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印支运动及其与早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新文 《地球科学》1996,21(4):449-454
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印支运动的时空分布,不同地区印支运动的变形特征,印支运动与该区早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关系以及印支运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该区印支运动可以分为早期(T1-T2)和晚期(T3),对应于华北克拉通的两个构造幕,印支运动产物的变形主要发育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以近东西向褶皱,冲断和北北东向转换构造为特征,印支运动改造了本区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大型克拉通盆地,且对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发育有控制  相似文献   

2.
陆壳为什么会产生运动?这是世界地学领域中一个没有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是大陆为主体的国家,地域宽广,分布着许多典型运动的地块。仔细研究这些典型运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地球物理特征发现,其运动方向与地块的密度具明显的规律性。在相邻两地块中,密度大的地块缓慢的向极点运动,密度小的地块向赤道方向运动,从这一现象入手,研究了由于地块的密度变化造成受力条件的改变。并导致水平运动的力学机制。通过对天体形状的观察,提出了密度平衡椭球体观点。利用平衡椭球体、等势面、能量极值原理,从理论上阐明了密度变化导致水平运动的规律,进一步又用数学力学方法和大量的具体实例等,从各个侧面,终于证明了地球表面地块密度变化导致水平运动的规律。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地学领域中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我国大量花岗岩体向南推覆,南极冰盖移动问题,水库地震产生的原因等得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地幔和岩石圈看作统一的动力学系统,分析了岩石圈运动极型场,环型场的激发机制和动力来源,结果表明,岩石圈运动极型场中在岩石圈内部重力,热力,科里奥利力以及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又能由地幔自由热运动所激发;而岩石圈运动环型场仅与地球的转动效应和岩石圈不同块体间的旋转剪切运动有关。在岩石圈演化历史上,上述不同性质力源的相对强弱和作用方式,决定了岩石圈运动的的性质及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传统认识简单运动系统的普遍理性思维分析规律是“一分为二”,即无论自然界、社会及人的任何简单运动系统结构均可进行“一分为二”的思维分析,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对普遍存在于社会、自然界及人的复杂运动系统,用“一分为二”的进行思维分析就有其局限性。由于这种思维分析过于简单,易出现片面性。如“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将复杂运动的“群众”系统“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5.
王征东 《山东地质》1995,11(1):1-11
天体内部物质运动的研究是天体理论物理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探讨板块构造运动驱动力的唯一方法。本文根据动量守恒原理结合天体演化,天体运行规律,推演出地球内部物质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第一种运动--壳、核的南北向相对运动及第二种运动--垂直自转轴的开普勒式旋转运动。从而获得地球内部板块构造驱动力的存在。所以,板块构造驱动力的起源,不在地下而在天上。存在于无垠宇宙的、天体运行之动量守恒之中。  相似文献   

6.
李金柱  张永忠 《地下水》1997,19(1):10-14
自负压计问世,对土壤水存在的形式,土壤水分运动的变化,为从能态方面研究提供了方便,补充了含水量法研究土壤水分运动的不足,加深了人们对土壤水分运动的认识。本文就是我们在多年的观测实践中,利用负压计测出的土壤水分势能资料,对蒸发与下渗两种不同型态的土壤水分运动状况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冰碛物的研究,只重视其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的恢复。未讨论其建造型相,笔者通过对其沉积特征、产出构造环境的讨论,认为山麓冰碛物是造山期后的产物,属于磨拉石建造,大陆冰碛代表寒冷地区风化壳产物,可作底砾岩看待;冰蚀面可当作沉积间断面或寒冷地区的风化壳,并认为我国新元古代末期罗圈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冰碛岩属磨拉石建造。由此推断在新元古代末期-早古生代初期存在一期未被认识的、在地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构造运动,命名为天秦运动,天秦运动是晋宁运动后的另一期构造运动,是新元古代与古生代的分界运动,时限在天秦运动。天秦运动是晋宁运动后的另一期构造运动,是新元古代与古生代的分界运动,时限在800Ma以后,700-540Ma是主构造期,前期以造山为主,后期以裂解为主,是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古晋洲洋和古特提斯海形成期,扬子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先后从澳大利亚板块中裂解出来。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胶东地区岩石层演化的探讨周导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230026)关键词大别胶东运动,张八岭洋,印支燕山运动,地幔柱1大别胶东运动太古代期间,在迁西古陆核南侧,于距今2500Ma期间,发育了泰山岛弧(张兆忠等,1980)。南...  相似文献   

9.
张羽光 《贵州地质》2003,20(2):99-102
六枝煤矿区属于威宁—郎岱褶皱束的一部分,NW向构造占据主要地位。地史上该区有多次升降运动,二叠纪的东吴运动,伴随基性岩浆活动;侏罗、白垩纪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发生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使本区构造复杂化。形成NE向扭性断层;构造复合的基本方式是横跨和限制。构造分析表明,NE向构造形成较早,NW向构造形成较晚。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观察和模型试验,研究了粒状碎屑溜砂坡平面上砂粒具有滑动、滚动和滑动-滚动相互转换的运动方式;砂粒运动具有牵引式和推动式的力学特征。砂粒牵引式运动平面上多为滚动,剖面上具有从上至下、从前至后带动运动的特征;砂粒推动式运动平面上多为滑动,剖面上具有从上到下、从后至前推动滑移的特征。从单个砂粒起动时的受力特征和条件,研究了砂粒滑动、滚动和碰撞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勘探在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地质雷达法、电磁波CT成像法及瞬变电磁法在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的应用。认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观测钻孔不足或冲洗液消耗量法不能顺利进行时能有效地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特别是瞬变电磁法有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强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土水势能原理,在试验、监测资料基础上,建立活塞武、扩散式两种入渗补给模型和单一入渗、单一蒸发及入渗蒸发三个子模型,与此相应地建立了积水模型法,表面通量法,毛细带上缘通量法和零通量面法的数学模型,描述入渗补给的时、空变化过程,计算降雨入渗补给量,从土水势能观点提出降雨入渗补给的物理机制,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3.
释水系数及贮水系数是含水层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之一。由于松软含水层是属于弹性、塑性体、除具有弹性释水性能外、还有塑性释水性质。往往塑性释水要大于弹性释水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个数量级。而用抽水试验方法又只能求得弹性释水系数,无法确定塑性释水系数。为弥补此不足,作者根据土力学中饱水土的压缩理论,进行释水及贮水模拟试验建立起计算公式,并利用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求得不同岩性含水层的弹性释水系数、塑性释水系数和贮水系数。为采用释水系数计算下降水位,用弹性贮水系数计算回升水位提供了可靠依据。从而提高了地下水位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脆弱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干旱区的生态安全。从国内外脆弱生态环境研究进展状况以及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典型代表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中,揭示了脆弱生态环境的特征及演变规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针对内陆河流域的人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包括水文地质、水资源变化特征、水环境变化特征)、气候以及自然地理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二极电阻率法的并行电法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点电场的分布规律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思想,从二极直流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的思路出发,提出了利用1个电极供电,其余电极同步测量的网络电法勘探系统,通过室内数据处理实现高密度电法的二极、温纳三极A、三极B的同步快速测量。该方法极大地缩短了现场数据采集时间,提高了电法勘探的效率。目前,该方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基勘察、矿井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及矿井出水水源探测等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九段沙位于长江河口南北槽之间,为新形成的河口沙洲,其形成距今只有50年的历史。利用对大通水文站1950~2003年的水沙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数字化海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及野外现场考察,对九段沙形成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面积、体积、高程和地貌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自形成以来面积、体积总体上是处于增大过程中,高程也在增高,成陆化作用明显。但由于来水来沙的不同和河口动力作用,这种增长不是线形的,有时因受到冲刷而面积减小,高程降低。利用采自九段沙上沙的短柱状样分析发现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沉积速率不同,植物群落对九段沙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九段沙正处于从河口沙洲向河口沙岛的演化过程之中。九段沙的植被保持着自然演替的原生状态,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尚较低,以芦苇群落为代表的高等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九段沙潮间带上部和潮上带,九段沙属于发展过程中的河口湿地。  相似文献   

17.
李洪  牛世臣 《吉林地质》1990,9(4):68-82
本文以大量的水文地质勘探结果为依据,引用了水文地质参数:隔、透水层的厚度(A、B)和渗透系数(K_1、K_2)。对研究区非饱和带进行统计计算,求出该带的垂直自然防护性能指数。同时选择饱和带特征参数导水系数(T),计算出潜水自然防护性能总指数后,对潜水自然防护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有渗流坝体中,支持毛细水在垂向与横向上都传递静水压力;它与饱水带构成统一的渗流场,一起进行着横向渗流。因此,对坝体应力分布的研究要同时考虑孔隙水压力和渗流驱动力的作用。如将坝体两坡的静水压力(面力)转做渗流驱动力(体力)时,则其分布范围不仅包括浸润曲面以下的饱水带,而且也包括支持毛细水带;在任一点的作用方向与流向相同。横向渗流速度在垂向上呈不等值分布,存在高速带,故渗流驱动力的大小也不是均布的。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奥陶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昭昌  李玉珍 《现代地质》1991,5(2):119-137
近年来,作者对贺兰山区奥陶系进行了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确证该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对奥陶系进行了合理划分和时代厘定,初步建立了11个化石带或生物组合。该区是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发育最好、生物地层研究最清楚的地区。根据沉积物及生物特征,确认本区中奥陶统为大陆边缘斜坡相沉积,浊流特征颇为典型。是研究斜坡沉积作用及其相模式、古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含矿性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的同位素限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是各国地质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对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认识,而且影响对地球深部状况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该文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已有同位素资料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大别山榴辉岩的εNd为-6.2~-17,εSr为18~42,且显示明显的Nd同位素的不平衡现象。大别山榴辉岩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这些榴辉岩的原岩在超高压变质前,不同程度地与贫18O的大气降水(或海水)发生过氧同位素交换,且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依然保留了这些痕迹。除一个样品外,大别-苏鲁地区的榴辉岩的3He/4He比值都落在0.79×10-7~9.35×10-7范围内,显示陆壳岩石来源He的重要贡献。所有Sr-Nd、O和He同位素研究均表明:超高压变质岩保存着表壳岩石原岩的同位素特征,而未显示变质时受到地幔物质的明显影响。对于超高压变质岩的上述同位素特征,有人认为是由于大别山造山带俯冲和折返的速度太快造成的。由于造山带俯冲和折返的速度太快,表壳岩石原岩变质时来不及与地幔物质发生交换,故没有留下地幔物质参与的痕迹。该研究认为这种解释有些勉强,因为大别造山带俯冲和折返时间至少需要15Ma.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在100多公里地幔深处高于700℃的高温下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表壳岩石原岩不可能不与地幔物质发生同位素交换。相反,如果认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就在地壳内形成,则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同位素的所有特征就很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