。区内山地面积有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山地面积的36.0%,呈棱形分布于四川盆地四周。盆地东缘有巫山、七曜山;东南和南缘为大娄山;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与大相岭等;北缘是米仓山和大巴山,成为川陕和川鄂的界山,并与秦岭接连构成了四川盆地北部的屏障。整个山区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2%。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喀斯特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又以贵州高原、滇东高原和四川盆地南部和广西最具有代表性。根据区划理论的自然条件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与景观整体性原则、综合主导性与简洁实用性原则,将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划分为由滇东-东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南-桂西北斜坡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中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桂中盆地喀斯特景观区、渝东中山峡谷喀斯特景观区等5个喀斯特景观区,次一级的多个景观亚区、景观群、景观点构成的景观体系,并对各景观区组合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近50年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利用四川盆地1961-2006年145个台站汛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以及盆地东西部之间的反位相变化是川渝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最主要的两个空间异常模态: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8个区;分别是四川盆地中部区、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川西高原西部区、中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和重庆东部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除在四川盆地西部区和重庆东部区分别呈较弱的减少和增长趋势以外,在其余各区的线性趋势都较为明显,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原西部和中部区表现为增长,四川盆地中部和南部区表现为减少;从气候因子分析看,汛期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南北变化、东亚以及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分别对四川盆地东部区、中部区以及西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普遍出露白垩纪(K)和侏罗纪(J)的紫红色岩层,岩性以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为主,有“红色盆地”之称。盆地内地貌以丘陵为主,广泛分布着由紫红色岩层风化形成的紫色土。紫色土土壤矿物质肥力较高,盆地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非地带性紫色土的组合,使四川盆地成为我国最佳的农业组合区之一;因此,该区人口密集,农耕活跃,是全国六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红色岩层岩性松软,抗风化能力弱,土壤抗蚀性差,加之人为活动强烈,以及不合理的荒地开垦,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异常严重。  相似文献   

8.
分析孢粉、氧碳同位素、硅藻、沉积、史籍记载等约70个实例,表明中国热带末次冰期晚期(MIS2)以来有12期主要的冷波动。冷波动的地区分布具有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纬度地带性,冷波动分布和降温程度的经度地带性表现在西区、中区、东区、台湾岛4个区的分异。西区位于热带西部,属南亚季风区,冷波动少,降温幅度小;中区、东区、台湾岛位于热带东部,属东亚季风区,冬季风的强度有东西向的交替变化,中区的冷波动最明显。各期冷波动的降温幅度大多为0.5~2℃,少数为3~5℃。  相似文献   

9.
试论广西自然带及其生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正确认识广西自然带的必要性广西位于我国南部,濒临热带海洋,处于北纬20°54′——26°20′,东经104°29′——112′04°之间,属低纬地区。北回归线位于全区中部偏南位置。地势上大致从北向南倾斜。由南海海面进入内地的潮湿气流能长驱直入,从而使广西全区形成自南而北的水热差异,与水热条件相适应的土壤、生物也形成相应的纬度差异,使其自然带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关于广西自然带的划分,目前的看法是:“广西几乎全部位于亚热带范围,南部属南亚热带,北部属中亚热带”。只有“涠洲岛和斜阳岛,虽已具热带农业气候特征,但其面积小,故未作热带范围划出”。常见于政府文件和报刊文献的说法,自然是“广西地处亚热带”了。我国目前所划分  相似文献   

10.
末次冰期盛期中国热带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2000,55(5):587-595
参照约60个实例,探讨末次冰期盛期中国热带位置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变迁。当时,热带中部、热带北部、亚热带南部3个地带的北界分别南移5个、2个、6个纬距。经度地带性差异可分为5个区。其年均温下降幅度,台湾岛最大(5 ̄9℃),两广及海南岛其次(3 ̄4℃),闽南粤东较小(2 ̄3℃),滇南最小(1 ̄2℃)。南海冬季水温降幅较大(2.4 ̄5.7℃)。除闽南、粤东、南海趋于冷干外,大部分地区环境趋于冷湿。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一百四十八县,面积四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五方公里有奇。(据陆地测量局报告。)就地势言,可分为四川盆地,与非四川盆地二部。就土地利用价值言,可分为盆内、盆舷、盆外、三部,与若干小区,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一百四十八县,面积四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五方公里有奇。(据陆地测量局报告。)就地势言,可分为四川盆地,与非四川盆地二部。就土地利用价值言,可分为盆内、盆舷、盆外、三部,与若干小区,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相似文献   

14.
近50 a中国大陆无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大陆678个台站1958-2007年的50 a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年、季无雨日和不同干旱程度持续性无雨日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我国无雨日的空间差异很大,局地无雨日变化受大地形影响明显,无雨日高值区在南疆盆地.低值区在四川盆地,年均最大持续无雨日在南疆高于130 d,四川盆地则少于15 d.近50 a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山地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种实例,试论如何合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以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一些原则问题。 一、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 我国热带亚热带广大山区,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两大部分,北连大陆,南临海洋,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很明显。上述大区域气候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气候因子,如发生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则呈现纬度地带性。但因受山区错综复杂的下垫面影响,使气候纬度地带性遭到破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对山地气候有显著影响的基本地形因子,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  相似文献   

16.
基于Whittaker滤波的陕西省植被物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晗  任志远 《中国沙漠》2015,35(4):901-906
运用Whittaker滤波重构MODIS NDVI时序数列,利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滤波前后影像信噪比,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2000-2012年陕西省植被的3个关键物候参数(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植被物候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Whittaker滤波能够平滑原始NDVI曲线,有效减少原始影像的噪声,提高影像辨识度,并且参数设置简单;(2)陕西省植被物候地区分异明显,不同气候区划类植被物候表现出中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北亚热带湿润区的递变规律:返青期逐步提前,枯黄期逐步推迟;(3)植被物候受高程和纬度影响,并且纬度影响更显著。海拔每升高200 m,返青期推迟1.3 d,枯黄期提前0.6 d;纬度每升高0.5°,返青期推迟3.6 d,枯黄期提前1.2 d。  相似文献   

17.
地球表面最主要的地理、地质构造单元是高耸的山脉与低坳的盆地,盆地和山脉在空间上往往相邻相伴,在演化的形成上存在某种关联性,因此认为盆地山脉在形成演化上存在某种耦合机制。盆山耦合演化动力的统一性是其内在机制,盆山耦合称为"近地表构造过程与岩石圈深部过程的耦合",盆山耦合现已成为重要的地质现象。根据动力学机制,可以识别出引张、挤压、走滑引张、走滑挤压、垂直应力和冲击这6种盆山耦合类型。本文对沉积盆地盆山耦合机制进行探析,对以后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姚永慧  张百平  谭靖  韩芳 《地理研究》2009,28(6):1633-1643
长江上游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在地理、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复杂和丰富多彩,在世界山地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复杂多样的山地垂直带谱更是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山地垂直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学信息图谱和数字山地垂直带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了长江上游共50个山地垂直带谱所体现的空间规律,河源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及贵州高原的垂直带谱类型多样并各具特色,且在经度和纬度方向又具有统一的分布规律,如雪线、林线、针叶林及阔叶林等的分布界线变化规律比较符合二次曲线规律,验证了大陆尺度上山地垂直带二次曲线模式假说。另外,山地垂直带分布规律又具有尺度效应,中小尺度上地形的影响作用表现得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上海自然植被的特征、分区与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峻 《地理研究》1997,16(3):82-88
上海地区有种子植物约134科510属919种。种子植物的分区类型共15°个,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各占总属数的27.8%、21.6%和11.9%.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红楠群落和青冈栎群落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的植被和环境特征。非地带性植被以潮间带植被和水生植被为主。上海自然植被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映了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以及濒江临海的环境特点。同时其现状也表明了上海的自然植被处于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亟需加以保护。上海的植被区划可分为隶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的河口沙洲植被区,碟缘高地植被区和东北淀泖低地植被区,以及隶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西南丘陵、低地植被区等。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盆地的干热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吐鲁番盆地降水稀少,气候炎热,本文从其降水、气温、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分析了盆地的环境特征。采用代表环境热力状况的年积温与水量平衡方程的比值为干旱指标,将盆地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环境类型,9个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