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是世界上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矿山地质灾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矿井突水、瓦斯爆炸、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三废污染、煤层自燃、尾矿库溃坝、地方病、矿震等。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客观及主观两类。对矿山地质灾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矿山腐败现象和官商勾结敛财害民是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作为矿山常见的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危害人类最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但目前对大型排土场暴雨泥石流的流动特性和灾害预测研究相比崩塌、滑坡及洪水相对较弱。以四川某矿山排土场暴雨形成的泥石流为例,提出了固相沉积分析法,并对矿山排土场暴雨泥石流流动特性进行预测分析,研究了稀性、低黏度泥石流固相沉积规律,对泥石流密度、流速、固相流量、总流量等进行计算,深入探析了泥石流形成后随沟道变缓等因素衰减演变成山洪的过程。研究成果对泥石流的预测和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安溪县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浅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安溪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使地质环境遭到了较大破坏,甚至诱发了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本文简要介绍福建省安溪县近年来发生过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井突水等,通过分析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管理的角度,提出防范对策,促进矿山开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芳  徐友宁  陈华清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08,27(8):1245-1255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矿业开发引发和加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矿山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给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依据2005年西北5省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的成果资料,系统分析和总结了西北地区矿山的地质灾害现状、危害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数量最多、影响面积最大,泥石流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秦岭山地是金属矿山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黄土高原和其他山地则是煤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的多发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矿山5种地质灾害的数量是以前的8倍,地质灾害数量呈加剧的趋势。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台风暴雨型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起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风暴雨是诱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2013年8月台风"尤特"在广东省登录,造成广东兴宁市铁山嶂矿区爆发大型泥石流灾害,下游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外实验,对铁山嶂矿区泥石流的物源组成、沟谷特征、形成条件及起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开采形成的弃填土边坡及矿渣的随意堆放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基础,强降水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台风暴雨作用下,矿渣型物源受沟道限制发生堵塞溃决,放大了泥石流规模,其起动模式为滑塌—堵塞—溃决型。定期清理淤积在行洪通道的废渣可降低该类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区是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本文以阿尔泰山南麓的克什喀拉苏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阿勒泰市克什喀拉苏沟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及流域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属易发程度,其形成主要受强降雨影响较大,详细论述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及易发性评价,且为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甘肃省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区域。截止2019年底,查明地质灾害点共12829处,占全省灾害总量的70.83%。按照水系分布划分,以渭河流域、泾河流域、黄河干流流域最为发育,其他水系次之。依据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永登—靖远等北部泥石流灾害为主的区段、中部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区段、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区段和玛曲—碌曲地质灾害轻微发育区段。依据时间分布特征,具有2—5月冻融期、7—9月主汛期两个高发时段。地质灾害具有小灾巨损、群发巨损和链式巨损等致灾特征。单体灾害易形成巨大损失,降雨、地震引发的群发性地质灾害往往损失巨大,同时崩滑流阻断河道形成的堰塞湖风险也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矿山地质灾害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开发利用规模大、强度高,因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其中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威胁尤其严重。本文基于实际调查数据,论述分析了甘肃省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危害特点。根据调查结果,甘肃省主要发育五类矿山地质灾害:采空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矿坑突水。在这五类灾害中,采空地面塌陷分布最广、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滑坡发生频次高、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矿坑突水灾害分布范围、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相对最低。各类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受地质环境条件及矿山开采规模和开采方式的控制,灾害的危害特点与其分布和发育特征和活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的发生受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确定泥石流临界雨量是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新方法用于泥石流临界雨量计算也是目前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门头沟区泥石流灾害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灾害频率与降雨频率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时间段泥石流临界雨量阈值,结果显示:门头沟区特殊的地质条件构成了泥石流形成的物源与地形基础,降雨是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根据泥石流发生时的历史雨量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临界雨量值均小于历史雨量监测数据。本研究推荐的门头沟区泥石流不同时间段临界雨量阈值可用于北京市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铜陵地区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对矿山生产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分析,对区内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四川省攀枝花市典型“干热河谷流域”地质灾害频繁成灾问题,在收集地质灾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控灾因素的关系,系统分析了攀枝花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揭示了干热河谷区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密切关系,总结了区内昔格达组特殊易滑地层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影响特征。研究成果为区域工程和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科学规避易滑地层等防灾减灾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及城乡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罗区是福建省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六种。其中滑坡、岩溶地面塌陷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类型,灾害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稳定性差的特点。野外调查表明,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因素;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旭 《吉林地质》2020,39(1):87-91
浑江区水系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地层发育较齐全。区内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降水、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上看,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中北部明显多于西南部。在地质灾害成因上,大部分地质灾害点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区内的所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基本上是由人为修路切坡及采石、开采煤炭资源、修建住宅等工程引发的;泥石流的形成与人为耕种、毁林开荒等工程活动有较密切关系。纵观全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分布特征,不难发现,在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地质灾害点就越多。本文重点在说明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阐述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何健  崔振昂  杨江平 《江苏地质》2015,39(4):627-632
基于北部湾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在北部湾东部海域获得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采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研究区浅部地层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存在多种潜在灾害地质因素,如埋藏古河道、浅部断层、泥底辟,浅层气,潮流沙脊等,这些灾害地质因素具有明显的声学反射特征。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可将之分为具有活动能力的破坏性灾害地质因素和限制性灾害地质因素2类,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潜在灾害地质因素是从事海洋工程活动时的极大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传正  陈春利 《地质论评》2020,66(5):1334-1348
中国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多样性、易发性及其区域变异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地质环境演变,还与区域降雨渗流、冻融作用、地震损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密切相关。基于大数据思维,作者统计研究了中国年均降雨量、地质灾害数量、多年降雨距平、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参数的相关关系。提出了重合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了1998~2018年各年度降雨正距平分布区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合度,得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与重合度正相关。例如,1998年年均降雨量距平10. 5%,重合度达60%,危害损失大;2010年年均降雨量距平7. 8%,重合度高达65%,危害损失巨大;2011年年均降雨量距平为-9. 8%,重合度只有10%,危害损失小;2018年年均降雨量距平5. 9%,但重合度仅15%,危害损失小。研究证明,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是显著的,灾情大小与年度降雨作用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合度正相关,“人努力,天帮忙”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朱伟 《山东地质》2014,(1):41-44
通过调查,认为费县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发育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大气降水关系密切。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规律、致灾因子,利用 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和 Microsoft Ex-cel数据计算功能对其进行叠加,获得各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将费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4个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为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肖进  李辉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4):532-539
汶川地震发生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山区,震后内外地质营力加速了灾区地质环境变迁,在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本文通过研究灾区地貌变化、地表破坏、山体震裂、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地质环境现状,分析震后斜坡演化过程、地表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外界因素的影响、崩滑流地质灾害转化关系,总结了地质环境变迁过...  相似文献   

18.
因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我省地质灾害发育,加之近年来经济增长、城镇扩张、降雨增多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数量和经济损失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必要。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固定经济投入下的总体收益函数,认为虽然青海省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从整体看,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较低,未达到最佳收益点。因此,相关部门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随着经济增长适当调整防治投入,不仅能有效控制地质灾害损失,而且也保障社会其他效益。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活动断裂发育且较为活跃,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相继发生了玉树地震、庐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引发、触发、诱发产生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进展与取得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活动断裂地质灾害主要控制因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演化模式、形成机制,不同性质断裂控制效应、断裂两盘差异效应、地震动参数效应、地形地貌效应等地质环境效应和地质灾害力学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中存在的如不同类型活动断裂和不同震级地震与地震地质灾害相关性、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等问题或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为地震地质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苏锡常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苏锡常地区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已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本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等,并对人类活动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