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GRAPES-REPS西南低涡预报检验评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静  陈静  钟有亮  张进  李晓莉 《气象》2017,43(4):385-401
利用2015年6—8月GR APES-REPS(Global/Regional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Regional Ensemble·Prediction System)区域集合预报资料,并设计西南低涡格点资料客观识别方法对西南低涡中心位置进行定位,首先评估GRAPES控制预报对西南低涡的预报准确性,之后挑选出四次生命史较长的西南低涡过程,分析评估GRAPES-REPS对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移动及降水过程集合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GRAPES模式对西南低涡预报的命中率较高,空报率略大于漏报率。(2)GRAPES-REPS对西南低涡发生和发展的预报效果较好,绝大部分集合预报成员能预报西南低涡发生和发展过程,但对西南低涡发生时间预报总体偏早。(3)GRAPES-REPS对西南低涡移动路径在24 h预报时效内比较合理,且集合预报平均明显优于控制预报,24 h之后东移型西南低涡移动路径明显偏北。(4)GRAPES-REPS对西南低涡强度预报总体偏强,表现为中心正涡度值偏大,位势高度值偏低。(5)24 h预报时效内,西南低涡触发的小雨到大雨量级的降水概率评分均有较好表现,且落区与实况接近,而暴雨落区个别略有偏北,但基本吻合。24 h之后,由于东移型西南低涡移动路径偏北导致模式预报降水落区偏北。可见,模式对西南低涡强降水有一定预报能力,因此,提高GRAPES-REPS中尺度集合预报能力,将有助于改进西南低涡强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夏季西南低涡东移,常在江淮流域造成大范围的灾害性暴雨天气。因此正确预报西南低涡是否东移及其东移的路径和速度,是正确预报大范围暴雨天气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西南低涡的形成过去有人认为西南低涡不同于温带气旋,其锋区结构不明显,由此推论西南低涡的形成斜压因子可能不是主要的。对于西南低涡的移动,根据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试  相似文献   

3.
一次西南涡路径预报偏差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7月21-23日,在川东的西南涡移出后东北上.参考各数值模式对22-23日西南涡路径预报后,河南省气象台于21日发布暴雨预报,出现了落区偏差.为加深对西南涡移动路径机理的认识,利用常规和NCEP资料,从大气环流、热力、动力等方面对这次西南涡移动路径特征进行探讨;对数值预报产品作天气学检验;利用WRF模式对本次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这次西南涡呈现南掉-东北上-东东北再东北上的曲折路径;(2)低涡结构显示了中尺度特征,涡度轴向、K指数等对低涡的移动路径有指示意义;(3)由于过于依赖数值预报,加之对东北南下冷空气影响考虑不足,是造成这次低涡路径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4)WRF模式对这次低涡路径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
集合敏感性方法在高原涡和西南涡引发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集合预报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一次高原涡和西南涡作用下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涡东移并和西南涡耦合加强导致了持续性暴雨的形成,集合预报的高原涡和西南涡之间的动力特征量(位势高度和涡度)的相关系数随时间逐步增大,表明两个低涡呈现出逐步耦合加强的特征;(2)集合敏感性分析可以用来揭示降水预报对于天气系统的敏感性,结合高度场和风场反映出低涡对暴雨的影响,此次过程暴雨对高原涡比西南涡更加敏感,在集合预报对西南涡预报不确定性较小的情况下,集合成员对高原涡的预报是影响降水强度和落区预报的关键因子,与实况更加接近的最优集合成员与控制预报相比,预报的高原涡强度更强,位置偏东;(3)30日,夜间降水量对低涡的动力特征量较白天更为敏感,主要是因为夜间暴雨是由高原涡和西南涡垂直耦合加强引发的,动力作用较明显,而白天的暴雨热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2021年7月16—17日,在大尺度鞍型背景场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成了准静止的β中尺度低涡系统,造成苏皖地区出现局地特大暴雨及雷暴大风天气。欧洲中心(EC)控制预报对低涡位置的描述较实况明显偏北,由此在降水预报中也呈现出较大偏差,给预报决策带来较大误导。采用EC控制和集合预报产品,并基于“预报挑战度(MFC)”和“可预报性演变指数(PHDX)”等客观方法对低涡及降水预报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模式偏差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对流层低层低涡东侧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辐合以及低空急流的水平涡度输送是低涡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而低涡东侧和南侧降水的潜热释放则构成低涡发展的热力因素;(2)EC控制预报不同起报时次均出现低涡位置偏北及雨带预报偏北现象,其集合预报产品离散度无法覆盖实况降水,揭示了此次过程的低可预报性,MFC和PHDX则能够客观指示此次过程低可预报性;(3)前期模式对低涡南侧西南气流南风分量预报偏大及对东侧辐合区刻画偏北造成前期东段降水偏北,而后在潜热释放、低空急流与低涡正反馈机制影响下,偏北的降水区造成低涡进一步预报偏北,最终导致整个时段预报较观测呈现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西南低涡与黔东南州强降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欣  石宏辉  白慧 《贵州气象》2003,27(6):9-11
通过对我州强降水及西南低涡的分析,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对西南低涡的定义、种类和形成、演变、移动路径、预报着眼点等进行了讨论,目的在于提高防灾减灾预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西南低涡是形成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侧的一种α中尺度涡旋,是导致中国夏半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文中简要回顾了2000年以来有关西南低涡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西南低涡的人工智能识别、西南低涡频数的长期变化及其气候学特征、西南低涡的集合预报、双核西南低涡的首次发现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若干问题,包...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西南低涡在6~8月对安康降水的影响,发现尽管西南低涡对安康降水有较大影响,但差异非常明显,选取1978-07-14~16日典型的低涡降水过程,从形势场和能量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类降水的基本特征,对准确预报这类系统,减少预报失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台风对西南低涡影响的数值模拟与诊断个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国兵  沈桐立  韩余 《气象科学》2006,26(6):620-62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2004年9月3~6日因西南低涡造成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生成后由于受“桑达”台风的阻塞影响,西南低涡移动速度变慢,强度增大,生命期延长。同时“桑达”台风西侧吹入内陆的东北气流在西南低涡的东南侧转变为西南气流的过程中出现气流辐合并使得水汽迅速聚积,从而触发了在西南低涡附近形成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低涡暴雨发生机制,认识高分辨率的区域数值模式对低涡暴雨类天气的预报能力,应用多种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数值模式WRF和GRAPES预报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20—23日西南地区一次高原涡和西南涡带来的大暴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耦合有利于低涡发展维持,中层的正涡度平流、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是低涡发展的重要机制。低涡强烈发展时期,对流系统发展极为强盛,-64℃云盖呈圆形。(2)对流层中低层低涡的维持和发展,使四川盆地处于辐合上升环流控制中,提供了有利于降水的动、热力条件,是盆地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机制。(3)两个模式都较好地反映了低涡影响下的盆地大暴雨过程。与实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发生时间提前,降水落区移动偏快或偏慢,有利于降水的动、热力场更强等等。相对而言,WRF模式预报与实况更接近。模式预报的低涡位置及伴随的物理量演变决定了降水预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7~2010年5~10月132例西南涡天气个例的分析,总结了影响西昌发射场的西南涡的形成、移动及降水天气特点,从风场、湿度场、温度场等方面归纳了西南涡的特点,提出了各种类型西南涡的预报着眼点;利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西南涡大降水的预报方程并进行了试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李丽荣 《气象》1997,23(9):54-57
对产生怀柔县暴雨的三类低涡(蒙古低涡、西北涡和西南涡)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各类低涡暴雨的个例对比分析发现,三类低涡暴雨有相同的不稳定度和水汽条件,但垂直运动条件则不同,这些为暴雨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赛西 《气象》1988,14(2):44-46
一、引言 西南低涡是夏半年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及时了解其未来移动规律是做好低涡降水天气预报的重要前提。对此国内外已有过不少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经验外推预测西南低涡的移动趋势,主观成分多,客观定量的分析较少。为此,我们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设计了西南低涡移动路径客观预报系统。该系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4.
造成山东不同天气的两个西南低涡异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飒  刘志红  张少林  程相坤 《气象》1998,24(1):20-24
1996年6月28-29日和7月3-4日两桨相似的西南低涡东移,造成山东降水的范围和强度却悬殊柝大,分析发现,西南低涡影响山东产生天气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引导气流,物理机制和热力结构的不同,尤其是引导气流的差异,西南低涡的移向基本上沿引导气流方向,而其发展决定于高空冷却平流的强弱,给出了西南低涡造成了山东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对今后预报此类暴雨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远地区汛期西南低涡型暴雨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1990~1999年Mieaps和ECMWF2.5°×2.5°再分析资料,对清远汛期暴雨与西南低涡活动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西南低涡中心位于107.0°~113.0°E、22.5°~26.0°N和117.5°~121.0°E、30.0°~33.0°N时,清远地区当日最容易出现区域性暴雨降水,并给出西南低涡型清远地区汛期区域性暴雨预报思路,为该类型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6~2005年近十年的MICAPS和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对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进行系统性的统计研究,揭示低涡活动的特征,为华南地区的低涡及其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和强降水天气形势,并定量诊断了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运用西南区域数值模式SWCWARMS、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模式EC以及国家气象中心中尺度区域模式GRAPES对2018年6月25日12时~26日12时发生在四川盆地内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预报对比分析,多模式结果表明:EC模式与GRAPES模式对盆地西北部的暴雨漏报现象较为突出,SWCWARMS模式能较好模拟整个雨带的强度与位置,对比中尺度系统西南涡的模拟,在低涡出现和发展的12小时内,EC模式对低涡的预报能力偏弱,预报降雨量偏小,低涡位置与强度预报GRAPES与实况最接近,SWCWARMS模式与GRAPES相似,但仅有SWCWARMS预报出低涡南侧与低涡西北象限的强降雨,在低涡减弱阶段,3种模式趋于相同。EC与GRAPES模式在四川盆地内的初始涡度偏弱,辐合偏小,盆地西部边坡对流层低层垂直上升运动偏小,相对湿度偏低,这导致了EC和GRAPES模式在四川盆地西部边坡降雨强度偏小,仅有SWCWARMS模式与实况最符合,尤其对复杂地形下的降雨过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1998年7月23~25日在广西产生的大范围低涡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其预报难点和预报思路。分析得出:低涡北侧冷高压的加强和偏东北风带的扩大,变高北正南负的分布,是有利西南低涡南下产生大范围暴雨的形势。  相似文献   

20.
一次高原低涡诱发西南低涡耦合加强的动力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6月29日—7月2日期间逐6 h的NCEP 0. 5°×0. 5°全球预报场再分析GFS (Global Forecast System)资料,对一次引发特大暴雨的西南低涡和高原低涡耦合贯通加强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和高原低涡耦合区上方在不同阶段均维持正涡度柱,呈现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的特征,并伴有强烈上升运动。垂直运动在耦合开始阶段最强,正涡度柱在耦合强盛阶段显著增强,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耦合贯通后,改变了涡度的垂直特征。西南低涡发展维持的涡动动能主要源于水平通量散度项和涡动动能制造项,摩擦耗散项和垂直通量散度项是其主要消耗项。高原低涡发展维持的涡动动能主要源于垂直通量散度项和区域平均动能与涡动动能之间的转换项,涡动动能制造项出现负值是其涡动动能减弱的主要原因。耦合期间强烈垂直运动将西南低涡的涡动动能向高原低涡输送,西南低涡对高原低涡发展维持有重要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