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刘斌 《安徽地质》2011,21(1):69-70
在井筒十字中心线恢复标定工程中,由于现场条件限制,传统仪器无法架设,通过RTK、电子全站仪及电子手簿等手段和四等导线测量方法间接测定井筒十字中线点,快速精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双层含水层抽水概念模型,基于等效渗透系数法建立了井筒—含水层耦合数值模拟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双层抽水试验中观测井井筒及周边水头降深的分布、观测井内部水流的垂向分布、含水层与观测井的补给关系。分析了井筒效应的发生机理及观测井井筒内径和径距对井筒效应的影响规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双层含水层中利用不完整井抽水时,同一水平位置不同高度处的水头降深不一样,由此导致的垂直方向的水头差会导致观测井内产生垂向水流,水流的流量受观测井井径和径距影响,井径越大流量越大,径距越大流量越小;观测井中的垂向流量会导致井筒周边含水层水头的重分布,此即井筒效应。距离观测井越近,受井筒效应影响越大。同时井筒效应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受观测井井径和径距决定,井径越大影响程度和范围越大,径距越大影响程度和范围越小。  相似文献   

3.
许传新 《世界地质》2016,35(3):887-893
当使用传统的观测模式观测GPS控制点较难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时,可以利用参考站高精度的坐标作为静态GPS网的起算点进行控制网布设。以山东省临沂市D、E级GPS控制网建立工程为例,介绍了使用基于SDCORS点观测模式布设GPS平面控制网的方法,并对控制网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得出基于SDCORS的点观测模式在D、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中应用是完全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枣庄市城市控制测量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选用20个点构成骨架网,按照GPS网的可靠性指标、精度指标、效率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利用Trimble DIN112电子水准仪进行GPS四等水准联测,通过一定数量和分布均匀的GPS/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该项目了取得的成果精度,完全符合1:500大比例尺测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枣庄市城市控制测量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选用20个点构成骨架网,按照GPS网的可靠性指标、精度指标、效率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利用Trimble DINI12电子水准仪进行GPS四等水准联测,通过一定数量和分布均匀的GPS/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该项目了取得的成果精度,完全符合1∶500大比例尺测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角峪铁矿普查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已知的3个D级GPS点,以E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选用6个E级点构成骨架网,按照 GPS 网的效率、可靠性、精度,进行优化设计。在四等水准点的基础上,高程测量采用GPS拟合高程的方法。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构造的 E 级控制网,精度完全符合矿区普查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根据GPS测量的特点、技术特征,以及设立同步环、异步环的技术方法,针对GPS网形中点、边及环等的关系,在充分考虑GPS测量精度和优化作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GPS测量中的各要素关系及网形几何特征,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出最优化的控制网方案,用最短路径法编制最优观测方案.  相似文献   

8.
GPS高程拟合的方式及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范围不大的区域中,高程异常具有一定的几何相关性,GPS高程拟合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求解正常高。在解析法求解过程中,首先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拟合数学模型的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待测点的高程异常值。通过实例验证:GPS高程拟合的精度主要取决于GPS大地高的精度、重合点正常高的精度、重合点的分布及拟模型的选择。一般在重合点数量充足且分布均匀的情况下,GPS高程拟合的精度可达到四等水准网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豆惠萍 《地质与勘探》2019,55(5):1276-1286
地下热水开采过程,井筒周围持续散热导致地热水温度降低形成了井筒温度损失。目前关于井筒温度损失的研究很少,在地热利用方案的编写过程中难以确定设计排量下的井口热水温度,致使后续井网部署及单井配产困难,配产量与实际用热需求易产生供需矛盾。该文首次建立了地热井井筒温度损失模型。借助大型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以华北油田某潜山区块实际生产数据为例,进行热采井筒温度损失影响因素分析,并分别对实际生产中雾迷山组热水井和高于庄组热水井井筒温度损失进行了预测,为下一步地热开采方案的编制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矿区GPS高程拟合精度和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矿区控制测量的特点,在矿区水准网基础上,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联测数量足够、分布均匀的GPS点,然后用GPS高程拟合的方法确定其余大量GPS点的高程,建立矿区GPS高程控制网。结合实例论述了该拟合方法建立矿区GPS高程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并分析了它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GPS技术在金川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结合金川露天矿边坡变形GPS监测研究,主要论述监测基点的选择,基点WGS-84坐标的确定,变形监测网的布设,GPS数据采集、处理和质量,坐标转换的实施等,给出反演推出的若干四等三角点及其它控制点的变形数据,这些数据和造成变形的物理成因符合得很好,最后概括出GPS技术应用于变形观测的若干优点。  相似文献   

12.
GPS技术在煤矿区域测量控制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GPS技术在煤矿区域测量控制网中的典型应用,就煤矿井田区域控制网的网型结构、高级控制点联测、野外观测时间、控制网精度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多年来本单位建立煤矿GPS控制网的生产实践,介绍了几点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断层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地质图件中,断层的位置常用断层走向来表达,但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不仅需要掌握断层的走向,更需要掌握断煤交线的方向。通常在煤层倾角稍大、断层倾角稍小的情况下,断层走向与断煤交线存在一个夹角,求取该夹角,可准确追踪断层附近煤层。为此以正断层为例,利用断层及煤层的走向与倾角要素,推导出2个计算断煤交线与断层走向夹角的公式。通过例举几种特殊情况,佐证2个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进行分析,认为本区为地温正常区欠压储层,煤层吸附能力为低~中等,含气饱和度偏低,煤层处于欠饱和状态,含气量较小;由于煤体结构主体为原生结构煤,渗透性相对较好。虽然煤的变质程度较低(不粘煤),但矿区构造简单,主要煤层厚度大,排水采气地面抽采试验显示,该井创造了我国在侏罗纪低煤级低含气量煤层中日产气超过1 000m3的记录,煤层气资源潜力较大。建议进一步开展煤层气地面抽采试验工作,为矿区瓦斯治理,探索地面瓦斯预抽采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查明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水层间水力联系,为矿井水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19组水质化验数据为基础,结合含水层及隔水层空间展布特征、井田构造特征、水位历时曲线、水化学类型、氢氧同位素特征等,综合分析新近系UDT含水层、Ⅵ煤顶板含水层、Ⅵ煤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结果表明,井田北部LDT隔水层局部缺失,为UDT含水层水向含煤地层补给提供了条件;井田北翼煤层顶板含水层与UDT含水层水位变化规律密切相关,且水位相近,初步证明两者存在水力联系;各含水层水均为HCO3-Ca·Na·Mg型,均为低矿化度水,进一步证明各含水层间存在水力循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含水层水质存在一定关联度,推演含水层间水力联系程度;氢(δD)氧(δ18O)同位素特征点分布于全球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大气降水是各含水层共同的补给水源。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Ⅵ煤层开采时水害防治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宁夏香山含煤区掩盖面积大,勘查程度低,空白区多。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分析,线驮石煤矿区边界断层为倾向北东的正断层,在东部土坡组露头附近有一倾向南西的正断层,两断层形成地堑使区内的含煤地层得以保存。根据矿区边界断层以西勘查资料推测,断层以东至土坡组露头区域太原组发育较稳定的中厚煤层及部分不稳定的厚煤层,煤种为无烟煤,全区可采煤层预测资源量约3.8亿t,此外在深井预测区以西大范围掩盖区也可能赋存可观的煤炭资源,如果上述两区资源量得以证实,将会改变对香山含煤区煤炭资源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滕北煤田金达煤矿矿井沿煤巷道施工过程中遇到断层,煤层被切断;通过现场观察,利用断层带充填的煤线、地层标志层、标志层层间距及矿井煤系地层柱状图,判断断失煤的方向和断层落差,成功地找到煤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充水因素的分析,认为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为3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及三灰岩溶裂隙含水层。采用“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确定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279 m3/h,预算结果为矿井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use of GPS positioning together with a gravimetrically determined geoid, for deriving orthometric heights in the North of Algeria, for which a limited number of GPS stations with known orthometric heights are available, and to check, by the same opportunity, the possibility of substituting the classical spirit levelling. For this work, 247 GPS stations which are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and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YRGEONET project, as well as the local GPS/Levelling surveys, have been used. The GPS/Levelling geoidal heights are obtained by connecting the points to the levelling network while gravimetric geoidal heights were interpolated from the geoid model computed by the Geodetic Laboratory of the National Centre of Spatial Techniques from gravity data supplied by BGI. However, and in order to minimise the discordances, systematic errors and datum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available height data sets, we have tested two parametric models of corrector surface: a four parameter transformation and a third polynomial model are used to find the adequate func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rrection that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gravimetric geoid. The comparisons based on these GPS campaigns prove that a good fit between the geoid model and GPS/levelling data has been reached when the third order polynomial was used as corrector surface and that the orthometric heights can be deducted from GPS observations with an accuracy acceptable for the low order levelling network den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adopted methodology has been also applied for the altimetric auscultation of a storage reservoir situated at 40 km from the town of Ora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mputed orthometric heights and observed ones allowed us to affirm that the alternative of levelling by GPS is attractive for this auscul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