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兴蒙—新疆北部及邻区早石炭世地层十分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根据生物群综合分析,将该研究区归入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域和特提斯域,并进一步划分为3个省,8个亚省。西伯利业省以管孔贝大量发育为特征,缺少大长身贝类,珊瑚不甚发育,植物少见,为安加拉植物群;哈萨克斯坦—蒙古—兴安省以管孔贝类和大长身贝类共同发育为突出特征,珊瑚较发育,但分区特征不明显,并有大量异珊瑚类,植物为安加拉植物群;塔里木北缘—西秦岭省以南方型生物群大量发育为主要特征,大长身贝类最为发育,缺少管孔贝类,珊瑚数量十分丰富,并有假乌拉珊瑚大量发育,植物以华夏植物群为主。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分区与板块关系密切,晚泥盆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汇聚,到早石炭世早、中期,两大板块基本上处于相近似的古生物地理环境,与此同时,塔里木板块逐渐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海水相通,致使哈萨克斯坦板块广大海域出现南、北动物群混生现象。早石炭世末,三大板块海域相连,除各地沉积和构造古地理环境尚有差异外,中石炭世开始,腕足类,类及珊瑚等动物群均显示出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天山志留纪生物地理特征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志留纪生物丰富,包括笔石、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10多个门类,由于伊塞克—伊犁板块的阻隔和尼古拉耶夫—图拉苏断裂带的影响,天山南北具有两种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根据生物组合和沉积相特征,将天山归入古亚洲域,并细分为2个省,3个亚省:I_1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省,包括博罗科努山、那拉提山、北山、西准噶尔和哈萨克斯坦;I_1~1西准噶尔—北天山亚省,包括早志留世笔石相碎屑岩,中志留世珊瑚、腕足相碳酸盐岩和晚志留世杂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局部含少量珊瑚腕足类;I_2南天山省,包括新疆南天山和原苏联南天山和中亚;I_2~1土尔克斯坦—哈尔克山亚省,包含早志留世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局部含笔石,中晚志留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层孔虫,常形成珊瑚-层孔虫礁,火山岩不发育。I_2~2努腊套—费尔干纳亚省。整个志留纪为笔石相砂页岩沉积,火山活动微弱。  相似文献   

3.
新疆哈密地区早泥盆世珊瑚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孟  郑飞  南玲玲  张雄华  黄兴  靳锁锁 《地质通报》2018,37(10):1789-1797
新疆哈密地区下泥盆统发育,南部图拉尔根地区下泥盆统为大南湖组,北部三道白杨沟地区为卓木巴斯套组。在大南湖组中共发现四射珊瑚2属5种,床板珊瑚7属12种,并建立四射珊瑚组合Syringaxon moriense和床板珊瑚组合Pseudofavosites giganteus;在卓木巴斯套组共发现四射珊瑚5属7种,床板珊瑚2属2种,并建立四射珊瑚组合Orthopaterophyllum junggarense和床板珊瑚组合Pachyfavosites junggarensis。通过珊瑚在地层中的分布及组合的时代对比,确定前者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埃姆斯期早期,后者的时代为埃姆斯期中晚期。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的早泥盆世埃姆斯期珊瑚动物群的对比,认为哈密地区的珊瑚动物具有典型的早泥盆世温带动物群特征,在生物古地理区系上属于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省。  相似文献   

4.
王训练  徐力 《现代地质》1997,11(2):137-144,T002
摘 要  详细的古生态研究表明滇西保山地区何元寨组上部(泥盆系)四射珊瑚生活于温带气 候条件下的与深海盆地毗邻的碳酸盐台地边缘高能浅水环境中‚死后经过短距离搬运‚迅速 埋藏于大陆斜坡中部的静水环境中。保山地区与扬子地区中、晚泥盆世的动物群‚包括四射 珊瑚、腕足类和脊椎动物‚差别很大‚而与西藏日土、印度西北部 Chitral 及尼泊尔 Dolpo 中、 晚泥盆世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保山地区与日土、Chitral 和 Dolpo 同属于冈瓦纳构造域‚与包括扬子地区在内的南亚构造域为宽阔的大洋———古特提斯洋所分 隔‚两边的底栖生物不能自由交流。  相似文献   

5.
西南天山哈拉奇地区康克林组第三段发现大量单体无鳞板四射珊瑚,经鉴定共有11属23种。根据该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和与邻区的对比,建立了Amplexocaniaia-Tachylasma—Bradyphyllum组合,并确定其时代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或阿舍尔(Asselian)期。通过对沉积相及该无鳞板四射珊瑚动物群古生态的对比分析,确定本区当时水深大于100m,属碳酸盐台地与盆地之间的过渡环境。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志留纪床板珊瑚、日射珊瑚集中见于中晚志留世 ,其属种繁多 ,数量庞大。根据属群分异特征及发育状况 ,可将其归入古亚洲域 ,并细分为 3个生物省、6个生物亚省。综观志留纪珊瑚的分布 ,推测古亚洲域珊瑚的分布与古纬度关系密切 ,其分布范围为现今北纬 2 0°~ 80°,古赤道位置相当于现今北纬 50°左右 ,由于古构造格局的影响 ,各生物省之间均有地块或深海沟阻隔 ,加上火山活动影响 ,致使各生物省和亚省之间特征各异  相似文献   

7.
新疆哈密东沁城一带出露一套以凝灰熔岩、凝灰岩、凝灰质灰岩为主的地层,厚度近600m。根据岩性特征,这套地层归入下泥盆统大南湖组。该剖面含丰富的腕足动物、较多三叶虫和小型单体四射珊瑚,另有少量床板珊瑚、腹足类、双壳类和海百合茎化石。经过对腕足动物、三叶虫等主要化石类群的研究,确认这套地层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埃姆斯期(Emsian)。腕足动物化石的属种与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甘肃北山、新疆北部、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的类型十分相似,说明早泥盆世晚期哈密与这些地区同属一个古生物地理分区——老世界大区的巴尔喀什—蒙古—鄂霍茨克区,与欧洲中部、北美和澳大利亚东部同类生物群有着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南天山哈拉奇地区康克林组第三段发现大量单体无鳞板四射珊瑚,经鉴定共有11属23种。根据该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和与邻区的对比,建立了Amplexocaniaia-Tachylasma-Bradyphyllum组合,并确定其时代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或阿舍尔(Asselian)期。通过对沉积相及该无鳞板四射珊瑚动物群古生态的对比分析,确定本区当时水深大于100m,属碳酸盐台地与盆地之间的过渡环境。  相似文献   

9.
何心一  陈建强 《地学前缘》2006,13(6):145-152
对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已发表的属种进行全面清理和厘定。现统计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约有117个属,其中以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珊瑚属数最多。117个属中至少有30个属最早出现在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因此,扬子区被认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起源中心之一。完善和修订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组合序列,使地层时代划分上均与国际通行标准(统、阶)接轨。尤其对扬子区早志留世Rhuddanian晚期,Aeronian早、晚期以及Telychian早、晚期四射珊瑚组合的重新建立和细分。最新资料表明晚奥陶世观音桥四射珊瑚动物群不但有更多的北欧同期的珊瑚分子,而且还产有北美标准属种Salvadorea,Brachyelasmasubregulare等说明两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扬子区早志留世(Llandovery)的众多四射珊瑚属均为世界广布的,但也有许多地方性属(约有22个,占总数的23·4%)。就珊瑚生物古地理关系,它与同期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珊瑚群较密切。  相似文献   

10.
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上石炭统祁家沟组识别出2种生态类型的四射珊瑚动物群。一种是以小型单体无鳞板类型为主的Cyathoxonia动物群;另一种则是以发育鳞板类型为主的Caniniid–Clisiophyllid动物群。认为祁家沟组四射珊瑚动物群生活于中–高纬度地区温带气候条件下火山口周围类似于环礁的环境中。Cyathoxonia动物群生活于相对闭塞但与外海有连通的低能浅水礁湖(潟湖)环境中并且原地保存,Caniniid–Clisiophyllid动物群则生活于环礁向海一侧适于珊瑚生长的礁坪中–高能环境中。后者不断遭波浪侵蚀,在风暴和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环礁陡峭的前缘斜坡以重力流的形式下滑,在正常浪基面之下的低能环境中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南阿尔腾柯斯组硅质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放射虫化石,共计21属34种,11个未定种,1个未定种属。研究表明,两个样品的放射虫组合时代分别为中—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中—晚泥盆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库车地区泥盆纪放射虫生物群组合,为确定阿尔腾柯斯组的时代奠定了生物化石依据。结合前人对该组生物化石的研究,该组为跨时代岩石地层单元,应予解体。而具有早泥盆世—晚石炭世放射虫硅质岩的深水海相沉积地层为古南天山洋盆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地层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南阿尔腾柯斯组硅质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放射虫化石,共计21属34种,11个未定种,1个未定种属。研究表明,两个样品的放射虫组合时代分别为中-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中-晚泥盆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库车地区泥盆纪放射虫生物群组合,为确定阿尔腾柯斯组的时代奠定了生物化石依据。结合前人对该组生物化石的研究,该组为跨时代岩石地层单元,应予解体。而具有早泥盆世-晚石炭世放射虫硅质岩的深水海相沉积地层为古南天山洋盆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地层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北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及陕甘宁盆地。根据沉积岩相及动物地理区系分为三大沉积区和7个沉积分区:北山沉积区分为下统双鹰山组、中统大豁落井组、上统西双鹰山组;祁连山沉积区未见下统,中统月牙山群、黑茨沟群和格尔莫沟群,上统香毛山群;华北沉积区下统未分,中统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统仅见崮山组。三大沉积区的动物群分别为东南型(除早寒武世外)、过渡型和华北型。寒武系下界相当于滇东的沧浪铺阶之底界,并与震旦系冰碛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轮廓受当时的地壳变动和气候条件所控制。早寒武世中晚期开始海侵,在北山沉积区之西部呈海湾,在陕甘宁盆地西缘呈浅海陆棚,省内其余地区(除西秦岭外)呈古陆状态。中寒武世广泛海侵,在祁连山形成海槽,且地壳运动加剧,火山喷发活动频繁。晚寒武世大规模海退,仅在北山局部地区、祁连山西段和陕甘宁盆地有沉积,其余均为古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王国灿  张孟  张雄华  康磊  廖群安  郭瑞禄  王玮 《地质学报》2022,96(10):3494-3513
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伊犁-中天山地块之间分布着多条时代和类型各不相同的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前人一般将这些蛇绿混杂岩统一视为北天山洋盆的纪录,并由此推断该洋盆的时代跨度至少始自寒武纪并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甚至二叠纪。本文基于近几年在东天山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成果,通过新界定的以康古尔塔格-大草滩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的北天山洋两侧志留纪—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物源性质和生物古地理对比,对北天山洋的构造属性和演化过程进行了重新厘定。研究揭示,志留纪—早泥盆世,北天山洋两侧的准噶尔-吐哈地块和伊犁-中天山地块分属于不同的物源体系和生物古地理区系,指示该洋盆具有显著的构造古地理分隔意义。至中泥盆世,北天山洋两侧隶属同一生物大区的珊瑚动物群指示该洋盆已演化至残余洋盆阶段;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天山地区广泛分布的陆相磨拉石-火山岩建造与下伏岩系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关系以及南北两侧物源的相互贯通说明东天山段的北天山洋已完全闭合,南北陆块的碰撞缝合应发生在此前的晚泥盆世早期(~370 Ma)。 石炭纪—早二叠世,可能受南部南天山洋北向俯冲及板片后撤作用影响,在前期已经碰撞拼合形成的统一准噶尔- 吐哈-中天山地块之上,沿康古尔-雅山一带重新裂解出具不成熟洋壳的康古尔弧后有限洋盆。该有限洋盆存续至 早二叠世早期(~290 Ma)最终闭合,其与北天山洋盆是两个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洋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华南晚古生代硅质岩时空分布及再扩张残留海槽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宁  夏文臣 《地球科学》1998,23(5):480-486
根据硅质岩系的岩石组合和放射虫化石群的垂向变化,将华南泥盆系至中二叠统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除早泥盆地的第1构造层序和晚石炭世的第4构造层序之外,其余每个构造层序对应出现一个放射虫生物群演替旋回,底部从无放射虫硅质泥岩带开始,向上变化为种属单调的中深海放射虫化石带,然后出现深海放射虫化石组合带,上部又出现了中深海放射虫化石组合带,这种演替旋回常常与海底火山喷发过程同步,代表残留海槽的一次再伸展扩张过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克孜尔河流经南天山造山带南缘,其河流沉积物中记录了流域内地质体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约束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该造山带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对克孜尔河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60~390 Ma和310~260 Ma,少量分布在前寒武纪,暗示南天山造山带在古生代期间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物源分析表明克孜尔河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源于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北部,年龄为460~390 Ma的碎屑锆石很可能记录了南天山洋在晚奥陶—早泥盆世期间向南俯冲到塔里木克拉通之下的弧岩浆作用。南天山洋闭合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最终碰撞可能发生在晚石炭世,随后发生同碰撞和后碰撞岩浆作用,以样品中大量310~260 Ma的碎屑锆石为代表。结合南天山造山带内已有的古生代岩浆岩锆石的Hf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晚奥陶—早泥盆世南天山造山带的大陆地壳演化主要以古老地壳的再造和部分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为主,晚石炭—早二叠世该造山带地壳演化则以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岩石的改造为主,仅有限的新生组分加入到岩浆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位于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与伊犁-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是最具代表性的造山带之一,其中发育一条不完整的蛇绿岩带——南天山南缘库勒湖-科克铁克达坂蛇绿岩带,暗示古缝合线的存在。该蛇绿岩带北面的开都河水电站泥盆纪地层中发育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包括熔结凝灰岩、含晶屑酸性玻璃质熔岩和安山岩等),属于碱性-钙碱性系列,A/CNK值在0.82~1.31之间;该套岩石整体REE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显著,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并具强烈的Eu负异常。对熔结凝灰岩中岩浆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393.1±3.4 Ma,与中泥盆统(D2)萨阿尔明组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安山岩可能来自于玄武岩分离结晶;熔结凝灰岩、含晶屑酸性玻璃质熔岩来自于上地壳部分熔融。推测其形成机制是:库勒洋盆在中泥盆世向北俯冲消减过程中释放出流体,导致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玄武质岩浆,部分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安山岩,随着俯冲持续和地壳不断加厚,玄武质岩浆对上部地壳加热使得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母岩浆,并最终喷发至地表形成熔结凝灰岩和含晶屑酸性玻璃质熔岩。  相似文献   

18.
河南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发现泥盆纪孢子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河南省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粉砂质板岩中发现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少数疑源类(Acritarchs)和极少数几丁虫(Chitinozoa)化石.该化石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和北美中泥盆世早期的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有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相当于西欧艾菲尔期(Eifel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