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浙政发[2007]15号)等文件精神,我省从2007年启动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我省将采用航空航天遥感、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全省城乡范围内每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查清我省耕地等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的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2.
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全面查清全国城镇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城镇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工作即将完成,各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入城镇地籍调查。从现在部分地方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否则,将影响地籍调查工作的进度和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3.
城镇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全面查清城镇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城镇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为全面建立我省城镇土地调查、更新、监测和数据汇总新机制,更好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需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汇总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24号)要求,我省充分利用已有调查成果,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城镇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全面查清全国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真实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汇总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24号)要求,我省充分利用城镇土地调查成果,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质》2014,(6):11-12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的意见》(豫政〔2007〕35号)要求,河南省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于2009年12月31日结束。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国家下发的省级调查控制界线为调查区域,依据国家规程、标准,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一到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省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全面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和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正式启动。这次调查,是自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的第二次全面土地调查,这次调查对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调查,要查清城乡每一块土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的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展开。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了土地利用现状。第一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土地管理、国家宏观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国土管理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发展形势对土地调查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国家作出了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9.
陶鹰  张岳 《浙江地质》2011,(4):45-46
一、引言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查清了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二次调查最终形成了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相关的成果均采用了最新的数据标准,有利于多项业务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城镇地籍调查是全面查清全国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汇总工作顺利实施,初步建立了城镇地籍调查、更新、监测和数据汇总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相对基于AutoCAD平台开发的软件有很多优点,该文介绍了菏泽市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流程、存在的问题及纠正办法,为建立“数字菏泽”和今后城乡土地变更调查形成一套图数实地相一致的成果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MapSUV测绘和MapGIS平台建库的数据,主要有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影像数据。在建库前根据全国和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建库标准,对每一类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其特点制定出检查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经过检查的数据可以保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菏泽市在山东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尽快摆脱落后的局面是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为此,菏泽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工业兴市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依据当地优势重点发展"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矿产资源管理、基础测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菏泽市总面积161.6421km^2,其中,无容量、合理、低度利用土地面积95.14km^2,利用率为58.8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在明晰现状、从土地利用结构、利用强度和未利用土地3个方面进行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完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提高固定资产投入强度等城镇土地利用挖潜途径与措施,以实现菏泽市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15.
张明明  毕翠红 《山东地质》2011,(5):46-48,51
根据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即墨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该文介绍了即墨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组织实施,技术依据,适宜性评价及其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农业地质调查资料,探讨了如何应用Map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以内江市沱江乡土地整理区为例,选取土壤养份指标、土壤环境指标、水、大气环境指标以及大宗农作物安全性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MapGIS数字地面模型,绘制出单因素单指标分级图,并应用区对区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多指标、多因素的叠加分析,最终绘制成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定级图。采用Map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后期成图的效率,其方法简单实用,评估结果与工作区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7.
吴季红 《安徽地质》2010,20(3):180-182
随着金土工程的实施,各地开展了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有的地方已基本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工作(以下简称地籍数据库),利用地籍数据库成果在实施以图管地及服务政府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多种原因,地籍数据库建设成果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起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侯颖 《山东地质》2010,(3):56-59
菏泽市国土资源局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在挖掘土地潜力上下功夫,寻求突破口,通过向节约投资要效益、向低效用地要效益、向标准厂房要效益、向调整结构要效益、向集约用地要效益、向压缩用地面积要效益、向闲置土地要效益、向废弃未利用土地要效益、向旧村改造要效益九条措施破解了土地制约瓶颈,缓解了用地矛盾,确保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南方开思、MapGIS分别在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具有优越性,在南方开思中进行地形图的编辑是很多外业测量人员一贯的作业方法。该文通过总结潍坊市中心城区数据建库事例,对两种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两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探讨了实现一体化数据建库的方法和流程。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并结合GIS技术,从县级尺度对泉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区域差异与成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的差别化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方法能很好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全市比较明显地存在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县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与土地利用结构指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