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地整理—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魏丹斌  尚凯 《河南地质》2001,19(2):93-100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途径,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本文论述了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的实践经验和成效,同时就河南省土地整理的现状提出了若干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东营区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的中心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近年来,东营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多,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压力很大。为确保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东营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以来,全区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551.6hm^2,而同期增加有效耕地3660.22hm^2,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刘琪 《山西地质》2010,(4):11-13
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就目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我们只重视对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往往忽视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这一实际问题作了分析,并就此问题从制度上和技术上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政策是199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实行的一项政策,目的是实行"占一补一",保证我国的耕地总量不变。这项政策的实施应该说对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二调结果公布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但这一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必要性和持续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西闻喜县白水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说明了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确保山西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对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作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是从1999年开始的。这是贯彻落实新的《土地管理法》,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需要,也是贯彻"保护资源"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郭梅 《山东地质》2009,(5):48-49
菏泽市国土资源部门以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深化土地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精心编制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是现阶段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目前对新增耕地测算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国家也未出台明确的指导性文件或规范,这对测算和认定新增耕地面积造成了相当的困难.本文就现阶段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测算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新增耕地测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质科学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树臣 《中国地质》1998,(11):23-25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是我部目前关心的首要问题,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已明确为我部今后5年的五大目标之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评价规划,提高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华容县国土资源局坚持依法管地,集约用地,大力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批,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既保证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用地需要,又确保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了“用地要依法,依法有地用”。  相似文献   

11.
结合国内外有关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相关研究理论,设置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监测指标,研究了监测样点的选取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并结合WebGIS技术,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以期为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可视化、便捷式系统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体现评价过程中各子区域对整个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的定量影响,提出了基于联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评价方法。分别构建水资源总量与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第二产业GDP 3对匹配关系的洛伦兹曲线,计算基于纵向距离的评价样本值;应用集对分析理论计算样本值联系数并确定均衡等级,同时与基尼系数法对比。安徽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2011—2018年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水资源总量—第二产业GDP均总体呈现空间不均衡状态;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的均衡程度有所改善,而水资源总量—第二产业GDP均衡形势仍较为严峻,亟需改善。该研究为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耕地资源的利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宁生  孙大中 《地球化学》1998,27(4):344-350
改革开放近20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的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如何协调好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已成为该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对1985-1995年广东省耕地面积减少的过程和原因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在保持该省耕地面积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指出了现阶段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对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耕地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动态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更新报告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由数量管理为主向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转变,对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一级分区成果,以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符合区域特征的要素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按照区划方案对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进行二级、三级区划,将其划分为6个自然资源亚区(二级区划)和11个自然资源地区(三级区划),并对区划单元内的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进...  相似文献   

16.
刘艳红  王东 《山东地质》2010,(12):63-65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以保护耕地、科学规划、合理用地为指导思想,促进城乡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强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加大巡查执法检查力度,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各项现行政策,加大对旧村土地整理的探索实践,抓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积极探索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加强动态巡查。  相似文献   

17.
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s,ESV)有利于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潜力和生态效益的大小,对城市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管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选择长沙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利用ArcGIS软件和经本地化校正的当量因子法,分析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1990—2018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以耕地→林地互相转化以及建设用地对耕地、林地的侵占为主; ②1990—2018年长沙市的ESV共减少53.17×108 元,降幅3.59%,除水域外各类ESV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耕地服务价值减少最明显; ③在各单项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的价值最大,其次是气候调节,两者之和占总价值的54%; ④“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兴工强市”等政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势必对ESV造成影响,城市快速扩张、土地开发会导致ESV不断下降。综合分析认为,在调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时应充分重视水域、林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减缓ESV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明明  毕翠红 《山东地质》2011,(5):46-48,51
根据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即墨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该文介绍了即墨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组织实施,技术依据,适宜性评价及其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东 《山东地质》2010,(5):57-59
该文总结了淄川区国土资源分局以保护耕地、科学规划、合理用地为指导思想,促进城乡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强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加大巡查执法检查力度等一系列工作。分析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各项现行政策,加大对旧村土地整理的探索实践,结合村庄和集镇用地规划,抓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积极探索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动态巡查等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Xiaojiang watershed is a typical karst agricultural region of Yunan Province, China. A case study of land-use changes documents changes of soil properties from 1982 to 2003.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total land use transformed covers 610.12 km2, of which land use changed from unused land into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land, and forestland into cultivated lan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n Xiaojiang watershed. (2) 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 (3) Soil properties showed modification owing to different land-use changes. The contents of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2003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1982 after the forestland and unused land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cultivated land, but the soil p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03.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for shorter-time reforestation land declined, but the pH increased. Soil propertie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cropland was transformed into orchard land. The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vail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but p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rock desert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