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本文使用1982年微震台网在漳州地区的实地记录,并结合历年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震源机制及微震综合机制解的结果。得出闽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基本轮廓。指出: 1、闽南现今构造应力场具有东西分区的特点,其分界线在莆田—诏安断裂带的滨海断裂一带。东部海域地区主压应力轴为东西向,西部内陆地区主压应力轴为南东—北西向。 2、探讨了各区地质断裂的现今活动方式及其力学性质。 3、讨论了闽南内陆众多温泉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活动断裂的关系,提出在闽南勘探地热资源,应重点研究与解剖东西向南靖—厦门断裂带及北东向莆田—诏安断裂带内的北西向构造。 4、提出了以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方法扩展去探索油、气储构造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为更精确得到三峡地区新构造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用GIS技术,对原有水系反演新构造应力场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用趋势线代替首末点连线。以MapGis水系数据为基础资料,反演了三峡地区新构造应力场,绘出了主应力迹线图。利用GIS的空间分析,结合基础资料得出三峡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以NE向为主。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构造地貌学研究中也具有重大意义.新近有人用水系分布方向恢复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从而为用地貌学的方法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本文根据我国西南地区的水系格局,结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对该地区的构造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北山及邻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反映了该地先存裂隙(节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岩墙群形成后经历的构造活动,对探究岩浆活动、反演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岩墙几何特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遥感和地质方法,在遥感影像中解译提取1777条基性岩墙,通过几何工具计算得到岩墙走向数据,总结岩墙群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与其形成时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背景相对应。结果表明,北山及邻区岩墙优势走向方位集中于0°~65°与320°~360°,绝大部分岩墙是在伸展作用中张性区域应力场控制下形成的,具张性性质或剪张性性质,部分岩墙受后期碰撞挤压环境影响,具张剪性性质。岩墙群主导成因机制是区域伸展构造作用,兼以地幔柱远程效应及热点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构造应力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构造地质演化分析,将该地区震旦系以来较强构造变形的构造应力场分4个时期: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根据节理、褶皱和岩墙等应力感构造的测量分析,得出库鲁克塔格地区及其周缘的4个时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北北东向、北西西-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近南北向。基于对新近纪以来库鲁克塔格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二维有限元模拟,进一步对该地区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边界几何形态对应力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上海及邻区新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活动断裂、水系分布方向、地震震源机制解三个方面,对上海及邻区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探讨。从新构造期活动断裂的力学性质分析,本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至近东西;从水系河谷分布的优势方向推论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96°左右;用本区5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 P轴赤平极射投影的极点统计分析法,确定主压应力方向约为80°;三者大体一致,说明它们是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其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7.
首次较系统地统计了研究区节理产状、规模、开度、密度以及分布规律,阐述了其储层意义。根据节理产出层位、切割关系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将研究区节理的形成期次划分为营城期、营城末期和晚白垩世晚期3个期次。利用共轭节理产状和节理面性质,计算出营城期具有近东西向伸展和挤压相互交替的构造应力场;营城组末期具有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白垩世晚期具有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营城组中的节理形成与分布主要与前两期挤压应力场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节理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为天然气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提供可视化对比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节理的测量统计,得出研究区有3组节理发育:NNW向(320°~350°)、NNE向(15°~30°)、NE向(50°~70°)。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三泉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各节理测量点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把研究区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燕山期—早喜山期,主要受到NW-SE方向的应力作用;第二阶段是晚喜山期,主要受到NE—SW方向的应力作用。这两期的构造运动控制了三泉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裂缝的发育方向,为页岩气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狼山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复杂,主要发育有南北、东西、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从南北向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性质、构造应力场特征入手进行研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求出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位,进而对本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研究区发育的近南北向断裂至少受到过两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第一期是在晚二叠世,由于华北克拉通向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活动而形成碰撞拼贴运动所产生的近南北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此时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偏东10°左右,向北倾伏,倾伏角为15°~20°.在这一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狼山地区发育了一套破裂系统,它们分别表现为近东西走向的挤压构造带和逆断层、近北东走向的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层、近北西走向的以右行为主的走滑断层以及近南北走向的张性断层.这些早期的断裂系统也制约着该区域后来的构造活动,第二期构造应力场是侏罗纪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而产生的.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西-南东向,倾伏向为150°左右,倾伏角为10°~20°.第二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使早期南北向断裂由原来的张性破裂面转为左行走滑,早期东西向断裂转为右行走滑,早期北东向左行滑动面转为压性面和褶皱轴方向,而早期的北西向破裂面则转为张性破裂性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山东部铁矿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天山东部地区(简称东疆)作为一个铁的矿化集中区,是早已公认的事实。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东径89°—97°,北纬41°—42°之间这一狭长地带中,铁矿分布如此密集并明显呈带状分布呢?此早已引起地质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1.
西藏撞多勒地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侧燕山晚期火山—岩浆弧带,经历了多阶段复合造山作用,各类地质体和构造形迹复杂多样。本文在总结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基础上,分析不同地质体中元素的背景值、标准离差、富集系数、变异系数。依据地球化学示踪作用原理,运用多元素背景值推断主要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构造形迹,制作As、Sb、Hg元素组合及Cr、Ni、Zn元素组合的衬值累加图分别解译构造和岩浆岩,厘清宏观地质体与微观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地层划分、地质体圈定和断裂追踪,对区域地质填图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西南缘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西南缘及邻区地处华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自元古宙以来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应力场。通过对主要古构造运动应力值大小的测定和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出古应力值自早到晚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到中生代古应力值强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重要的成矿阶段主要对应区域拉张构造应力场。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自前泥盆纪至燕山期,该区主构造线方向从EW—NEE向NE—NNE向转变,与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相对应。同时不同时代构造应力的分布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节理的测量统计,得出研究区有3组节理发育:NNW向(320°350°)、NNE向(15°350°)、NNE向(15°30°)、NE向(50°30°)、NE向(50°70°)。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三泉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各节理测量点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把研究区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燕山期—早喜山期,主要受到NW-SE方向的应力作用;第二阶段是晚喜山期,主要受到NE—SW方向的应力作用。这两期的构造运动控制了三泉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裂缝的发育方向,为页岩气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冀东地区构造演化与金矿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研究了冀东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成生联系,建立了构造体系。根据构造运动时期的鉴定,研究了构造演化过程,探讨了矿化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根据同成矿构造体系展布特点,分析了金矿的分布规律和富集部位,并对典型矿区进行了同成矿应力场的模拟实验,预测了隐状矿体。部分靶区经过工程验证,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沙河沿山字型构造展布在东经128°00′—128°55′,北纬43°20′—43°35′,即敦化县沙河沿地区。分布达1500km~2,属中小型山字型构造(图1),它的前弧和反射弧延展在横道河子——永乐屯——东二龙山一带,宽达6—8km。本文概述山字型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形迹特点及其与区内岩浆活动、矿化之间的成生联系,并探讨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时代。一、山字型构造各组成部分形迹特点沙河沿山字型构造由前弧、东西两翼及其反射弧、脊柱、盾地构成。 (一)地貌特点多数情况下,不同形态的区域地貌,往往是不同构造体系的反映。沙河沿山字型构  相似文献   

16.
夏河县地区位于中秦岭断褶带西段,观音大庄—力士山断裂带南侧、夏河—合作断裂带中部,属夏河—合作成矿带。通过开展1 ∶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并对异常进行查证解释,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入手,重点分析了甘加贡玛—阿姨山地区的水系沉积物金异常,表面该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与构造展布方向一致,金异常对地层的选择性明显;通过对水系沉积物测量中Au、Ag、Cu、Pb、Zn、As 、Sb、Hg、Cr、Ni、Sn、W、Mo、Bi等14种元素分析结果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区内可选用Au、Cu、Pb、Zn 4种元素作为主成矿元素进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7.
赵家庄地区位于南秦岭加里东—印支褶皱带南缘,文县—康县—略阳断裂带北侧,属迭部—武都成矿带东段。笔者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入手,重点分析了赵家庄地区的水系沉积物金异常晕,表明该区水系沉积物晕分布与构造展布方向一致,金异常晕对地层的选择性明显;通过对水系沉积物测量中Au、Ag、As、Cu、Zn、Mo、Pb、W、Sb、Bi、Hg等11种元素指标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Au和As的相关性最好,Mo与Zn、Bi与Pb相关性密切,Sb、Cu、Ag、相关性较好;而Hg与其它元素相关性不显著。区内可选用Au,As,Mo,Zn 4种元素做为代表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8.
构造体系由强变形构造带和弱变形地域共同构成,这些构造带和变形带可以用结构面的形式表达。构造体系结构面的分布分析,更加适用于变形规律研究,便于追索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以长江中下游地质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的"米字型"分布特征。新华夏系"米字型"构造,由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带、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和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构造组成。其演化分先后三个阶段;NNW 345°方向—NEE 75°方向的共轭剪切构造阶段、NNE 25°方向挤压构造阶段和NWW 300°方向的张性剪切构造阶段。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构造样式的识别,为研究构造体系的应力-应变成因、探讨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以及浅部构造和深部构造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构造基础。在其它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结构面也具有"米字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地热田远景的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时区域地质、地温场、活动断裂、新生代火山活动、断块构造、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构造应力场等与温泉分布关系的分析,认为珠江三角洲并非少有温泉或地热田。可是具有良好地热田远景的区域。就地热田远景区而言,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好,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好。由于地温较高地区构造活动性较强,因此也是灾害性地质现象较集中发生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是该区的主要储集层,其中构造裂缝系统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在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考虑砂体分布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庆城—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3储层主要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岩心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约束,预测出庆城—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3储层构造裂缝发育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不同构造应力作用下,构造裂缝发育和分布情况存在差异。燕山期构造裂缝密度在庄72井、庄47井、宁88井以及正20井附近较高,可以达到0.10m-1,而喜马拉雅期构造裂缝密度则在庄156井、宁45井以及正20井附近较高;整体上,燕山期构造裂缝密度要比喜马拉雅期构造裂缝密度高。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合水地区长63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和分布预测成果可为低渗透储层裂缝分布概念模型、裂缝孔隙度计算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为庆城—合水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