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5月西南季风潮及天气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5月13—22日广东省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华南前汛期天气过程。它是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相联系的。分析发现,这次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过程大致上可分为“起潮”过程、“浪花”过程和“落潮”过程三个阶段。在这次过程中,印度洋南半球越赤道气流起了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阳地区大田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8.1万ha,占全地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9%。大田作物的适播期为4月15日至5月上旬。在一般情况下.此期间的温度条件完全可以满足作物的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的需要。但对素有“十春九旱”的沈阳地区而言,由于春季多西南大风、升温迅速、土壤水分蒸发剧烈、土壤表墒差,加之此期雨水稀少(正常年份4~5月份总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3%),所以在大田作物播种及种子发芽期间常常会因为水分因素使其受到影响.严重时出现等雨种地、贻误农时等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应用模糊集分类判别方法,制作了土壤化通日期预报,使农业部门根据土壤化通日期的早晚,利用返浆水适时安排大田作物播种,以达到趋利避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7年12月黄河源区鄂陵湖野外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多雪年与少雪年土壤冻结与消融时间、土壤温湿度、地表能量分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雪年地表反照率偏高,净辐射偏低,地表感热输送偏低,土壤由热“源”转为热“汇”的时间晚于少雪年。积雪可减少土壤吸收辐射能量,减少地表感热通量,在土壤完全冻结期与消融期增大地表潜热通量,在完全冻结期,减少土壤向大气的热输送,在消融期,减少大气向土壤的热输送。积雪在冻结期有降温作用,使得多雪年土壤较早发生冻结,且同一时期土壤温度偏低;在完全冻结期有保温作用,使得土壤温度偏高;在消融期有保温(“凉”)作用,使得消融较晚,且同一时期土壤温度偏低。在整个积雪年内,多雪年浅层土壤湿度高于少雪年,积雪对浅层土壤有保湿作用。积雪使土壤开始冻结时间有所提前,开始消融的时间有所滞后,可延长该年土壤完全冻结持续天数。  相似文献   

4.
我区历年秋玉米是利用畬地来种植,为了避免秋旱的影响,一般是在大暑前后、立秋前播种。而立秋后八月下旬利用有灌溉条件的畬地和稻田来种秋玉米(以下简称晚田玉米)很少见,笔者根据玉米比水稻耐寒,和我区秋后气候温凉、光照充足的特点,设想种植晚秋田玉米,在水肥管理较好的情况下,可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因此,从1977年至1981年连续进行了五年晚秋田玉米的栽培试验观察,取得了初步的结果。这对于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产量是有意义的。 一、试验情况 对于晚秋田玉米的试验观察,1977—1979年是在本站进行小面积的试验,发现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分析黑土区(黑龙江)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大豆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94—2017年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的发育期、土壤水分、产量结构资料分析了大豆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土壤相对湿度指数(Rsm)的干旱等级划分规律及有效水分贮存量对大豆不同发育阶段产量结构各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2017年研究区各发育阶段平均有效水分贮存量在14—18 mm之间变化,共发生干旱82站次,其中轻旱77站次,中旱5站次,没有发生重旱和特旱,其中开花—结荚期、结荚—鼓粒期发生干旱频次较高,且1994—2017年研究区域发生干旱的频次是逐年降低的。大豆的气象产量、株结实粒数、株籽粒重与不同发育期的各层次的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相关性不大;百粒重与三叶至开花期的20—50 cm土层、结荚—鼓粒期的0—20 cm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相关性较大;茎秆重与播种至出苗期的30—50 cm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至开花期土壤中的有效水分贮存量尤其是深层土壤在一定范围内越多,株荚数越多;空秕荚率与播种至出苗期的0—20 cm和30—40 cm、出苗至三叶期的30—40 cm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前言陆稻亦称旱稻.近年来华北地区已大面积推广栽培陆稻“秦爱”品种.根据1983年至1986年,我们先后在乌鲁木齐、昌吉、阿克苏、和田、且末等地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得出:一季春稻播种至成熟整个生育期北疆约130天左右,≥10℃有效积温平均约1408度·日.在墨玉地区播期试验结果得知,麦茬复播陆稻播种至成熟需要103-106天.  相似文献   

7.
太湖地区冬小麦田与蔬菜地N2O排放对比观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年11月8日至2004年6月5日对太湖地区相邻的蔬菜地和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冬小麦田,在当季不施肥情况下的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同步对比观测,分析了N2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和农业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播种前的耕翻(表层大约7cm土壤旋耕)处理不会明显改变稻麦轮作农田整个旱地阶段的N2O排放总量,但却使小麦生长季初期的N2O排放明显减弱69%(p<0.01,p为相关概率),使小麦生长季后期的N2O排放明显偏高2.6倍(p<0.05),而对其余时间段的N2O排放作用不明显。与长期实行稻麦轮作的旱地阶段农田相比,由稻田改种蔬菜20多年的蔬菜地,其整个观测期的N2O排放总量比免耕处理小麦田同期的排放高85%(p<0.05),比耕翻处理小麦田同期的排放高99%(p<0.01)。蔬菜地N2O排放偏高的原因是土壤速效氮,特别是铵态氮含量明显偏高(p<0.01)。  相似文献   

8.
六月份麦收期间的连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这种天气能使成熟耒收获的小麦发芽、变质、腐烂、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或减少损失,适时收割小麦,我们以当地流传的有关麦收期连阴雨的气象谚语:“清明(4月5日前后)湿了乌鸦毛,麦子水中捞”;“立夏(5月5日前后)东风摇,麦子坐水牢”:“四月初三初四(阴历)雨浇田,  相似文献   

9.
小麦生育关键期对降水的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驻马店市1981-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冬小麦生长季内墒情观测资料和作物观测资料,分析了驻马店市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所需降水量,结果表明:播种期内,土壤重量含水率>16%(<6%)时,10月降水量>15 mm(>45 mm)即可保证小麦顺利播种和一播全苗;10月土壤重量含水率>17%(<10%)时,11月降水量>10 mm(>45 mm),可满足越冬需要;正常年份不必浇灌返青水,2月上旬降水量<5 mm,需浇返青水;拔节-孕穗期,土壤重量含水率13%-15%(<13%)时,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降水量>45 mm(>70 mm),可保证小麦孕穗需要;开花灌浆期,土壤重量含水率以15%-20%为宜,降水不宜>25 mm.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水稻的重要产区之一,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双季(或三季)早稻播种育秧的关键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为了不误农时,迫切需要有准确的适宜播种的晴暖天气(即所谓“冷尾暖头”的转折性天气)的中期预报,以便抢在好天气到来之前,做好浸种、催芽、  相似文献   

11.
《高原气象》2021,40(3):455-471
选取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部玛曲、玛多和垭口3个野外站点的观测资料,针对不连续积雪过程,研究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的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积雪高反照率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各季节降雪后净短波辐射减小,净辐射较降雪前减小60%~140%;积雪积累期内感热、潜热及土壤热通量均减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出现负值。春、秋两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三种形式分配;冬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和土壤热通量分配为主,潜热通量较小,日均值在10 W·m~(-2)左右;而夏季积雪消融期潜热通量较大,日均值可达80 W·m~(-2)左右。各季节积雪的反复积累和消融过程对大气及土壤均以降温作用为主。秋季降雪后,气温和浅层土壤温度降低,当土壤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土壤提前进入冻结期;而春季降雪后,则可能使得正在发生融化的土壤又再次冻结。冬季晴天积雪过程中,在积雪积累期,积雪对土壤起增温作用,0~20 cm土壤温度日均值升高1~2℃,导致浅层冻结土壤融化,土壤含水量略增加,在消融期,积雪对土壤仍起降温作用;而冬季阴天积雪对土壤均为冷却作用。夏季积雪积累期较短,降雪对土壤同样起明显的降温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根据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春小麦(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从播种至成熟期,逐旬土壤贮水量和春小麦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要素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对春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了主要影响时段和关键土层。  相似文献   

13.
陈克勋 《气象》1977,3(1):4-4
每年清明前后,是我地早稻播种的关键时期。由于每年的天气特点不同,有冷有暖,早稻播种的适宜期就有早有晚。为了作好春播气象服务,近几年来,我们以“三九不冷倒春寒”这条农谚为线索,制作早稻适宜播种期早还是晚的长期预报,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早稻播种期对气温的要求,一段认为,湖北黄陂地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从无锡地区的天气谚语中,有许多反映前后期天气相关的谚语,几乎全年各季皆有,如:“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伏里西北风,腊里船勿通”、“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清明桃花水,立夏田开裂”、“惊蛰闻雷,小满发水”、“清明无雨旱黄霉”、“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煞鳅”、“九后一次雪,百天要发水”、“霉里  相似文献   

15.
《气象》1977,3(1):10-10
几年来,抚顺地区进行早田套作油菜试验,取得了玉米、油菜双丰收。旱田套作油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时早播 油菜苗期有较强抗寒能力,可立足适时早播。一般当气温稳定在零度左右,土壤化冻在5—10厘米的条件下,就可播种。抚顺市、县在3月15—25日播种比较合适。适时早播能早出苗,早收  相似文献   

16.
“中绿一号”代号D0809 ,系中国农科院1983年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引进。我区自1988年春由柳州地区科委首先引种并在本站设立分期播种试验项目。本文仅就1988年~1989年两年的播期试验结果,对该品种的生长特性与气象条件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陇东南旱作区土壤失墒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分析,探讨了陇东南地区旱作田累积失墒规律,各土壤墒值段散逸速度,模拟了土壤水分散逸过程,得出了土壤从高墒散失水分降至低墒值所用的相对时间。即土壤重量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60 % ~90 % 时为最速失墒期,60 % ~40 % 为次速失墒期,重旱( 占田间持水量≤40 % )时,散失同样量的水分,比从占田间持水量90 % 至60 % 及轻旱( 占间持水量60 % 以下) 至重旱间所需时间长10 ~20 倍,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及干旱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培育壮秧,需要综合的技术措施,但从最近几年育秧的情况看,以气象的角度来说,应着重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适时播种 最佳的早稻播种期,不仅要考虑避免烂秧和培育壮秧,而且要使早稻全生育期处于良好的气候条件下而有利于增产。早稻适宜播种期一般应具体考虑如下几方面:(1)播种期间天气适宜;(2)移栽期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3)分蘖期温度在18℃以上,幼穗分化期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1℃以上,能避过“五月寒”;(4)不影响晚稻季节。  相似文献   

19.
本简要介绍和分析了2002年互助县浅山地区“座山种”抗旱技术试验中,试验田和对照田从播种到收割期的观测资料、产量分析结果以及影响产量的因素。分析表明“座水种”技术对浅山地区的旱情有一定的抗旱作用,且比对照田增产3%-5%。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1998年度冬小麦产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 《湖北气象》1998,(2):31-31
1 预报依据1.1 天气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湖北各地小麦常年播种期大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997年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大播期在10月中旬,播期比常年提前8~10天;鄂西北大播期在11月上旬,其中鄂东北播期提早2~4天,鄂西南则推迟5天左右。播种期间全省大部地区温光适宜,降水正常,土壤墒情较好。 小麦播种10天左右开始出苗,其中江汉平原6天左右,鄂北和鄂西北8~10天;鄂东北10~13天,出苗后苗情大部为1~2类苗。由于气候偏暖,气温较高,土壤相对湿度一般在70%~90%,全省大部地区小麦进入分率期在12月上中旬,比常年提早10~15天,少数地区推迟5~7天(如郧西迟7天,麻城迟5天)。播种到冬至前(12月20日)的积温,大部地区400~600℃,比常年偏多50~100℃,少数地区偏少50℃左右(如随州少45℃,枝城少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